經過一輪爭持,中美終於走上談判桌,於上周六(5 月10 日)在瑞士舉行會談。中方由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帶隊,美方則是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這場會談雖然重要,但雙方到底談什麼?關稅是否唯一議題?會前一概沒有透露。
中美都有開啟會談的意願。美國開打關稅戰後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的關稅是145%;中國回擊,對美國貨徵收的關稅則高達125%。事實上這些都是數字遊戲,關稅稅率到了這個水平,等同關起大門、停止貿易!試想,過去每年幾千億美元的中美貿易額,現在戛然終止,雙方都會蒙受重大損失。
美國面對的是美匯、美債、美股齊跌,專家警告一場衰退正在逼近。中國方面,據官方數據,4 月製造業活動跌至2023 年12 月以來新低,服務業活動也見7個月以來最低水平。很明顯,中美都希望能夠坐下來談;談則兩利,不談則兩傷。

美對華關稅戰重回起點 特朗普肯定有後着
談判前夕,中美兩方都仍擺出強硬姿態。很多評論都認為這次會談不會有任何實質成果,最多只是表達雙方意願,留待下一輪再議。但結果卻出乎大部分人意料:中美談判代表於周一公布會談結果,中國將對美國進口商品關稅從125% 降至10%,美國則對中國進口商品關稅從145%降至30%;各有24%關稅在90天內暫緩實施。
會談之前中美各自向對方加徵的報復關稅,經周末兩天會談後,幾乎已全部取消。中美並且公布,雙方一致同意建立中美經貿磋商機制,將盡快敲定相關細節。
這次會談結果顯示,特朗普今年上任後第一波針對中國的關稅措施無功而還,一切重回起點,雙方都樂得有90日休戰期,可從容部署下一輪對策。很明顯,美國打壓中國的長遠計謀不會停止,特朗普肯定還有後着。
特朗普政府如何從談判中壓迫對手、榨取利益,談判結果又隱藏什麼意圖,或許可以在最近兩宗美國談判例子中窺其究竟。第一宗是美國與烏克蘭簽署的礦產資源協議(Ukraine-US Mineral Resources Agreement)。它不是關稅協議,但卻是特朗普再任總統以來第一份跟外國簽署的協議,而且關乎俄烏戰爭結束後的利益分配,美媒因此稱之為「具里程碑意義」。
西方媒體大多把美烏協議形容為「並非一面倒對美國有利」,例如烏國獲免除美國曾經提出要佔其自然資源5000 億美元的金額;協議又規定烏克蘭只會將其自然資源的「未來收入」中撥出50%投入重建基金(由美烏聯合擁有)。換言之,現有自然資源收益毋須跟美國共享。
特朗普一向自誇能夠從談判攫取最大利益,他領導的政府團隊會對烏國如此慷慨嗎?很明顯,美國瞄準了烏克蘭豐富的天然氣、石油、礦產等重要資源,認為協議有助美國得到大量稀有金屬供應,減少依賴中國——這才是要點!
此外,烏克蘭擁有全球第二多的國有企業,大多管理不善。美國認為由它們的專業基金管理人接管這些企業,很快就可扭虧為盈,為美國提供龐大經濟收益。
烏方最渴望得到的,其實是美國對它的安全保障,力抗俄國威脅。然而協議沒有提及結束俄烏戰事,也沒有包括烏克蘭一直尋求的美國安全保障。對烏國來說,未來最大威脅仍是俄羅斯入侵,單是戰後經濟重建但無安全保障的協議,對烏國到底有多大意義?很明顯,美國對於烏克蘭這個談判對手的關切,完全置之不理。

美烏協議與美英協議的「方程式」
中國從美烏礦產協議可以看到:跟美國簽署協議的國家都要向美方讓利,美方要得到更多好處;特朗普政府主要着眼的是經濟利益,至於政治意圖,主要就是針對中國;美國現在任何動作都會連上對付中國,要得到烏國資源,目的之一就是要減少依賴中國。
美國與英國簽的貿易協議又如何? 5 月8 日美英宣布達成貿易協議,特朗普稱之為「歷史性突破」,因為它是美國今年4 月啟動關稅戰以來達成的首份貿易協定,對美國來說意義重大。唯據 BBC(英國廣播公司)5月9日報道,英美只是就部分商品關稅達成協議;特朗普對全球進口產品徵收的10%基準關稅仍然有效,適用於進入美國的大多數英國商品。
據報道,汽車是英國對美的最大出口產品,去年出口額約90億英鎊。按協議,英國車入口美國的稅率降至10%,但只適用於最多10萬輛,之後的部分將被徵收27.5% 進口稅。BBC報道引述英國汽車業領袖指,配額制可能限制汽車出口競爭力。此外,英國取消了美國牛肉和其他農產品關稅,又答應從美國購買價值100 億美元的波音飛機。
最令人矚目的是《金融時報》報道,指英國接受美國在鋼鐵和製藥行業提出的要求,美國答應向這兩個行業提供關稅減免,唯條件是英國要滿足美方對供應鏈安全和相關生產設施所有權的限制。英媒引述官員指,該規定適用於第三國,明顯是指中國。
有分析認為,這等同英國同意讓美國對中國在英投資擁有實質審查權,最終甚至令美國擁有英國處理對華投資的「否決權」。
跟美烏礦產協議一樣,美英貿易協議裏美國都要佔更多好處、更大利益,明顯不是平等協議。而且兩份協議都包含針對、抗衡中國的條文,若這是先例,往後美國跟其他國家的貿易談判大抵都會翻版,形成一條方程式,就是美國佔大頭利益,並且跟簽約方聯手對付中國。

從美財長演講看美方立場訴求
中美談判,可以談出什麼成果? 4 月23 日美國財長貝森特在國際金融研究所(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的演講,是關心中美關稅戰的人之必讀文章。這名美方談判首席代表對中美貿易,以及在美方眼裏中國經濟發展未來應該要做什麼,演講內容對這些議題都有非常清晰演繹。
他在演講表示,美國與中國有機會達成重要協議,美國會透過加強製造業以重塑貿易平衡,中國則要減少依賴出口,鼓勵「國內大循環」、促進內部消費。他認為若中國朝這個方向走,中美就可攜手合作。貝森特又說:「中國可以從削減出口產能開始,轉而支持國內消費者和內需市場發展。這項轉變將有助實現全球迫切需要的再平衡。」這段話可視之為中美談判美方的主要立場和訴求。
中美關稅談判只是個開頭。美國以關稅作為突破口,真正意圖是要中國削減出口產能,並轉型成為以內部消費帶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對中方來說,這是涉及國家發展策略的大問題。中國如何取捨,將影響未來數十年發展。而美國這種有目的地改變競爭對手發展策略的手法,令人重新憶起40年前美國與西方其他3國(西德、英國和法國)跟日本達成的《廣場協議》。
證諸歷史,美國出現貿易赤字其實從未停止過。上世紀80年代初美元走強,美國認為是導致其貿易逆差不斷擴大的原因。當時美國正陷入經濟衰退,成為促使廣場協議(1985年9月22日簽署)誕生的背景。
當年列根政府對主要貿易伙伴施壓,以解決美元「被高估」及美國貿赤不斷擴大的問題。結果法、德、英都讓步,容許貨幣升值;日本則加重力度,包括進一步對外國商品和服務開放本國市場、刺激私人消費和投資,實施金融市場和日圓匯率自由化。結果是日圓不斷升值,製造了日本的嚴重通脹和資產泡沫,最後更令日本經濟墮入「失落的10年」!
中國採何對策 將決定國家未來走向
廣場協議是財經界和學術界的熱門研究課題。到底協議跟後來的日本經濟困局有多大關係,至今仍有爭論。唯不管爭論如何,事實卻是美國貿赤從未消失,到某個時期危機轉趨嚴重,美國就會四出尋找代罪羔羊──40年前是日本,近20年則是中國。
特朗普的關稅戰只是打開一道缺口,他背後的圖謀才是大文章,90日「休戰期」是另一場大風暴來臨前的小息。有廣場協議的前車可鑑,中國稍後在中美談判裏施展什麼對策,將會決定國家未來幾十年的發展走向。而歸根到底,對美國是不應抱有任何幻想的。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