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美國獨霸世界  屈從還是說不?

美國要獨霸世界,中國表明了不會屈從,中美較量因此會是一場馬拉松競賽。任何希望中美言歸於好的良好願望,都是脫離現實、不切實際。

特朗普正式就任美國總統後,內政外交即不斷出招。內政方面,他撤銷了78項拜登政府的行政命令、着手整頓官僚架構,包括凍結新聯邦法規和招聘;此外又終結「綠色新政」、退出處理全球氣候問題的《巴黎協定》、撤銷電動車強制令,宣布國家能源緊急狀態,簡化能源生產的環境許可證流程,為美國國內開採能源大開綠燈。

特朗普政府「獨霸世界」的兩大工具

外交方面就重啟貿易戰──2月1日公布,美國將向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徵25%關稅(日前特朗普答應暫擱措施一個月),對中國則加徵10%;他再次重申要「奪回」巴拿馬運河控制權、購買格陵蘭島。看來他並非虛張聲勢,反而是「志在必得」,因為這兩項「主權申索」對美國在全球地緣政治實力上舉足輕重。要美國「再次強大」,有什麼比開疆闢土更重要?

連番動作,特朗普的意圖十分明顯,就是要令美國再次強大,要維持美國獨霸世界、定於一尊的地位。而為達到這個目的,美國不僅要對付中國,還要令鄰國加拿大、墨西哥完全臣服。他已公開表明,稍後將以關稅對付歐盟;而所有其他不服從美國的國家,都會受到增加關稅侍候!在特朗普任內,關稅將成為「常規武器」,跟軍事力量一併成為特朗普政府實現獨霸世界的兩大工具!

 在特朗普任內,關稅將成為常規武器。(Shutterstock)
 

特朗普連番動作,背後到底是一套什麼理念?我在專欄已多次提過,美國傳統基金會草擬的「2025計劃」將是特朗普回歸白宮的施政藍本。他在選舉期間多次否認、極力跟「2025計劃」劃清界線,然而不認不認還須認,特朗普上任後的種種作為和言論,正是「2025計劃」的足本,絲毫不差。

去年11月6日當特朗普鎖定勝出大選時,最早向他致賀的團體之一,就是傳統基金會。在致賀聲明中,該基金會主席Kevin Roberts表示:「他(特朗普)準備保護我們的邊境安全、恢復法治,讓父母重掌子女的教育,讓美國恢復製造業領導者應有的地位,將家庭和兒童放在首位,並瓦解『深層政府』,此時整個保守派運動都團結在他身後。」

事實上,「2025計劃」多名核心人物都曾在特朗普第一個總統任期內任職白宮。而現任白宮新聞秘書Karoline Leavitt,及「邊境沙王」、特朗普政府的邊界事務主管Tom Homan,都是「2025計劃」草擬班子的積極參與者。

「2025計劃」的目標是要令美國成為一個保守國家,恢復家庭作為美國生活的中心;廢除「行政國家」並把自治權歸還給美國人,及確保美國人受憲法保障的自由和個人權利。「2025計劃」的政策主張主要集中美國國內施政,較少觸及外交。但「2025計劃」的幕後推手傳統基金會,對美國的國際地位向來有明確主張,就是美國必須擴大軍事預算,及維持美國在全球的軍事力量。

特朗普的新門羅主義

特朗普「讓美國再次強大」的號召,政策起點是改革美國國內政治、社會和經濟生態,把權力集中在總統、徹底整治「深層政府」,剷除公務員體系內的左派思想和人脈關係網,恢復美國傳統價值觀。在特朗普和右派政治勢力的盤算中,把美國從「左傾」向右轉,是恢復國力的第一步;第二步要走的就是重建美國全球霸權地位──美國不但要領導世界,而且不容任何力量挑戰,所有國家都要配合美國政策,以確保美國的獨霸地位。

當特朗普還未正式上任時,他在自建的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發布了幾張「地圖」,把加拿大劃為美國「第51個州」,把丹麥自治領地格陵蘭標記為「我們的土地」,又把墨西哥灣改為「美國灣」、巴拿馬運河納入美國版圖。這張「特朗普地圖」,毫無掩飾地在視覺上展現美國擴張版圖的野心,也向全世界發出一個信息:美國將無視二戰後的國際版圖和國際秩序,並且不排除通過軍事或經濟脅迫手段奪取控制權。

門羅主義被視為是美國推行孤立主義,當年總統門羅宣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不容歐洲干預。(Shutterstock)
 

《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把特朗普的擴張意圖與美國歷史上的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結合,創出新詞「Donroe Doctrine」。門羅主義於1823年出現,目的是對抗歐洲列強對美洲的干預。當其時也,美國把整個西半球視為美國勢力範圍;而現今特朗普把門羅主義再擴張,除了要控制西半球,還要在全球範圍進一步排除中國、俄羅斯等其他大國的影響力。

門羅主義被視為是美國推行孤立主義,當年總統門羅宣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不容歐洲干預。這套論述其實並非「孤立主義」,而是美國要宣示建立區域霸權的宣言。到現在特朗普更進一步,除了美洲,他要把美國的霸權地位進一步擴展到全世界。至今為止,加拿大、丹麥、墨西哥都向美國的擴張行動說「不」。但由於它們在經濟和軍事實力上跟美國太過懸殊,最後能否守得住主權和領土,仍有諸多變數。

美洲小國只能屈服 歐盟靜觀其變

弱國無外交。特朗普上任後落實遣返移民,哥倫比亞拒收,美國即祭出加關稅25%,不合作就加至50%。不消兩天哥倫比亞就「投降」,表明接受特朗普的所有條件,無條件接收所有美國遣返的哥國非法移民,包括以軍機運送的幾批。

至於巴拿馬運河風波的當事國巴拿馬,在美國新任國務卿魯比奧到訪後,即宣布會考慮讓巴拿馬運河的技術團隊與美國直接對話;巴國總統穆利諾則表示,會等待巴拿馬政府審計部門對涉及特許營運運河兩個港口的中國企業巴拿馬港口公司(PPC)的調查結果。此外,穆利諾會見魯比奧後即宣布,不會繼續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很明顯,美洲小國在美國脅迫下只能屈服,無其他選擇。

美國新任國務卿魯比奧到訪巴拿馬,與巴國總統穆利諾洽談運河事宜。(美國國務院Flickr)
 

大國對美國建立全球霸權又有何反應?歐盟現在是靜觀其變,主要觀察俄烏戰局發展;若美國放棄援烏,歐盟獨力難支,俄國將取得上風,這絕非歐盟所願見。特朗普曾揚言24小時就可結束俄烏戰爭,顯然只是吹噓。國務卿魯比奧上任後首次出訪,烏克蘭並非首批外訪國,顯示特朗普並不把俄烏戰事放在外交議程首位。

魯比奧首次外訪,到訪國家是拉丁美洲的巴拿馬、薩爾瓦多、哥斯達黎加、危地馬拉和多明尼加。美國媒體引述美方官員稱,此次訪問的部分目的是抗衡中國在這些地區日益增加的影響力。很明顯,美國外交政策以抗衡中國為首要目標。在全球戰略思維的考量,中國已被美國視為唯一有能力抗衡美國建立全球霸權的國家。

確認中國將會正面挑戰美國的說法,以2015年The Hundred-Year Marathon一書說得最清楚,作者Michael Pillsbury曾任美國國防部官員。他在書中說,中國表面上稱自己是和平崛起,但暗地裏則建立軍事、技術和經濟主導地位;他力促美國要以更強硬立場應對中國崛起。

對於中美競賽,評論界一直都聚焦中國能否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或中國軍事實力如何追趕美國,但很少提及中美在科技上的競爭;直到2018年的文章"Competing with China"(Aaron L. Friedberg著),作者全面檢視並提出中國在技術領域也對美國造成威脅,認為中國正通過各種方法,包括海外併購、投資創新、初創企業、強制技術轉讓等各種方法,透過低成本貸款和補貼關鍵技術領域,以支持「國家冠軍」級的科技企業。此外,中國還開啟一系列「超級項目」帶動技術發展,包括量子計算、高端晶片和新一代無線寬頻通訊等,這些技術將應用在商業和軍事領域。

The Hundred-Year Marathon書影。(網絡圖片)

 

中國在科技上迎頭趕上,華府也不斷出招。由上任拜登政府開始,美國已公開表明要壓制中國的半導體和晶片發展,不能讓中國超越美國;但多番努力,仍阻擋不了DeepSeek在人工智能(AI)領域趕上美國!如此「戰果」,令美國把中美競賽的主戰場由貿易轉向科技,禁制中國在科技發展的領域和招數肯定會愈來愈多,包括禁用中國科技產品,甚至進一步限制科技人才交流。

特朗普在第一個總統任期已表露他的國家安全戰略是恢復美國霸權、重建單極世界;外交政策的優先事項,是把美國定位在零和遊戲的思維中,與其他大國競爭,結果是「有我無你」。在他的第二個任期內,這種獨霸世界的政策將會延續及加強力度。

盼中美言歸於好  脫離現實

DeepSeek冒起,令中國在科技領域競賽吐氣揚眉;但同時,美國受刺激,將更不惜一切打擊中國。特朗普上任後宣布的登陸火星計劃(Stars and Stripes),就有重施當年美蘇爭霸、美國以「星球大戰」計劃拖垮蘇聯的意味!中國剛剛在AI方面追上美國,美國又再開拓登陸火星的新戰場。從地球鬥到太空,中國將如何回應?會否「奉陪到底」?每一步都在考驗領導人的智慧。

特朗普再次掌權,對華態度似乎沒有第一次上任時強硬。有評論就認為,特朗普有意跟中國修好。其實,只要翻查過去8年美國政府和國會發表過的對華政策文件、研究報告,華府官員的公開演講和評論,智庫的對華政策建議,無一不是要壓制、打擊中國,中間看不出有任何緩和或修補關係的主張!美國要獨霸世界,中國表明了不會屈從,中美較量因此會是一場馬拉松競賽。任何希望中美言歸於好的良好願望,都是脫離現實、不切實際。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陳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