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ul 11 2025 16:00:18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專訪盧寵茂:公私營醫療兩極化 改革基層服務保信心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續談醫療資助改革的理念,直指本港公私營醫療服務收費兩極化Public Private Polarization,有待改進。盧表示對私營界別改革以往一些做開的潛規矩有信心。
採訪:羅玉萍 攝影:文灼峰

承接上文:專訪盧寵茂局長:地緣政治波及醫衛業 港更需藥械第一層審批(二之一)

曾在港大深圳醫院工作10年的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指,香港醫療改革與內地有很多合作的空間,尤其是借鑑中央政府強調的「三醫聯動」──醫療、醫藥、醫保改革。「國家在20多年前已經開始推動,並在2009年正式提出這個概念。」

盧認為優良的醫療服務,需要有好的藥物和器械才能發揮,其研發、評審以至註冊也很重要,「醫管局的採購是會影響到病人能不能夠用得到」。

醫保方面,雖然香港沒有全民醫保制度,「但我們用一個很低又很簡單的稅率,靠稅收去支持一個接近97.6%資助率的公營醫療系統,作為全民醫療覆蓋的安全網,這是全世界少有這麼高質量的;可以說也是醫保的一種,就是透過納稅人的錢去負責。」但盧寵茂指人口老化、慢性病多,醫療進步令「以前無得醫的病人現在都有得醫」,同時「醫療通脹的費用卻愈來愈高」。透過醫療收費改革推行融資改革,才能「令資源能更幫助到真正需要的人」。

盧寵茂補充,港府提升整體醫療服務質量的舉措,亦包括發展基層醫療、檢討醫院管理局管治、「醫健通」電子病歷平台,還有建立IMACE醫學實證與臨床卓越研究所 (醫卓所),以及一些臨床的質量效率基準和指引,令病人無論在公營或私家醫院都可以有一個根據,明白醫療過程。

盧寵茂表示,港府通過多項舉措,提升整體醫療服務質量。
 

大病不致貧 針對助中產

2025年初公布即引發不少討論的公共醫療收費改革,除了加強解說,盧寵茂強調總體「並不減低政府的承擔,但是希望經濟有能力者和輕症可以共付部分開支」;提升共付額後,政府仍保持90%的共付資助比率。

他形容目標很直接,「就是大病不致貧!」政府會在三個層面增加保障:

首要是對經濟困難人士的減免制度。盧寵茂表示原有大概60萬人可獲減免,日後合資格人士會擴展到接近200萬人。其次,醫療費會封頂。不少染上重病如中風的病人需要接受很多治療,新機制如一年開支達到1萬港元的話,病人可透過簡單的申請手續封頂,毋須再付其他費用。

盧指可能會幫到更多的中產:「他們未必是低收入的,不過現在有些自費藥物和器械相當昂貴,他們一旦有重病危疾,或者某些患罕見病,真是可能因病致貧。」

雖然有撒瑪利亞基金補助,但盧透露有部分病人現需承擔相當高自費:「我們有數字3萬人用自費藥物,其中有1700名每年付超過17萬,這個數字不算小,有些甚至每年付30至40萬。」

甚至有些病人他給不了,他選擇不吃藥、不治療了。

盧說這類選擇不治療的病人不在安全網,現掌握不到數字,構想擴大安全網,希望接住多一些病人,「現在很多先進的治療方法,包括標靶藥、免疫治療、或者基因治療,都是比較貴。一些證明安全、質量和療效值得去用,就算很貴的也會有封頂,例如某基因治療要千萬元,但如符合標準,病人自己負擔的總額會降到最多是100萬。」

盧表示希望把安全網做得穩一點、厚一點、密一點,會將資助標準門檻「畫低一點」,資產審查根據入息和可動用資產來計算,「我們會在可動用入息中給一個折扣,有些以往不符合標準的病人,現在會變成符合,補助會增多。」

盧寵茂表示,雖然有部分病人合資格獲瑪利亞基金補助,但仍然需要付出高昂的醫藥費。(香港風濕病基金會製圖)
 

病人往內地購藥:差價大 無可厚非

有病人選擇回內地購買或者使用標靶藥,亦有建議香港跟內地一起去採購藥械,利用內地人口龐大兼以全國醫保,跟藥廠議價能力較香港單打獨鬥更有優勢,盧寵茂強調:「病人自己選擇上去(內地購藥治療)無可厚非。但是香港應思考要放棄自己的藥物評審、註冊,以至關稅制度?放棄不是很好的方向,我們希望保持兩制中的優勢,特別是創新藥物研發。」

盧表示香港會透過藥物器械審批註冊的改革,以至採購策略,可加快提供更便宜藥物給香港市民使用。他舉例一種之前沒有註冊的抗癌標靶藥,通過新機制成為註冊藥物,及後醫管局在五個月內納入藥物名冊,跟藥廠議價拿到比之前低30%的價碼,就能納入了藥物的專用名冊。即是病人如經專科醫生診斷認為最適合的話,他只需要付15元就能夠使用,以往這是自費藥物,每月要付超過1萬元。「這是一個很大的改變,能夠將藥物費用的成本減低。」

盧寵茂認為,病人因價格優勢而選擇在內地購藥無可厚非,但香港仍須保留採購藥物的制度優勢。(Shutterstock)
 

愈走愈遠  公私兩極化

討論數十年的醫療融資,由1999年《哈佛報告》、2005年《創設健康未來》,至2019年推行自願醫保,盧坦言現時制度沒有區分收入資產水平:「這90%使用公營醫療服務的人,很多其實本身有經濟能力的,或已買了保險。」

而市面超過140萬份自願醫保單,盧寵茂指發展到了一個關口:「我們很流行講的PPP 即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公私協作),其實最後的P不是partnership,現在變成polarization ,即public private polarization(公私兩極化)!」

盧並指價錢就是一個「很明顯越走越遠」的要項,公營系統病人只付2.4%,但私營的費用就很高,如在公立醫院做不算複雜、非急症的膽囊切除手術,每天只需120元,就算用腹腔鏡做可能留醫兩天,總共付240元,但是在私家醫院做可能是10萬、8萬,公立醫院是0.2%,少於1%。

這麼大的差異會造成:「就算我買了醫療保險,想去私家醫院也怕自願醫保賠付不了,但是調轉我去公立醫院,有醫保都收不到你的錢,只是給240元,所以變成polarization兩極化,令到市民沒有了選擇!」盧觀察到,這麼便宜的,大家未必會動用已購買的醫保。

希望收費透明一些,能夠有比較合理的私營醫療服務,讓病人真正的去選擇。

盧寵茂指要思考怎樣能回復雙軌制,軌道平排走的才算有選擇,也需要去檢討:一些有能力的人是不是能者要共付呢,多付一些給公營系統?政府提出以5年時間,將公營醫療收費補貼降到90%:「90%是相當高的水平,同時提供減免機制:要有比較精準的補貼,就是那些沒有能力的人,補貼度會大一些,有能力的可能補貼度會小些。」降到90%補貼後,盧稱會繼續檢討,最重要的是維持到安全網,提供滿意的服務。

我相信總體香港醫療界都是相當專業的,當然私營醫療界提供服務時,以往有些潛規矩──做開的一些事,我們都希望不只公營去改革,私營都有一定的改革。

盧寵茂指出,政府雖然會將公營醫療收費補貼率降到90%,但相比其他地方依然十分高。
 

服務定位與改革

談到公私營醫療服務定位,盧強調醫管局提供的服務不純粹因為經濟原因去照顧病人,很多公營醫療服務是私營不做的,舉例如涉及「相當大成本的急症,設備很多,也需要很高質素、受過急症訓練的醫護人員,撞車的嚴重撞傷、心臟病的或已心臟停頓、中風昏迷很複雜的疑難雜症、多團隊合作,由公立醫院去做。」器官移植也是一例,新生兒深切治療部要很專門的人員,現集中在兒童醫院去發揮這功能。

盧指很多方面如能夠協調得更加好,特別是費用方面,讓市民更放心去用:「醫療過程可以說是不對稱的,因為一個病人入了醫院,便沒有話語權的了,做什麼檢查治療,都交到醫院和醫生手上,所以能夠給病人信任,才會去用私家醫院的服務。」

信心很重要,信心不只是你的醫療專業、技術行不行,病人市民都要對收費有信心才行。不是一入醫院發覺自己負擔不了──那怎麼辦呢?

盧寵茂相信香港的私營醫療界別會合作:「因為確實社會有很多聲音,都覺得收費是現在最大詬病問題;不只是公立,市民也相信私營醫院、醫生的服務,費用卻是最大的問號,影響了他們的信心。」

盧寵茂認為,加大資源投放,強化慢病共治計劃,回報遠比我們想像中高。(Shutterstock)
 

整合基層醫療路遙 45-55在職男性成關注目標

隨著本港人口老化,慢性病越來越多,基層醫療發展成為非常重要的環節:「很多輕症好像糖尿病、高血壓,如果我們管理得好一點,早一點發覺它、控制它,就不會出現將來的中風、心臟病、腎衰竭,治理那些問題貴很多,也影響老齡健康長壽。」

盧說按基層醫療健康發展藍圖,已在18區設地區康健中心、康健站,為市民建立網絡,作為第一個健康問題的社區接觸點。推動一人一家庭醫生概念更重要,因為每人如有信任的家庭醫生,能夠全面獲得最清晰的指引和治療。

慢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推出未夠兩年,錄得13萬人參加篩查糖尿病、高血壓,加上最近的高血脂。完成篩查的7.5萬人中四成反應是已有:「這數字很嚇人的,原來比率這麼高!如果沒有找出來,這些人可能5年、10年後形成很大的負擔,對自己和家庭,試想中風後就算生存下去,生活質素也會大受影響。」

盧確認當然要增加資源做下去,強化慢病共治計劃,可能回報遠高很多,首先減少了病人患心臟病、中風等重病,甚至死亡的風險,另外對第二、三層醫療系統都有幫助。

至於樽頸位,盧寵茂直言不只病人,醫療界包括醫生都有些不知道的:「要我做,要跟很多規範和標準,所以有些醫生觀望,反正我自己都有病人看。」靠不同解說,醫生加入的數量正增加。

分析慢病共治計劃參加者,發覺必須解決男性參加比率低的問題,差不多是兩個女性,才有一個男性參加,盧形容這不合理,異於香港的人口比例:「篩查更發現45至54歲羣組,男性特別再低一點,是1比3,甚至1比4;很大的原因是可能要工作,對自己的健康關注低,是比較高風險,他們高血壓、高血糖比率可能不只四成。」論到65以上,男女參加者的比例很明顯又回復平衡。

盧稱必須努力勸和提供誘因,令這批高危人士出來,更容易參加慢病共治計劃,舉例如任職司機的男性較女士多,工作時間不固定,飲食以至工作的健康考慮未必充足。

2023年黃大仙地區康健中心開幕禮,(左起)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董事會及執行委員會主席管浩鳴法政牧師、盧寵茂局長、特首李家超、香港聖公會教省主教長陳謳明大主教、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醫生。(政府新聞處)
 

整合基層醫療路遙

盧寵茂透露整合醫療架構,香港整體醫療服務定位會更清晰合理,質量和效率提升,此中包括重整醫療鐵三角:

首先是醫院管理局,也是負責第二、第三層的公營醫療服務;

此外,衞生署是多功能的,除了監管,還包括健康促進規管,藥物、中藥審批註冊,也提供一些臨牀醫療服務,皮膚科、婦女健康中心、長者健康中心。因為歷史原因,以前由衞生署做的臨牀服務,如皮膚科、胸肺科,會轉給醫管局;

一些屬於基層醫療服務,例如婦女健康中心、長者健康中心,會由去年成立的基層醫療處整合,配合地區康健中心提供的服務。近期啟動的樂妍站,在柴灣、藍田、屯門設立,陸續取代婦女健康中心。

推動大量整合改革,盧寵茂表示10多年前有份成為中港合作醫院尖兵,有助及後加入政府擔起局長工作:「港大深圳醫院由深圳市政府興建,港大負責管理營運。」盧最初是外科主任,之後出任醫院管理第二任院長達六年,挑戰和優勢並在:

「我本身比較熟悉前線,能知道整個醫院需要些什麽;這新模式的醫院要深港兩地合作,將香港的優勢帶去給內地落地實現,要很多同事合作。結果很理想,一方面發揮到優勢,令這間醫院成為港大的教學、培訓和科研的一個很好的平台,第二也成為深港合作交流的好平台。」

盧認為以往的交流都比較表面化,這裏做到真真正正工作上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成為國家醫療改革的重要示範點,很多改革的舉措如門診不打點滴、全預約制、醫患關係,以至打包收費,港大深圳醫院做到了很大的示範作用。」盧表示內地的醫療發展飛快,特別是深圳,「如不是親身參與體會,有些事情你不會相信的,可能還以為內地的醫療是十年、廿年前的情況」。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專訪 二之二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