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Jul 22 2025 02:09:2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專訪盧寵茂局長:地緣政治波及醫衛業 港更需藥械第一層審批

加入李家超問責局長班底、成為醫務衛生局局長3年的盧寵茂教授,6月13日接受本社專訪,暢談以提升香港三醫(醫療、醫藥、醫保)為工作理念、醫療收費改革、整合基層醫療服務路向、公私營醫療服務失衡兩極化(Public Private Polarization)等問題。
採訪:羅玉萍 攝影:文灼峰

近年世界地緣政治緊張,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評估,貿易戰對香港醫療服務的影響已然發生,除了拓闊採購來源地,認為香港更應加快實行藥械第一層審批,甚至計劃下一步的無分層審批,以及成為助各地醫院獲取國際認證的中心和平台。

特朗普再次上場,國際政治環境更加緊張,救人醫病的醫衛服務也難以獨善其身,盧寵茂坦言:「很不幸,醫療界中的藥物、器械都會受到地緣政治影響,包括關稅戰,也可能是貿易戰的一種。如果某些國家將這件事作為一種武器,或者甚至會去到生物戰,不讓它出口,這都是要小心的。」

現時中美雙方暫緩執行的進口出口關稅,都有影響藥械的審批註冊。盧寵茂指香港有優勢,「因為是自由港,一向都強調就算其他國家提出要加徵進口關稅,我們都沒有採取一些激進報復的政策。」

我們進口的藥物和醫療器械是沒有關稅的,對市民來說是一個好消息,可以繼續不會受到這些進口關稅的影響。

但都會擔心,如果關稅戰也好,貿易戰也好,甚至科技戰升級,會有些產品進口可能會受影響。生物醫藥科技會不會被某些人作為一種武器,去影響與其他國家之間的關係?

確保藥械供應多樣化 抗貿易科技戰

盧寵茂表示這方面都做了準備工作,全世界都面對地緣政治急速的改變,供應鏈是真的可能會受阻滯,影響全球的貿易。雖說醫療不應有彊界,大家都是矢志人好、健康,但是關稅戰出現,令我們必須更加去思考一旦不理性的貿易戰、科技戰,牽涉到醫療的器械和藥物,會不會影響到醫療服務的提供,特別是一些高科技昂貴的器材,因為買了之後還要很多維修保養,需要零部件:「如果你買了一個高價值的,高技術的醫療器械,到時沒有人維修,或者因為貿易戰科技戰的影響買不到零件,這是很大的損失。」

想好方法「肯定本港的藥物器械的來源要多樣化,不可以單靠某些地方來。」局方和醫管局準備了一段時間,並已有應對措施,加哪些市場,會考慮來源不要那麼單一:「例如一些高價值的、高科技的器材,好像磁力共振、電腦掃描,或者放射治療的機器,我們考慮不只是買某一種牌子,或者某一個來源,要考慮多樣化的,例如美國之外,我們要考慮歐洲,甚至內地的。」

在十多年前擔任港大深圳醫院開荒牛之一,做局長前當了6年院長的盧寵茂,對內地醫療長足進步深有認識:「因為內地在這些醫療技術方面,產品的水平是進步的非常快,很多創新藥,以至醫療器材,都有很好水平的產品,一個例子是電腦掃描、磁力共振的機器。」

盧寵茂強調,本港的藥物器械的來源需要變得多樣化。(Shutterstock)
 

第一層審批進化至無分層審批

盧寵茂表示推出藥物和器械監管的改革,分散藥械供應來源是其中一個考慮外,同時希望提升本港的藥械審批能力。以往一些新藥要很久才能在港應用,因為香港一直沿用的第二層審批制度,即是這種藥要在其他兩個國家或地區已經拿到審批註冊,才可以放它在香港使用:「很多藥物就要等,因為它不會主動來香港註冊,多先在外國註冊。」

「一些中國企業創新研發的藥物,有些只是內地審批註冊了,未必拿到歐美國家的審批註冊,但是我們是否可以用它呢?」藥物器械的改革邁向改用第一層審批制度,盧指可以解決問題:「加快了審批,對我們面對的地緣政治壓力,是很重要的;以往我們要兩個國家審批註冊,現在只需要一個地方審批了就行了。」

我們最終目標是什麼?就是一個審批都不用,只要給我足夠的臨牀研究數據,我有專家去看這些藥到底是否可行,不是靠別人地方說它可以。

盧以考駕駛執照來作比喻:「以往在兩個國家地區考完牌,拿着兩個駕駛執照來香港,我就會發香港駕駛執照;現在安排是你有一個地方的駕駛執照我都認的,但是要你在香港通過一個測試,比較簡單一點的測試。「將來你全世界都沒有車牌也不要緊,你來香港我直接考你牌,但考牌的過程就會比較仔細更加深入。」

因應貿易戰可能近在咫尺,盧寵茂指會盡快落實推行藥械的第一層審批制度,預告快則本月底公布,以及交待相關管理中心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完成相信都是幾年之內的事。他又稱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成立,將加快新藥械臨床應用,帶動建設藥械研發和測試的新興產業發展。

「第一層審批牽涉到藥物的質量安全和效力,標準很高的,所以我們會循序漸進,以風險為本,我們可以先做一些低風險的審批;但是要去到全面的變成第一層審批,一些很新的,完全是原創的一些治療方案,我們都會去評審。」

以新加坡為例,盧指這個過程差不多用了10年,政府希望壓縮做得快點,預計起碼要5年,或接近5年的時間才會全面推行。無論是跨國企業,或者內地的、新興的生物醫藥企業,能夠以香港作為一個平台,引入內地市場;又或者是內地大藥企的創新藥械,能夠透過香港走出去國際,「香港是最理想的一個窗口、一個平台。」

因應貿易戰可能近在咫尺,盧寵茂指出會盡快落實推行藥械的第一層審批制度。
 

助醫保和內地醫院出海

盧寵茂強調醫療的信任很重要,因為是將健康甚至生命,交託給醫務人員、一間醫院,「又或者你去吃一種藥,藥會影響你的健康,你當然期望它醫好你的病,但大家都知道藥物有可能引致一些副作用,所以你將一顆藥丸放進口之前,或者去見醫生,接受醫生提供的治療,你一定要很相信這種藥,很相信那個醫生。」

香港的醫療系統,盧認為就有這個優勢:「一直以來我們的醫療水準,標準定得相當高,又維持得相當好,這要透過所有業界的努力,也跟國際有很密切的溝通,國際化做得相當好。」

不單止香港市民相信香港的醫療,甚至世界、在國際的醫療界,都對香港的醫療水平評價很高,「不單只醫療質量好,香港醫療系統效率上全世界都是前衛的,我們有優勢。」

獲取國際醫院評審認證標準,向世界推介中國的三甲醫院認證,盧寵茂視為一項標誌性的工作。他解釋指醫院評審認證在全球都被視作一種提升醫院管理的制度,令醫院能持續改善的重要責任。在國際上只要通過認証,別人才會相信該院的管理水平;甚至國際醫療保險機構,都要運用這個認証才會處理保險金賠付。

「以往醫院認証體制,歐美國家比較成熟」, 好像美國有JCI (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國際醫療衛生機構認証聯合委員會轄下用於美國以外的醫療機構認証的附屬機構),澳洲有ACHS(Australian Council on Healthcare Standards,澳洲醫療評審機構)。

我們國家有三甲的醫院評審認証,不過這個是比較本地的,它很高質素很精細,也能夠令到醫院管理不斷提升,但在國際上沒有一個認受性,沒有知名度。」

盧寵茂教授(右三)2024年6月在深圳前海出席國際醫院評審認証標準(中國)出版發布會,醫衞局高級顧問樊敬文醫生(右二)與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院長張文智教授(左三),見證該院成功通過評審認証。(政府新聞處)
 

港大深圳醫院連結評審平台

「透過港大深圳醫院,我們擁有兩種的歐美的醫院評審經驗,又有內地自己的三甲評審經驗。發覺三甲其實比起這些外國的醫院評審標準是不差的,甚至可以說是有它優勝的地方,可是拿不到國際認可。」盧指當時也有些內地的醫院需要拿到國際認可,就找一些外國的評審認証。

 

國家希望深圳作為先行示範區去做,香港的專家和內地專家,以港大深圳醫院做一個平台,開始去建立這套制度,大家一起將三甲醫院的標準跟國際接軌。

由2017年底的初步的概念,到2021年將這套標準真以內地三甲醫院的評審標準作為基礎,將它與國際的標準接軌,得到ISQA(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Quality in Health Care)這個國際評定機構的認可。

這套標準叫做國際醫院評審認証標準(中國,2021版),「從此,這套制度成為國際認可接受的醫院評審標準的一環,與美國、澳洲平起平坐」。

反饋港醫管局

「這套標準很是高質量的,我們希望將這套標準也幫助到香港醫管局,甚至私家醫院的管理水平,所以將它引入了, 東區醫院和威爾斯親王醫院已經通過了。」盧透露今年下半年會有另外三間都會去做評審,即是瑪麗醫院、屯門醫院、聯合醫院。

盧寵茂指,也可以令大灣區都採用這套標準,將來大家醫院的水平有一個同等的比對標準,通過了認証的醫院,水平一致;保險公司可以根據這個標準去選擇這些比較符合水平的醫院。

盧指更重要的是這個評審醫院認証中心,已經在香港開設辦事處,認為香港可以「將這套中國標準揚帆出海,可以走出境外,甚至是到國外去評審其他的醫院。將來就不只是美國的JCI來中國、以至亞洲去做醫院評審,可能會是採用我們中國的評審制度,變成一個國際的標準。」

是次能以這麼短的時間拿到國際認可,成功建立這套標準,盧表示:「香港的一班醫院評審專家功不可沒,他們很多都是默默耕耘,建立這個標準,我知道很難。」

「將國家三甲標準變成一個國際認可的醫院評審標準,反映香港在國家發展,在一國兩制之下,我們有很多優勢;用好優勢不但可以幫助到香港,也幫助到香港融入國家發展,貢獻到香港的力量。好像這套標準,目標希望將它推廣到世界,因為這是香港有能力去做的。」

盧寵茂認為香港可以作為一個窗口、平台,將中國的標準揚帆出海。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專訪 二之一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