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多認識戰爭  願「世界和平」

歷史上發生大戰的原因諸如爭奪資源(中東戰爭)、爭奪土地(俄烏戰爭)、宗教衝突(以色列跟哈馬斯之戰)、大國爭霸(中美)等衝突都漸趨激烈。小規模戰爭其實已打起來,積少成多,這些局部衝突會否為世界大戰埋下伏線?

曾幾何時,有人叫你許個新年願望,若你說「我希望世界和平」,肯定會被人譏為「行貨」、「循例」、沒新意!但今時今日俄烏和中東戰事曠日持久,現在還看不見停戰曙光。現在要許願,祝「世界和平」已不再是不着邊際的套話。上月底香港民研發表調查顯示,有19%市民的新年願望與世界和平或友愛相關,較前一年升了9個百分點,也創了1992年有紀錄以來新高。

希望世界和平,首先就要了解戰爭。在戰後出生的香港一代生於安樂,絕未經歷過戰爭傷痛;說要認識戰爭就如紙上談兵,流於空疏。但現代人大部分雖無「實戰」經驗,唯從大量文字、影像等紀錄,仍可以對戰爭的歷史背景、前因後果以至一場戰爭對世局的影響,得到一個概略認識,並從中汲取一些教訓。

局部衝突會否埋下世界大戰伏線

內地最近出版了英國哲學家A. C. Grayling著作《戰爭的本質》(War: An Enquiry)的中譯本,書中探討的一個問題是「有生之年我們會不會遇到第三次世界大戰」。這個問題過去一段長時間都無受到認真對待,因和平日子太長;但近年似乎人心已有動搖,因為歷史上發生過大戰的原因諸如爭奪資源(中東戰爭)、爭奪土地(俄烏戰爭)、宗教衝突(以色列跟哈馬斯之戰)、大國爭霸(中美)等衝突都漸趨激烈。小規模戰爭其實已打起來,積少成多,這些局部衝突會否為世界大戰埋下伏線?

《戰爭的本質》(War: An Enquiry)的中譯本。(Amazons)
 

很多分析以政治目的去衡量戰爭性質,認為戰爭是政治的延續,當政治方法解決不了國與國的矛盾時,就唯有訴諸開戰。然而即使以武力解決紛爭,但戰爭的理據仍分為正義與非正義,貼上正義標籤的一方就是王者之師;非正義的另一方就代表邪惡、不義,人人得而誅之!二戰時盟軍以反法西斯為號召,中國抗日則以抵抗侵略團結全國,都是正義之師,最終都得勝。換言之,戰爭雖以暴力解決問題,但動武之外,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等道德問題,涉及的是最終的價值觀。要令戰爭師出有名,必須令自己成為正義之師,方能凝聚人心,動員上下投入戰爭。

然而當今世界政治制度、思想價值、意識形態等都多元並存,經濟利益、宗教和文化背景錯綜複雜,政治價值觀走向兩極;加上傳統的領土、資源衝突,令戰爭的具體成因糾纏不清,各自都有一套「正義」理念,很多時到了水火不容,戰爭就會打起來,而交戰雙方都各自有自己的戰爭理據。例如二戰後美國入侵過不少國家,每次都是以「捍衛自由世界」為名;唯對反美陣營來說那些都是徹頭徹尾的侵略。

戰爭是否正義,從來就無一套國際接受的客觀規則。冷戰結束後,某個國家或某個國際集團對另一國發動戰爭,是否得到聯合國安理會授權,成為國際社會判定這場戰爭是否合法、正義的一個重要準則。聯合國明確規定各國不得違反《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戰爭法,擅自使用武力,把侵略他國作為最嚴重的國際犯罪。聯合國維護世界和平及安全,主要是通過建立集體安全制度;在這制度下,國家對外用武只有兩種情况屬合法,一是反抗侵略的自衛,二是由聯合國授權的武力行動。但現實告訴我們:美國攻打伊拉克、科索沃戰爭裏北約轟炸南斯拉夫,都未經聯合國授權;又如俄國入侵烏克蘭、以色列掠奪加沙,同樣是未經聯合國授權的對外軍事行動。公然違規,聯合國又能做什麼?

有強權無公理,通常是用來描述大國侵略小國。這種以大欺小的戰爭雖然不義,唯由於實力懸殊,不會觸發大戰。很多時候大國之爭,會由小國出手充當代理人,大打代理人戰爭。這些戰事也不會溢出到全世界,它們打的只是局部戰爭。

倘真有另一場世界大戰,必定是大國之間開戰。而環顧當今大局,最有可能開戰的大國就只得中美。「中美會否最終一戰」,是過去幾年輿論界熱門話題,國際著名研究機構RAND還發表過〈探討中美戰爭的可能進程和結果〉的專論。文章表示「研究表明,中美兩國都具有先進的打擊能力,相互之間的軍事差距也在不斷縮小,一旦開戰,場面會異常激烈,極具破壞力,而且過程曠日持久」。該研究又指出,不論中國還是美國,都不大可能發動有預謀的攻擊;但隨着全球定位、制導武器、數字網絡等軍事技術發展,中美雙方軍事力量已足以給對方造成嚴重威脅。如此分析,跟美蘇冷戰年代「核阻嚇」(deterrence)原理一樣,就是雙方勢均力敵下,大家都怕爆發戰爭引來毁滅性的後果,結果大家都按兵不動,和平反而可以實現!

特朗普相隔4年捲土重來,還未正式上任就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其就職禮,以示友好。(Shutterstock)
特朗普相隔四年捲土重來。(Shutterstock)
 

美國特朗普回朝 中國展示軍力阻嚇

上月26日中國首飛了兩款第六代戰機,翌日西安的西飛公司也放飛了空警3000預警機(具反隱身功能、數字化雷達技術),又公布自主研製的076型兩棲攻擊艦下水,是世上首次使用電磁彈射和電磁攔阻等多種功能,令它可變身為全球第一款電磁彈射無人機航母。短短兩天,中國就展示了四款新型戰略武裝。很明顯,在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形勢下,中國正以強大軍力造成阻嚇效應,應對即將上任的特朗普政府。

特朗普相隔四年捲土重來,還未正式上任就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其就職禮,以示友好。但這種純「噱頭」式招數改變不了他的對華基本態度,就是續用各種方法阻遏中國經貿、科技發展,在台海、南海等議題上繼續挑戰中國地位,甚至拉攏俄國親美遠中,對中國形成一個大包圍圈……中國選擇在特朗普政府上任前以一連串動作展現軍力,發出訊息很清楚,就是跟美國較量,中國有足夠軍事力量作後盾。

事實上若俄國最後無法贏得烏克蘭戰事,而伊朗又無力領導伊斯蘭力量對抗美國和以色列,中國將沒有任何強大盟友可以聯手抗衡美國,屆時西方和美國就可把所有精力集中對付中國。對此,中國只能在軍事上增強實力,製造阻嚇效果。

中國一直希望爭取和平環境加快建設,唯和平難求,美國與西方國家在台灣問題上正加緊部署,希望令台灣成為「亞洲版烏克蘭」。(Shutterstock)
美國與西方國家在台灣問題上正加緊部署,希望令台灣成為「亞洲版烏克蘭」。(Shutterstock)
 

中美「戰爭」日趨惡化

中美爆發熱戰的機率不大,但其他領域如經貿、金融、科技等,中美其實早就「開戰」,而且戰況激烈。特朗普上台後,情況只會日趨惡化。 

特朗普四年前落敗後能再登總統寶座,主因拜登在控制通脹和限制移民兩方面大大失分。他上台後必會在遏抑通脹、限制移民方面大刀闊斧,以向選民表明他正在糾正上任拜登政府的失誤。其次是落實他「讓美國再次強大」的承諾,通過提高關稅保護本國產業並促進出口,並且把重點放在減稅和削減政府開支。特朗普政府新任財長貝森特曾提出「333」計劃,即在2028年前把財赤削至佔生產總值3%、實現3%經濟增長,其中一個途徑是每日增產300萬桶石油。這些措施配合特朗普削減財政開支(這是Tesla馬斯克的責任)、降低通脹,美國貨幣政策就可轉向寬鬆,並為減息提供基礎。

疫情後中美都用盡方法爭取盡快復蘇,因為只有經濟強勁,才能為不同領域的「戰爭」提供資源!中國一直希望爭取和平環境加快建設,唯和平難求,美國與西方國家在台灣問題上正加緊部署,希望令台灣成為「亞洲版烏克蘭」;一旦擦槍走火,台海戰事將大大拖慢中國經濟發展。也許這正是美國和西方國家樂見的局面!

世局動盪,「世界和平」要加上引號,是因為真正的和平遙不可及,只能是一個良好願望。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陳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