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以色列突襲伊朗,掀起另一場中東戰爭。以色列出兵,名義上是要摧毁伊朗核設施、阻止伊朗研發核彈。但隨後發動攻擊的意圖不斷升級,軍方聲言要殺死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並且要推翻現政權,令伊朗變天。
經過五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先後擊倒埃及、約旦、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沙特阿拉伯。於中東地區,除了伊朗,以色列基本上已無對手!巴勒斯坦人的抵抗,對以色列毫無威脅;黎巴嫩真主黨和也門胡塞武裝組織,也只能發揮牽制作用,軍事和政治上對以色列都構成不了什麼威脅。
伊朗其實並非以色列宿敵。1948年以色列建國之後,伊朗是最早承認以色列的國家之一;以色列當時在伊朗設有大型外交使團,其40%石油均從伊朗進口,以換取伊朗提供武器、技術、農產品等。
美國與以色列的「強烈共識」
兩國關係逆轉,始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推翻巴列維王朝,革命派把伊朗由西化的國家,轉變為以伊斯蘭什葉派學說為理論建立的共和制度,德黑蘭也斷絕了跟特拉維夫的外交關係。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領導人曾經多次聲言要「摧毁」以色列。很明顯,在中東地區,伊朗是威脅以色列生存的唯一具實力對手。對以色列來說,要打垮伊朗,就如過去幾十年以武力壓服其他中東國家一樣,如此方能保以色列平安。
至於美國與伊朗,也是長期敵對的國家,兩國斷交逾40年。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美國支持伊拉克和沙特等阿拉伯國家打擊伊朗。戰爭打了八年,伊拉克得到美國源源不絕的支持;伊朗則孤立無援,戰事曠日持久,令伊朗元氣大傷。
到了2001年911恐襲,美國先後對阿富汗和伊拉克出兵,雖然都推翻了兩國政權,唯中東卻燃起一片反美情緒,美軍也被阿富汗地方武裝牢牢套住。乘着美國深陷戰爭泥淖,伊朗乘勢而起,控制了伊拉克和敘利亞,並把影響力深入到阿拉伯國家心臟地帶。

中東向來是美國勢力範圍。自蘇聯瓦解之後,美國在該區已無對手。而伊朗的反美和反以色列政權,對美國來說無疑是心腹大患;加上伊朗研發核技術可能會製造核武,更令美國如坐針氈,要把伊朗「除之而後快」。在這一點上,美國與以色列是有「強烈共識」!
兩伊戰爭和1990年第一次海灣戰爭結束後,伊朗恢復了核技術研究。到2003年,伊朗秘密研製核武的計劃暴露,美國開始向伊朗施壓。美方指伊朗違反《核不擴散條約》(NPT),要求把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討論,對伊朗實施制裁。
2006年,在美國倡導下,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英、俄、法、美、中)和德國代表在倫敦聚會,討論伊朗核問題,啟動了所謂制裁伊朗的「P5+1」機制。美國於2006年12月、2007年3月、2008年3月和2010年持續推動安理會通過制裁伊朗的決議,其打擊伊朗核計劃的決心非常堅決。
然而轉機卻在2013年出現──當年魯哈尼(Hassan Rouhani)當選伊朗總統,對美國的態度有所轉變;而美國時任總統奧巴馬也抓住時機,不惜開罪以色列和沙特,於2013年9月聯合國大會發言時,公開宣稱「不謀求改變伊朗政權,並尊重伊朗人民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美、伊兩國領導人都有意求和,伊朗最終答應以限制核計劃,換取美國和國際社會取消對其制裁。2015年7月14日,「P5+1」與伊朗在奧地利維也納達成了伊朗核計劃最終協議《全面聯合行動計劃》。2016年1月1日,美國和國際社會取消了對伊朗的制裁。
正當大家都以為伊朗核問題終於解決,但2017年特朗普上任,隨後於2018年宣布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並重啟對伊朗能源和金融的制裁、禁止伊朗石油出口。從已經達成協議,到公然反悔毁約,是美國把伊朗核問題再次推向危機。特朗普政府顯然無意真正解決伊朗核問題,這次跟以色列聯手發動攻擊,只是特朗普延續第一次任內「去伊朗」政策的續篇,是早有預謀。

特朗普態度反覆 僅是煙幕
從特朗普一手撕破「伊朗協議」,並處處表現出一面倒支持以色列(他第一次上台後四個月即首訪以色列,不久又宣布美國把大使館遷往耶路撒冷),美國顯然是全力支持以色列這一波攻擊伊朗的行動。
有評論指特朗普態度搖擺不定,先是支持以色列攻伊,後來又說要極力與以色列保持距離⋯⋯現在看來,這種「反覆不定」只是煙幕、試圖掩人耳目。美國顯然是跟以色列合謀策劃這次襲擊,互相配合,待以色列摧毁伊朗的防空能力之後,美國才「安然」派出B-2轟炸機出擊,以鑽地彈一舉去掉伊朗三個製核基地(唯有報道指伊朗核設施未被摧毁)。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向來以情報精準聞名,它知道要摧毁伊朗深藏山谷下的核設施,沒有美國幫忙的話一定不能成功。換言之,如果沒有美國事前答應,以色列怎會貿然開戰,並聲言要摧毁伊朗的核設施基地?
以色列如果只跟伊朗開戰,打的不過是一場區域戰爭,規模和影響都有限。事實上以色列去年也曾經空襲伊朗,伊朗報復,但戰事很快就告一段落。如今不同,美國派戰機轟掉伊朗三處核設施,伊朗聲言報復,並可能會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美國插手,勢將牽動其他大國的取態。若局勢升級,看來一場惡鬥難免,事態發展到底會有什麼可能?
可能之一是美國捲入這場戰爭,繼續聯手以色列跟伊朗作戰,因為伊朗一旦報復,將會攻擊中東以至全球的美國據點和人員。事態發展是伊朗國會批准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但仍須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拍板。封鎖海峽將嚴重影響石油和天然氣供應,對中國影響尤大。此外,伊朗革命衛隊向卡塔爾美軍基地發射導彈,顯然是為了報復美國空襲。為保護美軍和美國人,特朗普政府不能不介入;而美國一旦成為主動交戰方,戰爭的規模和影響將大大升級,並有可能捲入其他國家。

三個主角都無長期作戰能力和意願
但是,伊朗受到連番襲擊之後,軍事實力已嚴重受挫,很難發動大規模反攻;美國則已表明不願派地面部隊,亦無意長期捲入戰爭(特朗普競選政綱之一就是不願美國對外作戰);以色列已成功跟美國合拍摧毁伊朗核設施,目標已達,也不願長期對伊朗開戰(對哈馬斯的戰事還未結束)。換言之,當前這場戰爭的三個主角都沒有長期作戰的能力和意願。可以預見,若有大國積極介入斡旋,相信這場戰爭不會長期打下去(編者按:昨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政府表示,以軍已實現在伊朗的所有目標,同意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出的停火方案,後來以色列防長又指伊朗違反停火協議)。
可能之二是美國如果直接介入,俄羅斯和中國可能會被迫參與。俄羅斯向來跟伊朗保持友好關係,唯受困於烏克蘭戰事,俄總統普京介入伊局即使有心也無力。中國是伊朗石油的大買家,購買了伊朗約90%石油;中國也是伊朗最大貿易伙伴,一帶一路倡議裏伊朗亦是一個重要角色。即使關係密切,但中國會出兵介入這場戰爭的機會微乎其微;然而任由美國予取予攜的話,中國經營多年的中東「關係網」可能會受重創,削弱中國在地區的影響力,相信中國同樣希望戰爭盡快結束。
可能之三是伊朗政權垮台,中東陷入亂局。這對中、美、俄都非好事,因為一個內亂、內戰的伊朗,對所有大國都不利。以色列要令伊朗「改朝換代」的想法,難以得到支持。
至於伊朗雖受重創,唯除非能夠策動伊朗人民造反,否則伊朗這樣一個大國,利用軍事手段令其投降的難度極高。而為了反制美國和以色列,中東親伊朗的武裝力量在全球發動武力突襲的頻率或會大升,世界更不安寧,國際旅遊的風險也將大大增加。

中國潛心經營中東 唯無法主導局勢
對中國來說,這場戰爭有什麼影響?傳統智慧告訴我們:中東或其他地區有事,美國被迫介入兼且被拖住,將無力應付中國。911恐襲之後美國全力投入中東事務,中國就得以過了好幾年安定日子!
然而這次中東有事,但只得伊朗和少數幾股武裝力量,對美國威脅不大。除非中東局勢大亂,否則單憑伊朗,改變不了美國的全球戰略佈局。換言之,美國首要對付中國的策略不會變。中國反而要擔心的是,假如伊朗內亂或政權有變,淪為一個動盪地區,對中國將更加不利。
中國在中東潛心經營,近年取得一些重大突破,包括於2023年3月促成伊朗與沙特恢復邦交,又在2024年7月促成巴勒斯坦各派系大和解,簽署《關於結束分裂加強巴勒斯坦民族團結的北京宣言》,大大提高了中國在中東的政治影響力。不過每當地區衝突升級、各方勢力開戰之際,中國都無法成為主要力量,也無法主導局勢發展。
中國以經貿開拓國際關係,不結盟、不以武力介入他國內政,秉持王道,唯現實卻是,只有「槍桿子」才能夠發揮最大影響力,也只有軍事力量才能夠保障國家的經貿利益、成為主導力量。中國在中東地區有龐大利益,但這次伊朗、以色列衝突,中國只能成為旁觀者,說明了沒有軍事力量做後盾,將難以在變局中發揮影響力。前有俄烏戰事,後有以哈、以伊戰爭,中國都只能扮演邊緣角色。這到底是否中國的真正意願?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