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May 28 2025 21:51:06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中國敢向美說不 全世界另眼相看

中美貿易戰持續,雙方似有重啟談判意願。美方姿態放軟,中國則堅稱未有對話。分析指,即使談判,也只是解決燃眉之急,貿易戰不會停止。美國長遠目標是遏制中國,中國需有長遠應對策略。此次中國敢於和美國正面交鋒,提升了國際形象,真正的G2格局已然形成。

中美貿易戰至今雖仍陷膠着,但種種跡象看來,中美已有坐下來談的準備。美方三番四次說正與中國接觸,4月22日總統特朗普接受《時代》訪問時更聲稱接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電話。信口開河是特朗普特色,中國在上周六公開重申,沒有與美國就貿易問題展開對話。

美國發起貿易戰以來,對華加徵關稅不斷加碼,唯踏入3月,姿態即不斷放軟,先是說「對中國加徵最高145%關稅太高了」,並暗示「若中方回應,關稅可能大幅下調」。不斷打開口牌,意圖明顯不過,就是希望跟中國返回談判桌,解開眼下僵局。事實上4月11日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發布公告,根據特朗普當天簽署的備忘錄,智能手機、路由器及部分電腦等產品,將不再納入針對中國進口商品實施的145%「對等關稅」範圍。談判尚未開始,美方已經讓步。

至於中國,外交部和商務部反覆澄清,中美雙方並無磋商或談判,有關說法「都是捕風捉影,沒有事實根據」,外交部發言人更直指美方說法是假消息!中國態度仍強硬,但據彭博報道,中國正計劃豁免部分徵收125% 關稅的美國進口產品,包括醫療設備、乙烷等工業化學品。而內地《財新》則引述多名晶片業界人士稱,有8個與半導體或集成電路相關的稅號被免除加徵關稅。

貿易戰不會停 談判只為解燃眉急

貿易是互通有無,中美之間都有一系列對方必須購買的商品。為穩住經濟,中美都有盡快開啟談判的需要。問題是,若中美展開貿易談判,是否意味貿易戰將暫告一段落?我的答案是:中美貿易戰不會停,即使談判開始了,都只是解決一些最迫切問題,特別是中美各自豁免或減低對方哪些商品關稅,先解燃眉之急,其餘則留待後話。

中美貿易戰是一個過程,美方意圖是利用貿易戰令全球貿易「再平衡」、美國在商品貿易上不再出現巨額赤字、製造業要回流美國、供應鏈要確保「安全」。達到這個目的之前,中美貿易戰只會談談打打,談判只是為解決短期問題,暗地裏雙方都仍會繼續較量。

除了「貿易再平衡」,美國還有更長遠的對華戰略。要了解特朗普施政理路,傳統基金會的《2025計劃》是必讀。關於對華政策,計劃主張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它把美國面對的大量問題包括產業空洞化、毒品危機等都歸咎中國;又指不受約束的對華貿易是一場災難,令美國工廠關閉、工作被外包出去; TikTok教壞美國孩子,孔子學院則腐蝕美國的大學。計劃提出以關稅對付中國,美國把中國完全排除在全球標準制定機構之外。特朗普政府現在的對華手段,正是按計劃一步步推行。

2018年美國《國防戰略報告》正式把中國定義為「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要全方位遏制中國;貿易戰只是其中一個戰場,任何貿易談判和協議都只是暫時休戰。美國長遠要圍堵、壓迫中國的意圖不會罷休。

對華來說,跟美國的關係也應有一套長遠策略。曾幾何時,克林頓政府年代,曾於1997年確立對華全面接觸政策;中美曾確認共同建立「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戰略伙伴」關係。然而於克林頓政府後期,這種戰略夥伴關係即開始降溫;到了2001年小布殊上任,即把中國確定為戰略競爭對手。如此定位,其實跟現在特朗普相近。

2018年美國《國防戰略報告》正式把中國定義為「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Shutterstock)
 

中國從和平崛起到強勢崛起

2001年911恐襲,中國支持美國反恐,中美又再走近。到2008年金融海嘯,美國陷入經濟危機,中國通過以4萬億人民幣「大水漫灌」、推行連串經濟刺激措施,撐住全球經濟,不致令危機擴散。而在同一年,中國成為美國國債第一大持有國。2010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於大國崛起過程裏,中國處理對美關係時,除了台灣問題會高調回應,在其他衝突例如1993年銀河號事件、1999年美軍機炸毁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2001年中美軍機碰撞等,中國都是採取口頭譴責但最終不了了之的方法,不願公開與美國衝突。很明顯,踏入21世紀初的中國,經濟發展雖卓然有成,唯科技和軍事上仍無法跟美國比併。胡錦濤主席年代,中國的公開表述是「和平崛起」,並多番強調無意取代美國的「第一」地位,中美可以和平共存。

然而中國的良好願望,在地緣政治考驗下卻無法落實!2011年,為貫徹美國奧巴馬政府「重返亞洲」,華府推出「亞太再平衡」戰略,加強在亞洲的軍力部署,同時致力鞏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同盟關係;在經濟上,美國創建「跨太平洋伙伴關係」(TPP)。然而一個以亞洲國家合作為主的協定,中國卻被排斥在外!

從2012年開始,中國也在微妙調整了向來刻意低調的做法,提出「積極有為」的大國外交方針,公開表示要「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經濟方面,中國推出一帶一路,並致力擴大金磚國家組合影響力。面對中國從和平崛起到強勢崛起,美國兩黨對華政策已逐步形成一致看法,就是中國威脅論。

中國縱低調忍讓 美國敵視態度不會變

2018年特朗普政府發動貿易戰,中國派副總理劉鶴到華府談判。中國答應購買5000億美元貨品,希望能降低美國對華貿赤。唯隨之而來的新冠疫情,令全球忙於抗疫,剛爆發的貿易戰很快就沉寂過去。2021 年拜登上任,有評論認為民主黨籍總統會修正特朗普的偏激做法。但結果相反,拜登聯手美國盟友,對華鋪開更大包圍網,而且沒有撤銷對華關稅,反而制定更多在科技上封殺中國的法案。

中國應該明白:即使如何低調忍讓,美國對華敵視態度是不會變的。到了特朗普再次當選上任、提出全球「對等關稅」時,中國很快就公開反對,並表明會推出反制措施。翻查歷史,自上世紀70年代末中美建交以來,中國從未公開與美國「對着幹」(台灣問題涉及中國內政,中國是表明立場,並非與美國「對抗」)。唯當前關稅戰,中國是公開與美國正面抗衡,而且是唯一一個敢於這樣做的國家──歐盟不敢;俄羅斯有心無力;日本慌忙「下跪」(美國卻無意讓步)。

2004 年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C. Fred Bergsten提出「G2」概念,當年中美有定期戰略經濟對話,他提出這種對話機制應進一步升級為「領導世界經濟秩序的兩國集團格局」,並認為若美國要鼓勵中國在全球經濟承擔更多責任,就應該與中國分享全球經濟的領導地位。中國對「G2」之議不以為然,2009年11月中國總理溫家寶會見奧巴馬,當時溫家寶回應表示「我們不贊成有關『兩國集團』提法」,主要原因是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其次,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與任何國家或集團結盟;其三,中國主張世界上的事情應由各國共同決定,不能由一兩個國家說了算。

2018年特朗普政府發動貿易戰,中國派副總理劉鶴到華府談判。(中國政府網)
 

當前貿易戰 真正G2正式出現

處理對美關係,中國既不想跟美國對着幹,但也不願與美國結盟。以當年中國實力,尚未足以跟美國分享全球領導地位,中國仍希望可以不當頭、保持低調,迴避跟美國爭鋒。當前貿易戰,中國敢於跟美國鬥,底氣是來自內地龐大市場,可支撐以內需刺激經濟。本月25日的政治局會議,就定調以城市更新作為擴內需的重點,包括加快改造城鎮老舊小區、加強改造城市基建、修復城市生態系統等;此外是大力投資新科技,包括人工智能、晶片研發等。

不管是自願還是被迫,中國在這場貿易戰裏已打出頭來,顯示了足以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實力和氣勢,一反過去刻意退讓的慣例。很明顯,據理力爭、敢於向美國說不,客觀上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到了當前這場中美貿易戰,真正的G2才正式出現。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陳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