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Jul 07 2025 11:34:51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消費北移、營商大變  政府可以做什麼?

本地消費萎縮、北上消費成風、內地電商和品牌積極進駐香港。官員在台上不斷發放「明天會更好」的訊息,只會令人覺得跟大部分市民的切身感受更加疏離。面對這種前所未見的大轉變,政府可以做什麼?

經常聽到特區政府高官評經濟,說香港發展穩步向好、前景亮麗,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斷鞏固提升;一句話,明天必定會更好。高官唱好,是為了安定人心,要表示政府做出成績。然而香港經濟處境、港人心情、對未來的信心,又是否與高官一樣感覺良好?

不管經濟數字如何「亮麗」,但人的感覺最真實。本地如骨牌般的結業潮:食肆、老字號品牌、戲院,一家接一家倒下,成為港人的話題、唏噓,慨嘆很多集體回憶從此消失。媒體整理今年以來結業的商舖,名單長長一串,看後令人神傷,心裏油然而生一種不安感,結論都會是:這年頭生活不容易,往後看也不知曙光何時出現!

外圍環境變化 本地企業陷困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資本主義汰弱留強,應付不了市場轉變的企業自然要離場;唯有如此,市場才會生機勃勃,經濟才會不斷創新,最後是社會和消費者都會得益。然而香港當前這一波汰弱留強,主要動能並非來自內部競爭,而是外圍環境變化,外在因素令營商生態大變,而這些變化是香港工商界無法應付的。結果是令本地企業陷入困境,甚至難以生存。

外在因素包括網上購物、北上消費、內企大批來港。前兩點討論甚多,成因也清楚明白,就是內地與香港在融合過程中的價格差一直存在,本地物價和消費水平動輒跟內地同類消費相差以倍計。加上內地普遍服務態度好,近幾年往返內地與香港的交通又愈來愈便利,新界區居住的港人北上消費所用時間,跟出市區可能差別不大,但價格就相差甚遠。

旅客數目增加了,但他們在本地市場的消費開支卻無同步上升,正正是旺丁不旺財的寫照。(Shutterstock)
 

香港從2023年初恢復與內地通關之後,本地生產總值持續8個季度保持增長,但私人消費開支卻見回落,2024與2023年比較,私人消費開支下跌0.6%。跌幅雖然收窄,唯卻與本地經濟持續增長的趨勢背道而馳,跟過去經濟增長與私人消費大致同步上升(經濟好了自然願意花錢)的模式明顯有別。

私人消費開支下跌,其實並非本地人消費收縮。以本地居民消費開支情況來看,2024年上半年數字(消費總開支9807億元),已大致恢復至疫情前(高峰2019年上半年10,896億元)的90%以上。

跌幅較明顯的,其實屬非本地居民(訪港遊客)在香港市場的消費開支,去年上半年這方面數字為818.5億元,只相當於疫情前水平的50%左右。以旅客數目計,去年頭6個月訪港旅客約有2100萬人次,恢復至疫情前高峰約六成。

旅客數目增加了,但他們在本地市場的消費開支卻無同步上升,正正是「旺丁不旺財」的寫照(可參考中華廠商聯合會2024年9月文章〈從統計數字透視香港消費市場的轉變〉,該文整理出很多有參考價值的數據)。

旅遊業的下階段首要任務

本地消費大致恢復,但仍未及高峰期水平,而訪港旅客消費的跌幅更加明顯。兩者加起來,就令私人消費開支表現疲弱。

近幾年政府全力拓展旅遊,盛事、比賽、煙火匯演等項目層出不窮。唯數字告訴我們,旅遊業對經濟產值的貢獻只在3%至4%之間,跟其他經濟支柱的佔比重要程度差一大截。

政府對推動旅遊業「樂此不疲」,相信原因在旅業「旺人氣」,而且可以為低技術工種提供大量職位。但除了這些原因,拓展旅遊業另一重要目標是提高效益──如何令訪港旅客消費更多、推高非本地居民消費開支,為本地零售業作出更大貢獻,應是旅遊業下一階段的首要任務。「無處不旅遊」是娛賓,旅客在港花更多錢才是實益。

若簡單以「得」、「失」衡量,北上消費令本地「流失」了不少消費力。(Shutterstock)
 

本地私人消費開支停滯不前,但港人境外消費卻「爆炸式」增長:去年首兩個季度本地居民在境外市場的消費開支,分別比上一年同比增64.7%及29.3%,遠勝同期本地私人消費開支表現。

至於北上消費,數據顯示2024年港人北上共計8191萬人次,按年大增逾50%。若按平均每人每次開支約680港元計,去年港人北上消費總額近557億元,較2023年增加近200億元。若簡單以「得」、「失」衡量,北上消費令本地「流失」了不少消費力。

港人北上消費,正如大陸改革開放初期本地製造業北移的現象一樣,都是自然發生而且不可逆轉,直至兩地價格差甚至工資水平逐步拉平為止!港人北上消費非始於今日,唯「於今尤烈」,原因是兩地價格和工資水平經過40多年後仍有一段距離。

2025年第一季內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為13,450人民幣,農村居民為5575人民幣。至於香港,2025年首季就業收入中位數為22,500元。兩組數字不能直接比較,但很明顯,兩地民眾收入差距雖然已經收窄,然而平均算下來,兩地工資仍有相當差距。加上內地消費行業服務水平高速提升,令北上消費從飲食娛樂逐步擴展至醫療、養老。可以說,本地消費「空洞化」已是大勢所趨。

汰弱留強周期加速 行業感不知所措

北上消費以外,對本地消費市場帶來另一波衝擊的,是內地電商和品牌來港開業蔚然成風──餐飲之外,大型超市等都陸續進軍本地市場。內地媒體指這種現象「激活香港零售物業租賃市場」(《證券時報》2025 年4月1日)。然而對本地零售業界來說,內地電商接連來港是更嚴峻的挑戰,因為北上消費仍需舟車勞頓,電商提供的卻是舒適購物,而且貨品應有盡有,並不限於飲食娛樂。

世邦魏理仕去年發表報告《2024年中國零售商調查:全球化視角之海外門店拓展》,透露2023年共有36家內地品牌首次在境外開設門店,大部分的首店都選擇落戶香港。

今年以來多家境外電商進駐香港。(Shutterstock)
 

零售管理協會主席謝邱安儀在協會通訊指出,今年以來多家境外電商進駐香港,以商品展示吸引消費者到其網店落單的銷售模式,引起業界關注;香港零售商銷售貨品須遵守品質、包裝以至各項環保要求,種種合規成本令開支增加,但境外電商在港售賣同類貨品卻不用符合本地法例規定,可以令成本較低,跟本地零售商競爭時自然佔優。

本地消費萎縮、北上消費成風、內地電商和品牌積極進駐香港,雖然都不是新生事物,唯近年發展迅猛,它們造成的衝擊遍及基層勞工、小商小販,及許多過去以小本經營賴以養活無數家庭的小生意。在經濟增長數字的背後,香港正發生翻天覆地的消費、營商模式轉變,汰弱留強的周期正在加速,很多行業都有不知所措的無力感。官員在台上不斷發放「明天會更好」的信息,只會令人覺得跟大部分市民的切身感受更加疏離。面對這種前所未見的大轉變,政府可以做什麼?

為港企爭取發展機會 比天天唱好更實際

香港向來以自由經濟、開放競爭為原則,不希望政府過度干預。然而要維持市場秩序、保證各行業能夠在基本平等的基礎上競爭,是政府基本職責。協會要求本地零售與電商銷售的合規和監管一致,訴求十分合理,政府應該正視及跟進處理。

同理,內地電商、品牌進駐香港,過程通行無阻,本地營商環境友善,令它們可迅速立足並開展業務。然而,香港企業尤其是中小企進軍內地,是否可得到同等對待?香港居民於內地投資設立的企業,能否得到「內資企業」地位,讓其享受民營企業同等待遇?

內地早前實施《民營經濟促進法》,其中「公平競爭」單獨成章,並放在「總則」之後,明定對民企的資源配置應公開透明、公平公正。港企在內地發展,是否可得到跟內地民企一樣的同等待遇?香港不應動輒向中央求取政策優惠,但在內地發展時能夠有公平競爭的發展機會,應是合理訴求。

特區政府在當前新形勢下,理應仔細研究工商業界的呼籲和建議,為港企爭取更多合理可行的發展機會,這比天天唱好來得更加實際。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陳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