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香港經濟發展增速減緩,有學者認爲政府應主動出擊,透過土地優惠,補貼等政策帶領本地實行再工業化。但是,再工業化的影響力和具體實施計劃還有待考察和研究。
特首李家超現在經常將「搶人才」掛在口邊,他會否考慮一下將本地大學的科研資助改革,令資助可以「跟人走」而不是「跟項目走」,從而吸引更多優質的科研人才,同時提高本地科研項目的素質?
Mirror開演唱會,七成門票屬內部認購。從經濟學角度看,可能只是捆綁銷售的一個變奏。讓贊助商優先獲得門票,亦可能是主辦單位透過演唱會,賺取巨額贊助費這種另類收入的一個方法。
如何「強化政府治理能力」、「提升香港競爭力」以及「建立關愛社會」?候任特首似乎未有太多着墨。不過,他在土地及房屋供應方面如何「提速、提效、提量」就提出一些較具體的措施。
內地一些城市正邁向對新冠疫情實施常態化免費核酸檢測。根據野村估計,如果這種做法普遍推開,中央政府可能會付出相當於國內GDP 1.8%的代價。是否物有所值?這裏有兩點值得留意。
蘋果最近宣布加入新的私隱措施。現在,超過八成的蘋果手機用戶都將手機以及手機內的Apps的追蹤功能關閉,這對依賴用戶私隱的Facebook簡直是晴天霹靂。
為了紓困,司長在今年將電子消費券加碼至1萬元。根據司長的演辭,政府認為上年的5000元電子消費券空前成功,新一年的計劃又能否延續過往的成功?
年輕人打針的個人邊際效益近乎零,他們本身因疫症而死亡的機會與交通意外的死亡率相若情況,加上停課對年輕人的各項成本,「不可以無打針上學」甚至停課的成本效益計算是如何得出來?
在TikTok短片、其他社交媒體的「認真」評論中,我們都不時看到一些以認識什麼名人為榮或以X博自居的,以各種各樣譁眾取寵的標題黨來吸引眼球。這可能就是新媒體下的評論新風格吧。
世界各地(包括香港)的醫護短缺問題一直存在,或許在不久將來我們真的可以利用科技代替(部分)醫護人手,然後那些什麼引入外地醫護的討論可能會變得無關重要。
Facebook以及其他社交媒體利用廣告收入提供免費產品,的確令市場上的消費者盈餘大增,其中低收入收學歷消費者更因為對廣告的需求彈性較低而獲益更多(因為其消費不會因廣告而增加)。
即使太空旅遊真的只是有錢人的玩意,那又有什麼問題?正如當年Tesla走高檔路線,目前太空旅遊對準需求彈性較低的有錢人市場實在是無可厚非。再者,也可能帶來不少新技術。
對於不少人來說,以小博大買個希望可以蓋過部分理性的計算。現在樓市重回高位,不少人上車的希望愈來愈渺茫,說不定這次大抽獎能夠吸引一些絕望的無殼蝸牛吧。
為何內地政府在數碼貨幣的發展可以超英趕美?除了私隱問題以外,我認為同樣不能忽視的原因是與「陳年資本假說」(vintage capital hypothesis)有關。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