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前文:〈課程和教學設計改革的一般程式和條件:義務教育課程方案 1〉
上文探討了2022年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課程和教學設計改革的一般程序和條件,筆者受方案內「培養目標」所提出的要「勤於思考,保持好奇心與求知慾……樂於提問,敢於質疑,學會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所啟發,因此對這個《方案》的修訂原則、培養目標、基本原則、課程實施列出以下各方面的提問。
修訂原則
修訂原則方面,方案提出了3個堅持原則。
一、堅持目標導向
二、堅持問題導向
全面梳理課程改革的困難與問題,明確修訂重點和任務,注重對實際問題的有效回應。
筆者提問:是哪些「課程改革的困難與問題」呢?《方案》或其他文件是否有展示這些內容呢?
三、堅持創新導向
既注重繼承我國課程建設的成功經驗,也充分借鑒國際先進教育理念,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強化課程綜合性和實踐性,推動育人方式變革,着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突顯學生主體地位。
筆者提問:《方案》借鑒了哪些國家的哪些先進教育理念呢?可否具體說明哪些內容是「突顯學生主體地位」的呢?
培養目標
《方案》的培養目標包括3個方面。
一、有理想
二、有本領
樂學善學,勤於思考,保持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掌握適應現代化社會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具有學會學習的能力。樂於提問,敢於質疑,學會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具有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自理自立,熱愛勞動……具有抗挫折能力與自我保護能力。向善尚美,富於想像,具有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初步的藝術鑒賞、表現能力。學會交往,善於溝通,具有基本的合作能力、團隊精神。
三、有擔當
堅毅勇敢,自信自強,勤勞節儉,保持奮鬥進取的精神狀態。誠實守信,明辨是非,遵紀守法,具有社會主義民主觀念與法治意識……熱愛自然,保護環境,愛護動物,珍愛生命,樹立公共衛生意識與生態文明觀念……初步具有國際視野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這些目標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但實現這些目標需要學科教學的有機結合。
因此筆者提問:上述都是很有價值的目標,有沒有嘗試把課程目標和各科的目標作分析,看看這些目標能否在各科的學習中體現出來呢?
基本原則
《方案》的基本原則包括5個方面。
一、堅持全面發展,育人為本
二、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
為每一位適齡兒童、少年提供適合的學習機會。把握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特徵,注重幼稚園、小學、初中、高中各學段之間的銜接,體現不同學段目標要求的層次性。打好共同基礎,關注地區、學校和學生的差異,適當增加課程選擇性,提高課程適宜性,促進教育公平。
三、聚焦核心素養,面向未來
四、加強課程綜合,注重關聯
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繫,強化學科內知識整合,統籌設計綜合課程和跨學科主題學習。加強綜合課程建設,完善綜合課程科目設置,注重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強化課程協同育人功能。
五、變革育人方式,突出實踐
筆者提問:怎樣「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去處理學生個別差異,是實施普及義務教育後一定遇到的問題。而「注重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也是不少現代教育學者的主張。有關人士可否在各科的設計中,說明如何具體處理上述兩個問題呢?
這些具體措施可以進一步實現基本原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有效學習。
課程實施
一、深化教學改革
強化學科實踐。注重「做中學」,引導學生參與學科探究活動,經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
推進綜合學習……積極開展主題化、專案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加強知識間的內在關聯,促進知識結構化。
筆者提問:上述都是很好的教學改革方向,要實現這些方向,教科書配合上述方向而設計是必要條件,各出版社如何配合呢?
落實因材施教。創設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突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開展差異化教學。
筆者提問:落實因材施教和開展差異化教學,教育學院等師範機構如何扮演示範角色,以達到「上行下效」呢?
二、改進教育評價
全面落實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要求,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着力推進評價觀念、方式方法改革,提升考試評價品質。
更新教育評價觀念。強化素養導向……引導學生合理運用評價結果改進學習。
優化試題結構,增強試題的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提高試題信度與效度。
筆者提問:高考是我國最重要的教育評價體系,影響最為重大和深遠,怎樣去「優化試題結構,增強試題的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提高試題信度與效度」有關處理高考的部門,不知道有否進行相關的優化措施?
三、強化專業支持
了解和把握各方對教研的多樣化需求,積極利用多種技術和手段,豐富教研活動的途徑和方式,注重提供個別化指導服務。充分利用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學術團體等機構的專業力量,開展相關的基礎研究、國際比較研究、案例研究等,為課程改革提供指導。
筆者提問:建議基礎研究之一是研究歷屆高考試題的「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試題信度與效度」;基礎研究之二是比較多國﹙包括我國﹚由高中進入大學的機制和方法。
四、健全實施機制
學校是課程實施的責任主體,要健全課程建設與實施機制,制訂相關考核、獎懲等措施,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課程實施能力。
筆者提問:上文曾經提到學校文化和學校改善的重要性,那麼,如何賦權學校,讓她感受到「學校是課程實施的責任主體」,應該是哪一個部門的責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