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Instagram見到一個網絡評論描述今天的教育生態:「幼稚園、小學、中學教學術,大學才回頭教品德」,難免覺得有點奇怪,甚或有點可悲。本應大學裏頭的教授和講師,本身沒有教育文憑的要求,重點是他們如何把經過嚴謹鑽研的學術知識傳授學生;中小學老師則在基本學術能力要求以外,更着重如何培育學生的全人發展,以具備良好的個人素養,投入社會或進入更高階的學術培訓。筆者相信香港的教育生態未至於網絡評論描述得那麼差,但這卻帶着一些警惕的意味,讓我們提高對中小幼教品德教育的關切。
品德教育內涵 仍須加以關心
筆者喜歡接觸各種領域的培訓和教育,最近接觸上僱員再培訓局的再培訓課程,了解到「個人素養和求職技巧」為當中32小時的必修單元,並且需要考核。內裏內容橫跨多個領域,例如:自我認識及管理、溝通技巧、工作服務文化及技巧、求職技巧、相關條例和權責知識等。僱員再培訓局提供的筆記頗為完善,筆者特別留意到當中某些課題,例如筆記能夠用7至8點解釋什麼是責任心,什麼是準確執行工作⋯⋯或許看像層次不高,但筆者認為這些細化的描述,正是今天中小學生忽略了的認知部分。
筆者在領袖培育工作中,常聽到老師要求學生領袖對團隊要負責任,但正如網絡評論描述,我們過去或許忽略了很多仔細的品德教育,學生腦裏對負責任這3個字的認知或許出現偏差。這個情況,無論老師怎樣要求學生負責任,行為結果亦只是持續的偏差。很多同工今天不斷探索如何做好品德教育,群策群力底下,大家想到了很多有趣且能夠吸引學生的方式。然而,方式是一種包裝,品德教育的內容仍然是我們需要關顧的。
籌劃備課小組 促進素養培育
另一種給予筆者深刻的體會是怎樣才能培育好個人素養。曾經有同事告訴我「多活動,學生自然評價高」,經過反覆的實驗和觀察,以及同學的回饋,筆者認為怎樣把個人素養的每個觀點都能夠貼地、有趣且深入地演繹和講解,對認知不足的學生更為重要。有學生曾經和筆者分享,過往參與過一些導師帶領的個人素養和求職技巧課程,不斷玩遊戲,要求他們分享得着和感受。他感到,連自己都沒有概念或理解,導師想我說些什麼呢?到頭來也只是很片面的分享:就是要負責任吧!
老師會就着一個單元和一個課文共同備課。但是,有多少老師曾經就着如何教好負責任,教好團隊精神,教好待人以禮⋯⋯共同備課?筆者正籌備一個無償的「學生素養培育備課小組」,希望有意研究如何在課堂教好和説好各種個人素養元素的老師聯絡我,共同就如何促進學生個人素養及品德培育作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