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5月,全球有關穩定幣的討論驟然升溫。在特區,立法通過了《穩定幣條例》,釐定了發行人的發牌制度。在美國,參議院也通過了一項名為"GENIUS"的法案,為美元和美債掛鈎的穩定幣建立監管框架。內地官媒質疑美國推動穩定幣目的是擴張美元霸權,看來中美雙方的穩定幣角力,才剛剛開始。就連國際結算銀行(BIS)也加入討論,警告穩定幣不適合作為貨幣體系的核心,更有可能削弱金融完整性及國家貨幣主權。BIS批評穩定幣欠缺單一性(可以有多種相同掛鈎貸幣的穩定幣)、靈活性(可以支持超大宗金額的交易)和可靠性(發行商和平台風險)。
全球流通量最大的穩定幣是Tether發行的USDT,市值接近1600億美元,在穩定幣的市場佔有率高達75%,但因為公司總部設於英屬處女島,運作欠缺透明度,不一定受益於特朗普開放美國市場。反之,母公司Circle(美:CRCL)在美國上市,市場佔有率居次的USDC,卻股價大漲。
眼下,全球穩定幣的主要掛鈎貨幣,本來就是美元。Tether名義上可以發不同幣種的穩定幣,也包括人民幣穩定幣,但我在網上查看CNHT(CNH代表離岸人民幣,T是Tether),交易量少得可憐。特朗普的"GENIUS"法案進一步落實美元除了在舊經濟上的領導地位外,也在數字經濟上植根。
新出台穩定幣不易獲消費者支持
萬變不離其宗,穩定幣的流通度始終離不開與它掛鈎的Fiat Currency的使用率。中國要在國際穩定幣市場上分一杯羮並不容易,因為在岸人民幣市場仍是一半封閉市場,只能仰賴離岸人民幣去參與穩定幣市場。
今天大家都明白穩定幣是一交易系統,而不是像比特幣般的虛擬貨幣,可以作為投資或投機工具。但市場上除了現金之外,消費者已經有多種支付選擇,包括信用卡、電商平台(阿里和騰訊支付)和儲值卡(八達通)。新出台的穩定幣要賺得消費者的支持,並不容易。當然如果穩定幣的發行商能夠將經營上的可觀利潤,例如利息收入,部分轉讓給消費者,又當別論。
但是,政府支持開發穩定幣,又豈止是為了商機。我不是央行肚裏的蛔蟲,但我感覺穩定幣這玩意,政治考量可能比經濟考量更重要。這些年來,一直有人擔心,如果中美持續交惡,中國會不會被踢出西方主導的SWIFT系統呢?此外,如果美元的結算大部分都發生在美國,資金會不會因為政治原因,被美方扣押呢?人民幣穩定幣會為這些問題帶來新的想像空間。
後記:本欄很早便討論穩定幣,甚至提出發行離岸人民幣穩定幣,以促進仍未竟全功的人民幣國際化(文章刊於2023年5月23日,題目是〈人民幣穩定幣〉)。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