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大概兩年前的20年裏,中國商業圈最時髦的詞彙之一,非「彎道超車」莫屬。這句話聽起來就像一場賽車比賽的決勝時刻:對手尚未轉彎,你已捷足先登,從內側切入,飛快超越。它象徵着策略靈活、破格突圍,既有速度,又有智慧;既具中國式競爭精神,也似乎有點小聰明的勝利哲學。然而,正正是這套路埋下今日大陸的內卷漩渦。
產業超車成風
在不同的產業裏,「彎道超車」被奉為金科玉律。早期的白色家電,試圖在技術、渠道與品牌升級戰上能搶佔高地之前,以低價提前布局,藉由「轉彎」實現跨越。
到了智能手機興起的年代,新興品牌自詡以互聯網思維顛覆傳統和外資手機的營商邏輯,強調在拐點上的技術降維打擊。再到近年的新能源汽車,以電動化與智能化為新彎道,期望一舉超越一眾百年車廠的內燃機基因。
許多案例看似光鮮,但問題是,彎道從來不是無限供應的資源。當一家公司成功以某種方式在拐彎處超車,其他玩家會怎麼做?他們會緊跟其後,甚至再往內靠一步,再找一條更快的路。而一旦所有玩家都企圖在同樣的彎道內超車,彎道的內側就會變成主道──而主道的內側,又再被重塑成另一個更內、更擠、更險的新彎。

外方內圓的死亡交差點
讓我們來一場想像賽:你正於一條正方形的賽道競速。在第一個轉彎前,你靈機一動,選擇從內角切過,省下寶貴的轉彎距離。漂亮哇!一次「彎道超車」奏效了!你留下了一道輪胎痕跡,印證你的機靈與勇氣。
可下一刻,情況改變了。你的對手決定仿效,他們選擇在你之前就內切,這次你慘被他們「彎道超車」了。於是有第三切、第四切,更多車手加入競逐內切的行列。彎道的形狀不再像當初那麼方正,而是逐層被「抹圓」,每一條斜角直線都是一次更早、更險的超車。
在幾何圖上,這種重複的內切,會讓原來的正方形四角逐漸被拋光,最終逼近一個圓形。而再往前推理,當所有人都只顧一味地往內圈擠壓,最後的終點,就不是生生不息圓形,而是一個點──在這死亡交差點上,所有賽車在同一時刻,轟轟烈烈的撞向中心點,車毀人亡。
這不是虛構,而是今日經濟內卷的濃縮模型,當下的平台外賣市場的激烈競爭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雙方在每一個「轉彎」都力求超越對方,毫無保留。而最終代價,是雙方齊齊出血,整個行業陷入價格戰的深淵。

當降價變成了集體性的短視操作,曾經被當作彎道策略以外的「創新」和「升級」,如今就被丟到路邊。結果是資源內耗、消費下沉,消費者雖短期得利,但很快也會被螺旋式的降價大戰卷到對行業失去信心,最終產業陷入會吃人的泥沼。
愈是集體的行動,愈像羊群效應;愈是目標一致,愈容易出現「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面。最終出現的,不是領跑者的誕生,而是一地雞毛的「產業内卷」。
這股彎道超車風,其實就是近兩年內卷的前因。沒人希望卷入無效競爭,但沒人敢第一個退出;每家企業都知道這條路行不通,但每家都無法接受成為那個「不卷的逃兵」。從個體角度看,每一公厘似乎都是理性;從系統角度看,每個內切卻都是悲劇。
有時候,最大的創新不是內彎「掟得靚唔靚」,而是敢於直行,甚至是掟外彎,掟出另一片天地的外彎。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