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Jul 16 2025 15:34:04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保持香港稅制簡單有效:專訪稅務局局長陳施維談平衡之道

隨着香港落實稅基侵蝕及轉移利潤的應對方案(BEPS 2.0)及其相關措施,註冊會計師出身的稅務局局長陳施維表示,致力確保香港的稅制能夠保持簡單、具競爭力及公平。
撰文:Jemelyn Yadao 攝影:Wai Tsang

一個細微的善意舉動引起了稅務中心職員的一陣輕笑聲。一名納稅人在這座近年落成啟用、樓高17層稅務中心的大堂附近迷路,恰巧向稅務局局長求助。陳施維不僅為他指路,還毫不猶豫地親自帶他走出大堂,前往趕赴的地方。

這事件讓人想起陳施維曾經說過稅務局局長的首要職責是什麼:「無疑是要提高稅務管理的整體效率,令香港和納稅人均能從中得益」,包括向公眾提供優質服務、以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徵收稅款,以及促使納稅人遵守稅務法例。

商業促進者角色

陳施維亦緊記稅務局的另一個重要角色——稅務領域的商業促進者:「這有賴於有效和務實地推行各個政策局所制定的稅務措施。近年政府積極制定各項稅務措施,包括為多個行業提供稅務優惠,促進整體經濟的發展。從制定到實施這些稅務措施的過程中,稅務局一直發揮着關鍵作用。稅務局在措施的制定過程提供技術性意見時,最重要的是要確保制度能夠有效實行。我們不希望引入納稅人無法使用的制度。另一方面,我們需要保持這些制度的完整性,以防止濫用。」

陳施維於2024年10月獲委任為局長。他坦誠過去數月「非常忙碌」,行程編排緊凑,包括連綿不斷的會議、商務出差,以及研究各項具高利害關係的稅務措施。

稅務管理只是其工作的一部分。讓陳施維保持精力充沛的是看到如BEPS 2.0和優化基金免稅制度等措施取得進展;這些項目早在他擔任副局長(技術事宜)期間已在致力推動。他說:「這讓我充滿成就感,因為部分稅務措施已經落實推行,而有些項目亦進度良好,例如我們的電子報稅措施已達致多個重要里程碑,而我們的數碼化工作也取得了顯著進展。此外,有關BEPS 2.0的立法工作亦接近完成。」

為實施BEPS 2.0方案的支柱二的全球最低稅建議,相關條例草案已於2025年1月8日提交立法會首讀。截至2025年4月22日,政府將在條例草案恢復二讀辯論後,在全體委員會審議階段就條例草案動議修正案。

(編按:旨在實施BEPS 2.0方案下全球最低稅及香港最低補足稅的條例草案,已於2025年5月28日獲立法會通過。)

全球標準與本地簡單化之間取平衡

香港長久以來一直以其簡單、低稅率制度而自豪,對世界各地的企業而言甚具吸引力。然而,隨着香港需要落實各項國際稅務改革建議,包括BEPS 2.0、自動交換資料(AEOI)和即將推行的加密資產申報框架(CARF),香港稅制的優勢正面臨考驗。

要同時維持香港自身優勢和符合國際標準,是稅務局正在面臨的重大挑戰。陳施維說:「我們既需要維持香港具競爭力的稅務制度,為企業提供友好的稅務環境,亦需要確保我們的制度的完整性,防止被濫用。這兩個目標都非常重要。」

根據BEPS 2.0引入的全球最低稅,規定大型跨國企業集團在每個其營運所在的司法管轄區繳付以有效稅率計算為至少15%的全球最低稅。這一舉措引發了不同的反應。鑒於全球最低稅的制度極其複雜,如受該制度規管的跨國企業集團(涵蓋的跨國企業集團)在香港的轄區有效稅率未能達到15%,則可能需要繳付補足稅,因此有意見認為這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香港簡單和低稅的優勢。

然而,陳施維對此表示樂觀並說:「我不認為這會對香港稅務競爭力產生任何重大影響,因為相當多的大型發達經濟體已經從2024年或2025年開始實施全球最低稅或當地最低補足稅。」他列舉了實施有關措施的司法管轄區,包括歐盟成員國、英國、澳洲、日本及加拿大。

陳施維斷言:「即使香港不實施這些規則,也不會給大型跨國企業集團帶來好處。這只會將香港的徵稅權拱手讓予其他已經實施該等規則的司法管轄區。」

他指出在屬BEPS 2.0把關措施(也稱為低稅利潤規則)的配合下,受涵蓋跨國企業集團不能透過遷移到未實施全球最低稅的司法管轄區來逃避有關稅項。陳施維認為這創建了一個更公平的競爭環境,以應對不徵稅或僅徵收名義稅項的管轄區:「過去,一些司法管轄區不徵稅或僅徵收名義稅款,這是跨國企業集團選擇在當地設立公司的主要原因。現在,其他司法管轄區可以對這些低稅利潤徵稅,受涵蓋跨國企業在這些司法管轄區設立或維持實體的誘因,將因此而被削弱。」

陳施維認為,這種轉變讓香港成為了一個極具吸引力的營商地點。他指出:「在新制度下,我們僅徵收最高稅率為15%的稅款,這與許多徵收更高稅率的發達經濟體不同。」加上在香港的公司遷冊制度配合,香港可以吸引來自低稅管轄區的公司。

「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大好機會,可以吸引這些實體遷來香港。」他熱切特別提及到香港稅務以外的優勢,例如金融基礎設施,以及健全的經濟和監管制度。

至於香港推行BEPS 2.0的進程,陳施維描述為「經過悉心計劃和參與主導」。相關準備工作始於2020年,當時政府成立了一個由學者、稅務專業人士和跨國企業代表組成的諮詢小組。「我們一同評估影響,當時的設計細節尚未確定,只有全球最低稅這個想法。」

政府建議的機制糅合了各持份者具建設性的意見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規則範本。陳施維說:「對於OECD規則允許本地調整的範疇,我們採納了持份者的建議,但有關規則中的固定範疇,我們必須明確解釋沒有偏離的空間。」

為了支援受涵蓋跨國企業集團,稅務局成立了專責小組提供技術支援,並將就OECD留待本地考量的範疇發布詳細指引。陳施維表示:「我們將提供指引,協助納稅人了解我們是如何詮釋這些規則。」

Evoto
陳施維於1998年加入稅務局,首份工作是負責處理個人稅務事宜。其後他負責處理OCED頒布的BEPS方案,在推動香港實施方案發揮了重要作用。
 

稅務管理轉型

陳施維還推動稅務局的數碼化改革。稅務局積極提倡以電子方式填報利得稅報稅表,要求財務報表採用電腦可讀的「網頁内嵌式可擴展商業報告語言(iXBRL)」格式。有關改革源於2018年的一項IT計劃,該計劃旨在升級稅務局的IT基礎設施,以及OCED在2019年就按請求交換數據事宜對香港進行成員相互評估時所提出的建議。

陳施維解釋說:「OECD建議我們向更多納稅人發出報稅表。因為目前並非每家公司都會每年提交報稅表,如果另一個司法管轄區要求提供有關財務數據而我們沒有相關數據,就會造成延誤。」透過電子報稅,可簡化香港140萬家公司的資料收集過程,從而解決這一問題。

為了實現在2030年全面實施強制性以電子方式提交利得稅報稅表,稅務局於2023年推出了自願性利得稅電子報稅措施,讓所有公司和合夥業務可以自願以電子方式一併提交利得稅報稅表、以iXBRL格式擬備的財務報表和利得稅計算表。首階段強制性利得稅電子報稅將於2026年4月開始向受涵蓋跨國企業集團的實體實施,隨後將逐步擴大範圍,涵蓋至更多公司和業務。

陳施維承認這將為中小型企業帶來挑戰,特別是將財務報表轉換為iXBRL格式時需要標記數據,這過程需要花費時間和具備相關專業知識。為了支援中小型企業,稅務局提供免費的數據轉換工具、培訓短片、網絡研討會和實踐培訓。

談到香港缺乏商業替代方案,陳施維表示:「我們開發了iXBRL數據轉換工具,供中小型企業免費使用。還安排了網絡研討會和實踐培訓,幫助企業適應這一轉變。此外,數據擬備工具還具有轉存功能,助納稅人從已完成的數據檔案轉移標記,減省於隨後年度重複標記所需時間。」

陳施維強調,這項數碼化措施不僅關乎合規,還關乎效率。他說:「我們希望以電子方式來取得更多資料,便利評稅工作及避免紙張消耗。」

稅務局還將於2025年7月在「稅務易」中推出三個全新專屬網站,分別為商業稅務網站、個人稅務網站和稅務代表網站,藉此提升公司、個人和稅務代表的電子報稅功能。商業稅務網站是一個專為公司而設的全新電子平台,更方便和有效的方式處理其稅務和商業事宜。

有競爭力的未來

展望未來,陳施維視科技為優化香港稅務制度的關鍵:「我們收集了大量從個別報告中獲取的電子數據,以及從AEOI流程中獲取的共同匯報標準(CRS)數據,這些都是來自其他司法管轄區的財務帳戶數據。於不久的將來,我認為這類型的數據將可讓我們進行稅務分析,以及識別出具高風險或特殊情況的個案,從而跟進審計。」

陳施維表示,人工智能(AI)在某些領域亦可能幫助稅務局的稅務審計工作,例如審查報稅表、撰寫查詢信件、撰寫回覆納稅人查詢之信件或預測稅收。但當中存在的障礙是無法忽視:成本、培訓和數據安全,他指出:「我們可能需要建立自家的AI工具,以避免對納稅人數據造成安全風險。使用AI技術來提高效率確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稅務管理也不例外。」

拓展香港的避免雙重課稅協定(DTA)是稅務局的另一目標。香港目前已簽訂51份協定,正在談判另外17份,他表示:「我們將致力拓展稅收協定網絡,並繼續協助各個政策局為相關行業制定稅務優惠制度。」

(編按:香港於2025年5月26日與馬爾代夫簽訂了稅務協定,使香港目前的稅務協定總數增至52份。)

作為香港會計師公會的會員,陳施維強調,註冊會計師在進一步完善香港稅制方面發揮着關鍵作用,特別是向客戶提供技術意見和解釋條例方面。他解釋道:「擔任稅務顧問的會計師對其客戶的營運狀況有着深刻了解,並與客戶建立了相互協作的關係。這使到這些稅務顧問能夠向作為納稅人的客戶充分解釋稅務規則,鼓勵他們遵守稅法,並在發現客戶的帳簿或帳戶存在違規行為後,鼓勵他們主動向稅務局自願披露。」

自1998年加入稅務局以來,陳施維曾在不同部門工作,為他擔任局長職位奠下了堅實基礎。
 

如何成為全能型人才

國際稅務環境不斷快速轉變,陳施維認為提升稅務局職員的能力是首要任務,亦是一項挑戰。他說道:「OECD推出了許多措施,其中一部分已在香港實施。我們的職員需要緊貼這些變化,確保他們擁有能有效履行職責所需的知識。」培訓課程、OECD研討會和職務輪調可以確保稅務局職員掌握多方面的專業知識。陳施維解釋說,每隔數年,稅務局職員會在局內轉換不同專業範疇的崗位,涵蓋利得稅、實地審核、稅務研究等:「稅務中的每一個範疇都非常獨特。所以職務輪調可以豐富他們的專業知識,也使工作變得更為有趣。」

因此,陳施維對有意從事稅務工作的年輕會計師的建議是︰當機會出現時,應積極嘗試稅務範疇中的不同崗位。「如果你能駕馭所有稅務範疇,你就會擁有巨大優勢。」陳施維亦勸告需好好掌握基礎稅務知識,而並非單單只是背誦法規,並解釋道:「要理解其背後的原理。作為未來的稅務顧問,懂得如何詮釋或應用這些規則,以確保客戶合規極為重要。」

自1998年加入稅務局以來,陳施維曾在不同部門工作,為他擔任當前職位奠下了堅實基礎。而他成為註冊會計師的經歷亦然,「這些經歷賦予我扎實的稅務和會計知識。」在他實地審核期間,審核跨國企業極為複雜的財務報表時,就曾大量應用這些專業知識。

他在CPA培訓期間所學習到的軟技能也被證明為至關重要,尤其是現在他需負責領導DTA談判:「我在實地審核及調查部門工作時,需要為稅務局爭取最佳解決方案。現在作為香港稅收協定談判代表團團長,我需要為香港爭取最有利的協定。」

陳施維指出,跟高稅率的司法管轄區協商降低稅率,致力讓兩個司法管轄區的企業共同受益,絕不容易。他說:「要成功說服對方相信DTA可以促進兩個司法管轄區之間的經濟關係,並最終商定較低的稅率,這確實是一門技能,而我透過CPA培訓獲得了這項技能。」

原刊於香港會計師公會會員雜誌《A Plus》2025年第2期,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香港會計師公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