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Sep 05 2025 05:44:3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併購協同效應的加減法

在M&A的世界,協同效應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一場動態的平衡遊戲。有時候,最大的協同效應,其實是不要讓加法變成減法。

協同效應的加法與減法,從來都不是簡單的數學題。企業併購(M&A)的世界裏,管理層常常把「協同效應」掛在嘴邊,彷彿只要兩家公司合併,1+1自然就會大於2。但現實往往沒這麼簡單。上周提過Feldman與Hernandez(2022)在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下稱F&H)的研究提醒我們,協同效應不僅有加法,還有減法──而且有個「二次方」,即不同來源的協同效應之間,還會互相增強,也可能互相抵消,甚至產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傳統上併購的協同效應可分為三大類:收入提升(例如市場力量、網絡效應)、成本與營運優化(例如系統整合、裁減冗員)、以及財務與稅務效益(例如稅務抵扣、資金成本降低)。這三大維度看似獨立,實則在併購後的整合過程中,會產生千絲萬縷的、第二波的互動。F&H將這些互動稱為「協同增效」與「協同減效」──前者指兩種協同效應互相加持,後者則指一種協同效應削弱了另一種。

協同效應之間互相影響

舉例來說,航空公司合併後,不僅能提升市場力量(如提高票價、減少競爭),還能優化航線網絡(如合併重疊航線、提升飛機利用率),兩者結合產生加乘效應。這正是「協同增效」的典型例子。但若企業過度追求市場力量,提高票價過於明顯,很可能引發第二波的效應,包括監管壓力、媒體負面報導,甚至消費者抵制,最終削弱品牌形象,導致收入提升的協同效應被抵消。這就是「協同減效」──市場力量與非市場(如社會合法性)協同效應之間的矛盾。 

同樣的道理,成本與營運優化雖然能帶來長期的節約效益,但若過度追求成本削減,可能犧牲服務品質、員工士氣,甚至影響供應商關係,最終導致客戶流失或供應鏈中斷,削弱整體價值。財務與稅務效益雖然能即時提升現金流,但若企業過度依賴財務工程,忽略實質營運整合,則可能錯失長期成長機會,導致收入提升受限。不同協同效應之間,並非獨立存在,而是相互影響、甚至互相牽制。 

F&H以航空業案例作為協同效應的實證基礎,雖能生動說明理論,但缺乏大樣本統計支持,難以推論至其他產業。(Shutterstock)
 

協同效應的實證研究困境

協同減效的影響,往往被企業低估。這些副作用,往往在併購初期被忽略,但隨着時間推移,會逐漸浮現,甚至成為企業成長的瓶頸。 

然而,學術界和企業顧問界對協同效應的實證研究,卻面臨巨大挑戰。不同協同效應(收入、成本、財務、網絡、非市場)的表現形式各異,難以用單一指標(如股價、利潤)完整衡量。互動效應的複雜性,更讓量化分析變得困難。產業差異大、時間跨度長,某些協同效應(如非市場協同)需要多年才能顯現,短期數據難以反映真實價值。F&H最終以航空業案例作為實證基礎,雖能生動說明理論,但缺乏大樣本統計支持,難以推論至其他產業。這種困境,讓協同效應研究始終停留在「意會式的探討」的層面,難以拿出嚴謹和量化的實證分析。 

在M&A的世界,協同效應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一場動態的平衡遊戲。有時候,最大的協同效應,其實是不要讓加法變成減法。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艾雲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