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進上一期的話題(編按:〈虎年,教育現場苦年的開端〉),因適齡學生人口下跌將無可避免地讓教育現場開始捱苦。然而這已非首次,文中提及當局很早已見到,學生人口漲落似呈週期性擺動。例如不久前小學生人口暴漲,各級新生湧現;結果推出「大肚班級」、「有期限學校」,轉眼間小學已面臨生源問題。同樣地,中學界亦面對升中人口不夠的困境,統計數字就是預測指標。
原來這個景況在12年前曾出現過,湊巧地也因新聞報道剪輯了局長的一句話而引起不安(註1)。翻閱舊文章,有見身為中學教師的作者提及學生人數不足的困局應從放眼教育質素去看,從中找出路,而非把問題放在「殺校救校」層面思考(註2)。可笑的是,過了一個循環踏進新的虎年,類似的景況又原原本本地重現。
那篇文章由營運角度去想,說不減開支都可以提升教育質素,這種觀點至今仍有不少人提及。舊文重讀竟然想提及升中派位機制。
沿用的派位機制不再切合現況
派位制度的源起,是在擴大免費教育時因為教育資源不足以支持人人有書讀,為了公平地篩選出有資格獲得公營學位的學生而設。
關鍵字是教育資源、不足、篩選、學位。過了幾十年,社會現時已認同教育投資是必須品,不再停留在夠或不夠的爭辯,應是什麼質素的教育才是符合持續發展所需。那些年因學位不足而有機制去揀學生,現在卻是位多過人。仍然沿用相若的程式去分配,是否不合時宜?
那時派位機制着眼於篩選,挑出學習能力較好的孩子賦與免費的學位。但現在公共教育本質是服務,那是每個未來市民都擁有的權利,其實學位根本不再需要爭奪。當年設立派位制度要應付的問題早已不存在,仍用已使用多年的派位機制將無法妥善地服務教育系統現時的需求。
如用教育素質的視角來看,學生比學額多就必然出現上述錯配的情況,困擾到各層級學校和老師,需要支援的學生亦得不到適切的支援服務。最能照顧好弱勢或學習能力稍遜學生的學校,更因而萎縮;除了「可惜」外更把專業能力一筆勾銷。學校為求自保,抽出專業力量從事推廣救亡,更非學生之福。直接、間接都在在損耗着香港教育累積起的素質!
為公營教育目標作出修訂
公營教育目標並非催谷學生考好公開試。學校是培養公民的基地、提升市民素質的場所;這些目標可以很容易地從教育局相關指引和課程文件查証到。追求量的年代早已過去,現時要追的是素質。提升素質是一個沒有盡頭的過程,沒有最優質,只有更優質。
學生學習能力的分布比幾十年前已變寬了很多,不同能力或有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所要的支援不盡相同。社會未必隨時會有豐裕的額外資源供他們所需,但分配方式是可以調整。事實上現況已有實行,只是不同年代左加右補地提供;若重新修訂派位機制或會有助從系統上整理得更好。
以升中派位為例,前線學校人員多年來都有區本派位的建議。即在生源多寡有不同的地區,當派位時每班人數值上作出微調;結果可令學校減省不做推廣工作,也可紓緩老師的精神壓力。
亦曾有校長提議增大取錄弱勢生或特殊學習需要學生較多的學校的份額,例如調校這類學生的加權比例增加50%。甚至以學校為分派資源的單位,依其取錄的學生所需的支援服務來調節派位學生數目。或者就如上一期文末倡議的「派位可加可減」方法,也是涉及修訂機制,令營辦當前社會所需要的教育服務質素不受人源改變的困擾。
當然如何落實修訂是有賴教育學者、計量專家、前線和支援專業代表的推敲,制度應是服務教育的素質,派位機制已有不匹配,需要探索、調整、改變。
註1 黃學光:〈局長威嚇邏輯紊亂〉,《明報》,2010年8月11日。
註2 黃學光:〈不增加投資可以提升教育質素嗎?〉,《明報》,2010年8月18日。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