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韓與美國峰會無功而退之後,國際視野的重心再次轉移到中美貿易談判,以及似將舉行的特朗普與習近平峰會。
金正恩的示範是談不攏便撤,但撤後還留有下步,仍然可再談,而且有眾多的機會,讓雙方和國際社會有極大的想像空間與餘地。還可會談便不是決裂,氣氛還是友好。美朝雙方不敢貿然採取激烈行動,互相約制,也自我約束。朝鮮半島以至東北亞的政治氣氛繼續樂觀,生意可照做,和談和解還可在不同層次、領域來推行。簡單來說,這次是金正恩把特朗普和美國拖着,不讓步也不放手。美國有什麼方法可與金正恩爭奪政治主權呢?
另一邊廂,中美貿易談判的主導權似乎由美國掌握,中國只是在美國的壓逼下不停讓步,最形象化的表現是,中國代表團在美被特朗普接見時,每次都是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帶領團員圍坐在特朗普辦公桌前,似是學生聆聽老師教導,也似中國官員變成特朗普屬員,聽取指示。其中劉鶴的英語更引起誤解,全然不像兩個主權國在平等談判。
相反,習近平在京接見美國代表團均依循外交禮節,體現國家主席與外國代表團平等互重的態度。只是換了美國主場,中國代表團的表現卻如此,頗令人擔心他們在貿易談判中能否不卑不亢,堅持國家利益來與美國官員爭辯?
事實上,中美貿易談判的情況很清楚,根本不是貿易問題,卻以貿易為開端。因此,戰場不應只局限在貿易談判桌上,而應全方位在各個領域上部署、對壘、爭奪。
但是貿易談判還是重心,它既可反映其他領域爭奪的效果,也推動其他領域的爭奪。更重要的是,談判體現國家的實力、外交政策的智慧、談判人員的能力,簡言之,即代表國家的綜合能力,所以貿易談判不能隨便放棄,更不能用旁門左道的手段來爭勝。耍手段或許可欺騙外國一時,卻會失去國民與國際的信任。中國政府至少需要把談判所採的立場公開於國內,使國民知道政府是怎樣深思熟慮,有理有節地維護國家利益、民眾利益。談判過程便變成一個凝聚國民和教育國民的機會。
回望周恩來總理時代的中國外交政策、舉措,不僅體現中國的國家利益,而且示範天下。一段時期,中國的對外關係有着太多政治計算、利益考慮,卻缺乏高瞻遠矚的視野和宏大的戰略思維,雖然近年有些改變,可惜在中美貿易談判的表現,卻令人擔憂。中美貿易戰的背景是新冷戰復現的政治環境,這與中國當年加入世貿組織的情況大不相同,不能等同看待與處理。
美國優先 以華為敵
中美貿易摩擦,重心不在貿易,而是在其他政經領域。美國打擊中興,圍堵華為,表現出的是霸權主義的任意妄為。中國在貿易談判上即使作出了讓步,中方既不能從此制止美國在貿易方面作出進一步的刁難以及欺壓,也化解不了美國在其他方面對中國的攻擊。
華為被美國的圍堵,便是中國能否在貿易以外的戰線裏抵抗美國的重要指標。華為的問題不是華為一個企業的問題,而是關乎國家的整體利益。
華為若有侵犯別家企業的知識產權,這只是屬於民事糾紛,誰對誰錯仍有待審判。
就如蘋果、三星以及高通等的知識產權糾紛,反反覆覆,難言誰才是侵權者,也因此沒法決定華為有侵權行為,更不能據此像美國那樣差不多是用治外法權來對付華為的員工。
美國政府指摘華為的設備會危及美國的國家安全,可是卻拿不出任何確實的證據來。反而在國際上已經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美國利用科技企業不法地侵入和竊取別國政府、企業以及個人的資訊,實際上美國就是賊喊捉賊。要對付美國這樣橫蠻無理的指控以及訴訟,中國和華為不能那樣退縮迴避,任人魚肉。
在華為方面,現在變成控訴加拿大政府在拘禁孟晚舟過程的不法舉措,也起訴美國政府限制聯邦機構購買華為產品違反了美國憲法。這都是依照美加的法律來進行反擊。成敗與否難料,但是表現積極進取,不任人宰割。
外交部長王毅在記者招待會上,明正地指出華為事件「不是什麼單純的司法案件,而是蓄意的政治打壓。」因此,中國政府要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來維護。維護的不僅是中國企業的正當權益,而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正當發展權利」。
王毅的表態,一反過往的軟弱和含糊,而是公開明白的把當前美國欺壓的性質說清楚,也把中國立場擺明。中國政府有着義不容辭的職責,一如內地評論所說,這才是「外交為民」。
中美關係,一直以來內地有主張是繼續韜光養晦,低頭讓步,委曲求全,以為這樣做便如早年那樣可以瞞騙過關。卻不知道,美國優先的政治外交政策,是以華為敵,不達到目的不會罷休。
美國的政策和官員不可能全用錢收買,收買一批,還有另外一批反對,因為這是美國霸權的生死攸關、利害之爭。除非中國不復興,否則無終結之途。王毅代表的據理力爭,是中國應對唯一之策。
原刊於《東方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