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港大把中文科的最低入學要求由Level 3降為Level 2,不少學生說鬆了一口氣。自文憑試開始,中文科便有「死亡之科」的稱號,考核母語的科目,學生竟然覺得難於英文科考試。中文科之所以難,原因在於試題設計及評核失敗。過往傳媒曾經廣泛報道這死亡之科中的「死亡之卷」(閱讀卷)的荒誕之事,在此我就用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舊聞,窺探問題的癥結。
自訂答題標準 不知文學何物
2014年,閱讀卷的其中一道問題,問文章《第九味》中的「第九味」指的是什麼,文章作者徐國能回覆記者的查詢時指出,最清楚簡單的答案是「人生的滋味」,根據考評局其後公布的評改準則,作者的答案只屬「下品」,只能取得該題目中6分的1至2分。
原文作者「答錯」就自己寫的文章所設計的閱讀理解試題,是一宗懸案。這是說作者理解不了自己寫的文章?不可能吧!那還有什麼可能呢?是考試的評核標準不妥當?中文科文憑試的其中一個重要課程目標,是「測驗考生的文學、文化素養和品德情意」。試題設計及評核要測驗考生的文學素養,先決條件是主理考試的人有一定的文學素養,而這正是問題的根源。評核的標準是一面鏡子,反映了主事者的思想和文學素養。
要找出這懸案背後隱藏的問題,我們可以從這試題的性質入手。這試題屬於文學詮釋的範疇,從事文學研究的學者,有些喜歡詮釋作者的原意,有些則不理會作者的原意,因為同一文學作品能為不同人帶來不同感受及想像,也正是文學的價值,這後者在文學詮釋的範疇稱為「作者已死」(Death of the author)。
上述兩種想法,考評局採納的是哪一種呢?答案是:兩者皆不是。主事者把作者的詮釋列為下品,絕對不是第一種。但如果採納的是「作者已死」的想法,則應該接納考生不同的合理詮釋,但評改準則中考評局又指明某些詮釋只能列為中、下品。(另一方面,「作者已死」只是把焦點放在讀者自身的詮釋,其實也沒有否定作者原意可以是其中一種有意義的詮釋。)簡單來說,考評局的主事人自己訂立一個標準,其他所有詮釋(包括原作者的)都是次等的。這是殺死作者,又同時樹立自己的權威,就文學詮釋而言,荒謬絕倫,足見主事者不知文學何物,遑論素養。
強迫考生接受 扼殺詮釋空間
不熟悉文學詮釋的讀者或未能立刻消化我的論點,這裏以較為易懂的例子說明一下。幾年前在某常常經過的街道,見到一個負責幾條街道的代客泊車「專員」,下班時坐在自己的車上,打開了車窗,以震耳欲聾的聲浪播着鄭欣宜的《女神》,及至「不要低頭,光環會掉下來,你是女神,手裡面利劍不要鬆開」一段,見他神情激動,隨音樂一起唱得聲嘶力竭。
《女神》這首流行曲當年拿了不少獎項,表達的訊息,大概是面對世俗價值觀的挑戰時如何自處。歌詞為鄭欣宜度身訂造,套用到她的身上,世俗的審美觀可以是很直接的相關詮釋,但不同階層、不同職業、不同性取向等等的人,在某一特定層面都可能面對世俗價值觀上的挑戰,因而對這歌詞有不同詮釋。正如剛才說的「泊車專員」心裏想的「低頭」、心中的「光環」和「利劍」,也可能跟其他人的詮釋不一樣,但你能夠說他的詮釋不可接受嗎?
當然,這不是說對文字作任何詮釋都可以接受、沒有高低之別。文學詮釋也應有一定的限度,這是深入一點的文學研究問題,不是我們現在要討論的主旨。上述的分析主要指出,考評局一方面否定原作者的詮釋(原作者的答案只屬低分類別),另一方面強迫考生按考評局的想法去詮釋文學作品,這有違文學意義,也扼殺學生欣賞文學的空間,與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目標背道而馳。這是為何我說這考試的主事人沒有文學素養。
漠視作者 鬧劇多多
2013年,在閱讀理解的考卷中有一道選擇題,試題就《說誓》一文,問文中其中兩段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說誓》的作者王國彬直言「所有技巧可能同時出現」,未能選出正確答案。在同年的試卷中就另一篇文章《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有兩題選擇題,問文章中兩句的節奏和語調有何不同,文章的作者張曉風也表示難以抉擇。
以選擇題設題,必須有「對」及「錯」,或「最佳」及「次等」的選項,才構成有效的選擇題。要求學生在幾項寫作手法中選擇其一,而主事人卻似乎不知道不同寫作手法可以同時出現,是故原文作者不懂怎樣選;就節奏語調的不同,作者選不出來,但考評局卻有標準答案。這跟上述文學詮釋的問題類近,就是試題設計與評核標準出了嚴重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正反映了主事人的思想水平和文學素養。
及至2018年,試卷就《孤獨的理由》一文出了12道題目,文章作者林黛嫚在個人社交平台說「很多題都不知道如何作答」,指出若自己是考生,「大概只能低分掠過」。
第一次出現原作者不懂得回答的試題是2013年,經過幾年的時間,發生多次類似鬧劇,及至2018年,有關人士仍然努力不懈地創作一些作者也只能「低分掠過」的考試題目。另一方面,在評卷工作剛開始之時,即使原作者已經表明了自己的想法(一般是傳媒訪問),考評局在評卷時仍對原作者的理解給予低分,或者完全漠視作者指出的問題,堅持自己的「標準答案」。
以上種種,反映了負責這考試的團隊,不但沒有文學修養,思維能力也極低,還有一種異於常人的想法和信念,而很不幸,這群人對這些奇怪的想法和信念堅定不移。
大學更改收生標準是造福社會
不同科目的難,有不同的性質。物理科的難,是智力和努力可以克服的一種;中文科文憑試的難,智力和努力很大可能幫不上忙。這難,在於要求莘莘學子,學習如何滿足這群沒有什麼文學修養、智力水平也不高的人所設下的奇異考試標準。
面對這種考試,學生花大量時間,但不是學習語文或培養文學素養,而是學習以奇招怪式,去盡量滿足這種畸形考試的荒謬標準。這種考試不能反映學生的語文或思考能力。除非學生變成這些「奇人」肚裏的那條蟲,在這科目的投入再多,並不代表能換來更好的成績。
成績與智力及努力脫鈎,這毀了學生前程,同時嚴重擾亂大學收生。也難怪自文憑試開始以來,不同大學年復年的更改收生計分方法。由是觀之,現在港大把中文科的最低入學要求由Level 3降為Level 2,是造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