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前多次走訪粵港澳大灣區的少年宮,除了受早前提到的國潮教育啟發,更加對中華文化的創新教育有深入思考(可參閱:借鑒內地國潮教育 創新弘揚中華文化)。最近一次的拜訪,則對普通話教育有更多思考。拜訪前,機構主管說要帶我認識他們的普通話教育工作。我在想:「普通話已經是生活語的學生,他們的學習重點和方式會是什麼呢?」
語言活起來──模擬高鐵購票

(Wikimedia Commons)
參觀認識後,親眼見證了內地普通話教育的蓬勃發展,以及其怎樣培育國家的未來棟樑。
首先是他們的普通話課程理念,核心在「溝通為本」,強調提升學生實際運用能力,以應對大灣區融合需求。仔細了解,他們絕非空談,而是透過分層教學模式落地:基礎班強化拼音與會話,進階班結合國家文旅部考級及普通話水準測試(PSC)要求,精英班則培養辯論與主持專才。筆者隨機找了一位參與基礎班的學生陳同學訪問,他分享道:「以前怕在陌生環境講話,現在模擬高鐵購票場景,AI語音實驗室即時糾正我的『廣普』錯誤,如平翹舌音,進步神速!」
筆者認為這種創新教學法正是多元方法的體現──情境實訓模擬醫院掛號等生活場景,學生不再死記硬背,而是隨機應變,普通話學習也透過遊戲化形式,讓語言「活」起來。
GAPSK及PSC以外的評級系統

課程另一個亮點是當中的評級系統。少年宮會協助學生考取國家級證書,讓學生更加有動力有目標地學習。
例如,他們的進階課程,學生會被安排考取國家文旅部藝術發展中心的朗誦考級證書(1至10級),並達GAPSK及PSC三級乙等以上。機構安排筆者觀摩一場模擬評級,學生拍攝影片講述端午佳節習俗,評審回饋直接到位:「邏輯清晰,內容豐富,但氣息調節需加強」。筆者認為這一種評級活動,不僅豐富個人簡歷,也為學生提供清晰的後續練習方向。此外,更深化文化素養及個人魅力,整個評級讓學生從「認識傳統歌謠、詩詞」躍升至「完成中華文化主題演講」。
以普通話論灣區政策
精英班課程則是筆者最有興趣的。筆者據說課程專注培養辯論與主持專才,讓學生掌握高階語言應用能力,未來走上國家級辯手、播音主持等專業道路。
看到他們的視頻展示,筆者了解到學生會模擬新聞直播、當節慶主持等場景、在「大灣區城市文化論壇」中擔任司儀;當中也結合高級邏輯推理能力訓練,參觀的另一班學生正在就 「跨境教育合作利大於弊」辯論,模擬討論粵港澳政策。
辯論過後,亦同樣可以透過結合AI語音實驗室即時反饋發音準確度。精英班學員李同學分享:「在辯論中拆解大灣區經濟議題,讓我體會到普通話不只是工具,更是連結家國的紐帶。」這種訓練方式不僅讓學員通過實戰經驗,展現出自己或團隊的能力,更從語言技能昇華到一種領導力自信。
再思普通話20萬撥款運用
新學年將至,校長老師們今年定必因應10%的調整在學生活動上有所取捨和更為小心。筆者了解到少年宮這套訓練課程及配置都因應在內地開發成本較低。
學校或可以開始「淘寶和拼多多起來」,物色一些已經在香港設立公司的內地機構,把上述類似的課程引進學校。筆者相信資源或會使用得更準確。學生亦能夠透過非常成熟及創新的方法學習普通話,把枯燥的評級與生活實踐結合。同時,亦可以讓普通話成為青年融入國家和粵港澳大灣區的鑰匙。畢竟,語言是文明的載體,知行合一方能寫就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