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生傳統中華文化是近年中小學加大力度的領域。筆者最近應邀到對內地參觀少年宮的服務,認識和體驗了他們的「國潮」活動,印象非常深刻,亦觀察到學與教已非常成熟,有感這或許是中小學未來數年值得引進的教育方式。
筆者印象最深刻是國潮教育把STEAM充分的融合。筆者先參觀他們的視藝課。課室正進行有關「散點透視」的學習,課室利用了3D全息投影幕,正在播放《清明上河圖》的動畫。
筆者看到小學生正在這種沉浸式的環境下利用散點透視的技術創作屬於自己的文創作品。而另一個課室則正進行有關端午節主題的學習活動,老師提供了不同的木材讓學生挑選,以及搭建自己的機械龍舟。

rap 古詩、榫卯汽車機械人
之後筆者參觀了他們的語文相關活動。筆者得悉少年宮會安排學生參加朗誦或普通話的國家評級。那天的學生正在上朗誦課,導師讓學生討論古詩能否用rap的方法展示。導師最後展示一些學生過去的創作,告訴學生如果想用古詩作詞,想歡快跳躍地說唱,就必須先學懂古詩中的呼吸節奏。
再參觀少年宮的環境,當中有很多展示。筆者看到走廊上的有水墨動漫人物、有用篆刻印章設計的班級標誌、也有《清明上河圖》為靈感的數碼繪本⋯⋯特別參觀到一個汽車機械人時,向筆者介紹的李老師表示那是一個利用中國傳統的榫卯結構搭建而成的汽車機械人造型。問到為何有這種想法,李老師說「機械人應該有牢不可破的戰甲。」這一刻筆者大開眼界,從來沒有想像可以這樣把我國傳統的優良文化技術這麼融入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之中。
培養學生同理心和精準
筆者最後參觀的是一個給予女孩們參加的手作活動。老師講解後,學生利用iPad研究雲肩的裁製工藝,並同時教導學生也需要一併量度椅子的尺寸作為雲肩的裁制尺寸。背後的原因是需要考慮穿着者的實際使用需要。因為設計也是一種服務,需要有服務他人的心,需要以同理心考量別人的需要。
經過一天的參觀,筆者認為國潮教育或許可以是未來中小學老師的一個關注點。原因是內地已累積豐富的經驗,國潮教育非常貼近學生的喜好和需要。同時,國潮教育能夠橫跨語文科、視藝科、人文科及科學科;亦可以促進價值觀教育,以及推動愛國主義教育。筆者更甚估計國潮教育應該是一個有效推動學生普通話水平提高的創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