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Jul 08 2025 21:18:0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科普

借鑑內地經驗 推進人工智能司法
作者:黃錦輝2023-03-22
國家最高人民法院早於2019年便開始使用先進科技輔助司法,法院亦與時並進,緊貼創新科技發展,近年已廣泛使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反觀香港法院的數碼化進程卻發展得非常緩慢,遑論人工智能司法。
ChatGPT潛在文化衝擊 小心西方思想「洗腦」
作者:黃錦輝2023-03-08
由於ChatGPT主要是利用英語文集訓練而創造的聊天機器人,它與用戶對答(或編寫文章)時,很自然會帶有西方文化思維,因此在某些場景中非西方用戶(例如中國人)並不適宜應用,可能會導致不必要的誤會。
ChatGPT不善教育 影響學習及文化發展
作者:黃錦輝2023-02-20
ChatGPT的功能被傳媒高高捧到天上,它究竟是何方神聖呢?
ChatGPT被過分吹捧 學界忌依賴
作者:黃錦輝2023-02-16
科技巨擎不約而同地認為,ChatGPT這類技術充滿商機,將會是工商業界渴求的智能工具;然而筆者認為,傳媒對ChatGPT過分吹捧,有點名過於實,特別是在教育應用方面。
又一火熱機械人出台
作者:張宗永2023-02-14
ChatGPT的普及,再一次惹起大家關注AI是否會取代人類?將機器超越人類的臨界點,定在仿真上,是誤判。當機器有一天能夠超越人類,進行一些人類本身沒有的思維,那才是真正的警號。
AI自動作文技術先進 但會影響語文學習
作者:黃錦輝2023-02-06
作者認為,教育學很重要──老師必須讓學生知道如何善用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不然的話,普羅大眾經常擔心的「機器代人」時代便會很快來臨。
人工智慧臨界點在哪裏?人類文明會近來終結嗎?
作者:車品覺2023-01-30
人類正在走進一個計算機智慧化的時刻,計算機會變得比人類還要聰明,屆時人類(身體、頭腦、文明)將發生徹底且不可逆轉的改變,甚至近來人類文明的終結?
認清食物補充品檢測法
作者:徐家健2023-01-10
市場力量,就是容許不同品牌自由競爭。自願獲取不同具公信力檢測機構的認證,是自由市場上良性競爭的一種手段。
三大IT趨勢 緊貼全數碼經濟發展
作者:黃錦輝2023-01-09
近些年來,元宇宙、第3代互聯網等概念興起,不少專家在預測2023年的科技趨勢時,都看好全球數碼經濟的持續增長。那麼香港政府又該着重關注哪些科技發展趨勢呢?
人工智能改變教與學
作者:車品覺2023-01-09
顧名思義,人工智能所指的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技術科學。因此,人類的自身智慧才是根本,AI與人類應是互補關係,而不應該變成過度依賴,更加要防止大規模作弊。
創科博覽12月會展舉行 國家星級展品首度亮相香港
作者:編輯精選2022-11-30
由團結香港基金主辦的「創科博覽2022」將於12月12至22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一連11天舉行,將呈現國家「十三五」規劃期間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以及香港特區成立25周年以來的科研成果。
「蘭花無菌繁殖科技推廣」計劃圓滿成功
作者:朱劍虹2022-10-17
「蘭花無菌繁殖科技推廣」計劃的理念主要透過具體示範及讓學生實際操作無菌繁殖的工序,讓學生在理解理論的同時,可以實際操作或觀看過程及成果,有助學生日後在科學領域的發展。
黃錦輝教授:怎樣教STEM才會收效?學生如何活學活用?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9-17
怎樣教STEM才會收效?學生如何活學活用?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分享成功的教學經驗,以「活」字鼓勵DSE考生。一起聽聽他的分享。
信息安全法嚴厲 滴滴被罰港應引為鑑
作者:黃錦輝2022-09-13
近年中央政府為數碼經濟而設的法律非常全面,香港政府須多了解內地數碼治理文化,這對香港與內地數據互通的基礎框架設計,有百利而無一害。
中小學生大戰6大創科項目 聖芳濟書院將代表香港出戰機械人世界賽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9-06
連續第4年舉辦的國際青少年創科奧林匹克大賽,今屆設有6個比賽項目,培養香港青少年科技學習和創新的興趣。聖芳濟書院的機械人隊伍勝出了WER機械人香港區賽任務挑戰賽,將代表香港出戰於上海舉行的世界賽。
擺脫跨代貧窮有「捷徑」?
作者:郭一鳴2022-08-19
筆者相信,鼓勵學生有興趣者進一步學習AI,是擺脫跨代貧窮其中一條有效途徑,正如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21世紀的21堂課》一書中所說:擁有資料的人,就擁有未來。
科技與心理的矛盾
作者:彭智華2022-08-03
當科技持續高速發展,大家就需要刻意加強心理素質作為保護,科技與心理之間的矛盾,有如高殺傷力的槍械被發明了,我們就需要懂得使用避彈衣保護自己,社會還要主動學習管理槍械,也絕不能害怕槍械而不去學習使用。
圖靈巨星揭曉人機大戰的勝負
作者:艾雲豪2022-08-01
我們人類天生就懂得從觀察中學習,有種與生俱來對人事物情的意會力,通俗地説就是有常識。但要把常識寫作程式記入機器,至少在目前的物理學、腦神經科學等而言,遠遠做不到。
問題定義清晰  是成功STEM方案的關鍵因素
作者:黃錦輝2022-08-01
若然學生連問題的定義也只是一知半解,他所設計的方案必然也難以有效。香港中、小學校在這方面的教學普遍較弱,政府值得關注。
熱?未來會更熱!
作者:林超英2022-07-26
去年(2021)酷熱日數是54天,已經超越了2050-2060的推算數字52天,即是現實比推算變得還快。加上世紀末推算熱夜日數達5個月,即是整個夏天,加上春秋部分時間!
教城與Microsoft合辦編程大賽 鼓勵學生智用AI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6-23
教城與Microsoft合辦「Master Code編程大賽」,並以「AI 構想.智健康生活」為主題,鼓勵學生以人工智能科技及編程,設計出促進人類健康的創新方案,改善人類生活。
有無之間──雜談虛擬偶像
作者:潘文慧2022-06-21
現今科技不斷發達,虛擬偶像的呈現變得更多樣化,甚至能在世界各地舉行現場演唱會。此等輕易遊走虛擬與現實活動中的虛擬偶像,的確為現今社會提供了很多不能預計中的可能性。
智慧能源創新方案設計賽 冠軍學生可獲10萬元獎金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6-15
香港教育城與中華煤氣合辦「綠火焰計劃──環保智慧能源大賽」,鼓勵學生綜合STEM知識及實作技巧,構思創新方案,協助能源行業創建智慧能源解決方案,或帶領公眾實踐節能低碳生活。
數字孿生促虛實互動 元宇宙須防以假亂真
作者:黃錦輝2022-05-16
元宇宙的主體是虛擬世界,而實體世界擔當的是被同化者的角色,與智能製造的目標南轅北轍。然而,「實體世界被同化」的概念令人不寒而慄。試想想在未來一旦元宇宙成為世界文化主流的話,世界趨勢會如何演變?
提升網絡保安 邁向元宇宙時代
作者:香港貿發局研究部2022-05-09
新冠疫情驅使全球衍生新常態,人們的生活以至整個社會的營商模式也從線下移師至線上。在互聯網世界,利用網絡漏洞進行網絡攻擊的行為屢見不鮮,所以從新常態推進至元宇宙的發展過程裏,網絡安全風險是一個重點。
網絡湧現保健迷思,到底是杞人憂天還是危言聳聽?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17
醫學並非信仰,醫學是根據證據行醫。話雖如此,這也不代表醫學全然為真。我們現在之所以採用這些療法,乃是基於大量證據證明它們的用處。光是宣稱它如有神效,稱不上理由,一點也不!
BioNTech創辦人、吳沙忻夫婦如何發掘人體對抗新冠病毒的武器?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16
對於有興趣進一步了解自然界的人來說,mRNA一直是令人着迷的研究對象,但它幾乎不受臨床研究人員的重視。它是如何被發現?又為什麼成為了對抗新冠病毒的重要疫苗成分?
未來水危機:點滴是生命
作者:余遠騁2022-04-15
水資源、氣候變化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無論是防疫時的清潔用水,還是腹瀉等與水污染相關的疾病,到乾旱引致的傳染病風險,如何可持續使用水資源、應對氣候變化危機及維持人類健康成關鍵。
AZ疫苗研發軌跡 牛津大學實驗室日誌出爐
作者:洪 蘭2022-04-12
無知會帶來恐懼,恐懼會來焦慮,因此減輕焦慮唯一的方式便是了解真相。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正確的訊息,如何下判斷呢?就讓牛津AZ疫苗的兩位研發者親自告訴我們。
回南天牆壁出水的原理
作者:林超英2022-04-07
先有幾天低溫天氣把牆壁冷卻,即廣州話「凍到入心」,後有暖濕氣流從南海到來,春天的乍暖還寒,正好提供「出水」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