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Jul 10 2025 20:20:2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科普

元宇宙三身合一
作者:車品覺2022-02-14
元宇宙切入點應該是虛擬人的門檻必須降低,就像初期的互聯網一樣,先從提高使用者的覆蓋率着手,然後不斷創新內容,造成網絡效應。
舒適使用元宇宙心理科技
作者:林嘉良2022-02-11
要進入虛擬世界,VR眼鏡的使用是少不得的。不少人也有長時間使用VR而產生暈眩的問題,以下4點建議能有效幫助大家進入更安全有趣、療效更佳的VR世界。
AI偏見影響大  窒礙應用可靠性
作者:黃錦輝2022-01-24
AI偏見無處不在,也亟待得到有效的治理。就此,世界各地官、產、學、研等各界别都積極探索消除AI偏見的技術及途徑,部分組織已取得了一些成果。
元宇宙科技配合虛擬世界,大幅提高公司培訓成效
作者:林嘉良2022-01-12
使用VR及AR,虛擬的情境立即變成觸得到摸得及的東西,你的反應直接影響那件事的成敗及流向,還可以把你腦中的理論變成實事做給別人看,過程當中更能知道自己的強弱處加以改善。
愛因斯坦如何看人生的價值
作者:施永青2021-12-22
愛因斯坦在他的自述中曾這樣說:「當我還是一個相當早熟的少年的時候,我就已經深切意識到,大多數人終生無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無價值的。」
心懷科學夢 志成棟樑材──專訪香港桂冠論壇委員會主席唐偉章教授
作者:屈家妍2021-11-30
唐偉章教授認為,香港有獨特的優勢,例如已經舉辦了近20年的邵逸夫獎,培養了很多科研人才,因此年輕人可以很容易就跟優秀科學家接觸。科學和教育也不是一步登天的,我們可以做的就是提供機會。
相比宇宙,人類只是滄海一粟
作者:施永青2021-11-23
伊隆‧馬斯克(TESLA的老闆)想利用太空科技,把人類帶去其他星球生活,真是談何容易!太陽系內的其他行星,環境大都不適合人類生活。地球即使嚴重暖化,環境仍會比火星或金星更適合人類生活。
加強科普教育 助年輕人投身創科
作者:黃錦輝2021-11-08
除了透過傳統的中國歷史、文化、時事等議題教導學生了解國家之外,也不妨考慮加入更多中國科技元素,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國家的先進科技及它所創造的成就,增加他們投身發展科創產業的興趣和動力。
是誰在監視和盜用「我們」的足跡?
作者:艾雲豪2021-10-04
平台霸主在過去20年野蠻、「冇王管」、「蛙躍式」的擴張下,有多少中港電話騙案,是因為騙徒從通信軟件的保安漏洞中竊得私人信息從而契機下毒手?有多少只有外傭看顧的孩子是在玩網遊的光陰虛耗中涮了個無底深淵?
打掉重練代價太大!在原基礎上做最小改革,才能殺出血路
作者:洪 蘭2021-09-04
看到最近阿富汗人民逃亡的慘狀,不禁想,如果美國總統在下令撤軍之前,有看一下本書第五章以色列成功救出人質的那一段,學他們先沙盤演練一下,說不定就不會輸的如此狼狽了。
科學前進的方式!創造力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想到前人未想到的
作者:洪 蘭2021-08-21
《萬物簡史》雖然說是簡史(short history),但是帶給你的知識比正史更多,因為它讓你看到了過程。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不同意,你可以去找證據來反駁,書中的例子告訴你,科學正是用這個方式前進的。
鄭州特大暴雨的氣象背景
作者:林超英2021-07-23
7月20日下午河南鄭州下了一場千年一遇的大暴雨,泛濫成災,內地網民形容是「1個小時下了150個西湖」。香港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為我們詳細解說造成這場超級暴雨的氣象背景因素。
學校不會教的科學思辨課
作者:編輯精選2021-07-04
江才健常年在第一線與大科學家交流,深刻了解到他們與我們對於科學的認知有着相當大的差異,相較之下,這些大科學家更敢於質疑。
芝大學生「估波」打敗機械人的啟示
作者:艾雲豪2021-07-01
分析球賽以至社會政經金融現象,有用的參數本來就不多;況且,參數本身也很有可能每分每秒在變化,所謂球局和世事變幻無窮,無法量度,在這個情況下,人還是機械的分析厲害?
砥礪前行──從減碳到碳中和
作者:余遠騁2021-06-28
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香港作為地球村的一份子,在設立願景的同時,也必須付諸行動,為達至碳中和「砥礪前行,重新出發」。
科技素養教育三級制 有效推 IT學習
作者:黃錦輝2021-06-07
學界對政府大力推動中小學STEM課外增潤計劃持不同意見。對於熟悉STEM教育的學校而言,它們可以利用政府的資助加強學校現有的設施,當然鼎力支持。但對科技陌生的學校,要求它們適當使用,卻不容易。
黃錦輝教授:袁隆平解決糧荒問題提升國力 加強科普教育讓香港學生了解國情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6-04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在港少人關心。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香港年輕人對袁隆平所知甚少,他的貢獻不單止解決糧荒問題更提升國力,所以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須加強認識國家科技。
擔心電磁輻射礙健康?科技或可幫幫忙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5-25
網絡世代中,都市人總是機不離手,可是你知道手機輻射對人體有什麼長遠的影響嗎?環境局局長在回應立法會議員查詢時,曾提到「電磁場超敏反應」一詞,到底那代表什麼?我們患有那種超敏反應嗎?
數字會說話?洪蘭:小心被騙
作者:洪 蘭2021-04-27
數字有時看起來很公平,但是碰到跟人有關的事情時,一定要考慮數字所代表的意義,因為不管什麼政策,永遠會有對策。
香港人工智能教育課程與學習
作者:林桂光2021-04-24
在香港,編程科技和AI關係密切,雖然仍未有清晰人工智能教育概念和課程框架,已多被打造成中小學及幼稚園「未來教育」的學習課程,反映了背後的潛在機會。
誰能明白我這個平凡人
作者:艾雲豪2021-04-15
在分析社會資源、對趨勢追因究果時,一般人喜憑印象,以有血有肉的個體形象,代替概率思維,不就是今日常見,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雞同鴨講的根源之一嗎?
「教城書櫃」裏的香港特色STEM教育繪本
作者:徐淑梅2021-04-12
這些香港特色的STEM教育繪本,讓讀者更易吸收知識,讀起來亦倍覺有趣。
恒生銀行推商教合一 以科技新視覺關懷社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4-09
新冠疫情下,大量社會活動停擺,但一眾有心人並未停下,致力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機會學習上進。而恒生銀行則與創新教育共享聯盟和一眾學校實行「商教合一」,借提升商業服務的機會讓學生學習新科技。
首隊香港電競足球代表隊誕生
作者:徐淑梅2021-04-09
香港足球總會聯同香港電競總會及數碼港,共同籌辦一連串線上及線下比賽,選拔香港隊”FIFAe 2021″代表。「香港電競足球代表隊選拔賽決賽」4月3日在數碼港商場的電競場地CyberArena舉行。
科技生活
作者:陳章華2021-03-15
回想智能手機面世也不是很久的事。未來,其實也只會是幾年以後的事情,我們的孩子又要怎樣裝備呢?
理查·道金斯:解讀生命史的奧秘
作者:編輯精選2021-01-02
各種生物的構造與功能之所以成為現今的樣貌,絕非偶然也非一蹴可幾,那些看似隨機的演化過程,卻足以構成生物體種種複雜巧妙的機制,盲眼鐘錶匠究竟需要多大的能耐,才能打造出各種精美的鐘錶?
台北自來水博物館
作者:徐淑梅2021-01-01
台北自來水博物館的前身為台北水源地唧筒室,現時已被發展成環保生態教育及親水體驗教育園區,配套包括:生態景觀步道、自行車道、環境教育中心等。
楊振寧舌戰群儒
作者:編輯精選2020-10-02
對稱性是近代物理的核心概念,而楊振寧1954年提出的規範性理論架構,使他成為一代大師。1956年,楊振寧與李政道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
深度偽造流行 影片假可亂真
作者:黃錦輝2020-09-01
深度偽造影片滿布全球,當中假新聞(Fake News) 、誤傳資訊(Mis-information)等在網上無處不在,難以避免。
新冠疫情加速內地機械人與自動化相關行業發展
作者:謝祖墀2020-08-18
新基建將成為中國下一代智慧城市的基石,而自動化會扮演重要角色,推動智慧製造及智慧出行領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