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Jul 10 2025 11:33:05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科普

你的寵物和你不一樣
作者:編輯精選2020-08-08
如果增味劑聞起來特別有吸引力,狗會立刻明顯的陷入狂熱,主人便認為這種狗食很讚。但實際上,可能只是聞起來很讚而已。到底,增味劑取悅的是誰?
單憑數字不能證明真相
作者:編輯精選2020-08-02
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報告機率,對於我們如何理解它,以及我們在情感上如何處理該信息,都有巨大的影響。對於和我們健康和壽命相關的信息,這點尤其真確,世上已有太多例子,可是人類依然繼續沉迷於此。
智慧城市發展:出行便利與交通運輸
作者:香港貿發局研究部2020-07-31
傳感器和物聯網的進步,使監控交通的能力出現重大飛躍。現時借助先進的分析技術,可以監測車輛和行人的實時流量,以盡量減少交通堵塞,鼓勵市民步行和偵測交通事故,在東亞各國成為政府政策的一部分。
零碳經濟:氫氣燃料時代來臨 香港必須奮力追上
作者:林超英2020-07-25
到2050有30年時間,香港可以分階段逐步向前,先用天然氣代替煤發電減少排放,稍後用「零碳能源」取代天然氣。面對全球暖化,各國已搶先起步採用太陽能和氫氣等再生能源,發展綠色經濟,香港不能再落後!
後新冠疫情時代──未來的智慧城市發展 人工智能與人文智慧兼備
作者:利德裕2020-07-23
新冠疫情確實為我們帶來很多挑戰,但也帶來不少創新機會,例如近月發展不同物料和款式的口罩和新型呼吸機。專家們預料新冠肺炎疫情將加速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的融合和廣泛應用,後新冠疫情時代的新常態將會是怎樣的?
利用Minecraft還原歷史、應對當下、共建未來
作者:徐淑梅2020-07-14
新冠疫情引起以網絡新形式來取代實體學生學習和參與社民社會的模式。當中尤以Minecraft(我的世界)的成效和趣味性為表表者,深受世界各地政府喜愛。香港和國內政府和學校使用的成效又是如何?
疫情下長者難適應數碼生活
作者:黃錦輝2020-07-06
不少香港長者都在網絡世紀之前成長,他們大多沒有接受過正式的資訊及通訊科技相關的教育,對互聯網、社交網絡等都只是一知半解。因此,他們對生活被數碼化,未必那麼容易適應。
AI「聯邦式學習」保障用戶私隱
作者:黃錦輝2020-07-01
隨着5G及智慧城市在全球迅速發展及各地對數據私隱的關注,「聯邦式學習」將會愈來愈重要。
21世紀是弄髒的一方與假裝乾淨的一方的戰爭
作者:編輯精選2020-06-21
機器人學、人工智慧、數位醫院、網絡安全……這些所有未來經濟最具戰略價值的部分,所有可激增我們的計算科技,甚至是能源消費方式、日常行動,都將變得完全依賴稀有金屬,這將成為二十一世紀可確實感受到的基礎。
21世紀科技發展迅速 如何才不會被淘汰?車品覺:大數據處理一次意外 足以致命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03-31
公司還在苦惱如何轉型?打工仔發現競爭力開始減弱?你開始了解大數據(Big Data)嗎?再不來學習,就要被淘汰了!
STEM偏重機械人及編程 忽略科普教育
作者:黃錦輝2020-02-06
雖然香港政府近年大力投資STEM教育,例如分別撥款10萬及20萬港元予小學及中學,資助學校添置STEM設施及教材,但不少教育工作者認為此舉未見成效,主要原因是課程設計指引不夠清晰。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沒有國家能制約中國5G發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12-27
互聯網正由「消費型互聯網」轉向「生產型互聯網」,未來網絡不但速度更快,安全性也更高,並能針對不同的領域,提供差異化的服務。
互為影響
作者:李焯芬2019-06-07
世事有一種雪球效應,但願擴展的都是好人好事。
張翔:隱形斗篷不是夢 科技可造福大眾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6-04
張翔校長認為,「隱形」科技在未來最大的作用,可以是早期癌症的檢測、早期地震的預防、擴增實境、節能減碳的環保項目等等。
粵港澳各展所長 建AI合作平台
作者:黃錦輝2019-03-26
香港匯聚內地以及全球的創新資源,具有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在創新科技上擁有優秀團隊和國際視野。加上粵港澳地區的製造業、服務業、物流業、金融業、文化旅遊業早已相當發達,為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記憶是虛構 感受卻真實
作者:編輯精選2019-01-06
一旦痛苦或誇張的故事或記憶被建構,並伴隨着鮮活的感官意象和強烈的情感,可能就沒有內在的、精神的途徑能區別真偽。在我們的心智或大腦裏,並沒有一個機制能夠確保我們記憶的真實,或至少確保老實的品格。
我被捲進基因編輯嬰兒風暴
作者:陳婉瑩2018-12-20
內地有很多優秀的新聞人,只要有機會,絕對能在國際上和港媒國際媒體競爭。可惜到了峰會第二天下午,在會場已有記者接到禁令,不能發稿了,然後網絡上有些文章開始消失。熱情又專業的記者無用武之地,是公眾的損失。
這回,換人類面對末日
作者:編輯精選2018-11-07
本書試圖呈現的是,辛勤拼起這片破碎且未完成拼圖之人的聰明才智,並總體考察我們周遭那來自悠遠太古的陌生地貌(無奈這兩項任務達成的程度非常有限)。
應用科技尋求商業突破
作者:編輯精選2018-08-16
近年電子商貿大大改善零售經營模式,銷售渠道變得多元化,地域限制減少,為中小微企以至初創企業帶來無限商機。人工智能、雲計算等廣泛應用,亦為營銷帶來變革。
干擾學習的 竟是課堂老師?
作者:洪 蘭2018-08-04
你知道盲人可以接飛盤、膽固醇高仍可吃蛋嗎?資訊不斷更新,我們都得自我精進,為人師表與攸關人命的法官醫生,更要跟上。
霍金頑強鬥病魔 成就科學傳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3-14
對於霍金的離世,各方紛表惋惜,其中,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特別指出,霍金是與疾病頑強鬥爭的科學鬥士,為人類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史維觀鳥探尋飛行密碼 生態攝影內藏玄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3-14
打開這本攝影集,映入眼簾的盡是飛翔之美,不期然想起膾炙人口的詞句:「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再細細地看,就會發現,史維教授苦心孤詣地捕捉飛行瞬間,其實是跟他專長的航空航天工程學有關。
趣看未知:這世界難捉摸!
作者:編輯精選2018-02-07
譯者在序言引用作者一句話:「對研究生來說,Jorge Cham(豪爾赫‧陳)相當知名,就像是學術界的Brad Pitt」。說豪爾赫的漫畫是療癒系聖品毫不誇張——每家研究所牆上,總有人張貼他的作品。
遨遊星空,探索浩瀚宇宙
作者:編輯精選2018-01-10
宇宙或許讓許多人大感振奮,但是同時也讓人深覺渺小。
機關人偶是西方技術與東瀛美學的完美結合
作者:潘文慧2017-09-06
機關人偶就是日本的機械人的始祖,它準確地反映了日本人的感性、獨創性和對細緻精密技術的探求。
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
作者:雷鼎鳴2017-08-02
要判斷將來人工智能帶來的影響,必須看清楚它對不同行業所起到的作用,有些人會得益,有些受損。
扮努力、扮勤力卻沒有成就的人都有一個特點
作者:老占2017-07-21
為什麼說扮努力、扮勤力卻沒有成就的人沒有長進?他們學很多方法和工具,卻沒有真正用在一個方向和目標上。
讓小企業也能掌握大數據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7-17
我們希望降低企業建立「雲端家」的門檻,企業只需購買或租借雲端電腦,然後設置帳戶便可。
人工智能將如何衝擊香港?
作者:雷鼎鳴2017-06-20
李開復認為,中美現為人工智能發展的兩個領先大國,而四成三的AI應用程式已是由中國人編寫。
劉慈欣:人工智能是否隱含着最終失控的可能?
但不管怎麼說,那是一個誘人的時代,我們正向它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