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國際教育

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定義新的教育模式
作者:黃顯華2021-12-25
第四次工業革命推動教育4.0改革,世界經濟論壇提出16間學校例子,來鼓勵獨特的教學方法?為什麼這些課程是那麼獨特?它們如何賦能學生?如何衡量這些學校成功?一起來看看。
中大醫學院3教授膺「2020年全球20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 盧煜明連續5年獲殊榮
作者:編輯精選2021-11-24
中大醫學院盧煜明、趙慧君及陳君賜三位教授因其專利項目「分析血漿內DNA甲基化進行胎兒及癌症無創檢測技術」,同獲世界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生物科技》選為「2020年全球20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
港大、中大多位學者獲選全球「2021年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2021 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17
今年共有來自70多個國家的6602名學者獲「2021年度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其中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分別有31位及10位學者上榜。
邵逸夫獎於科學館辦展 得主冀以科技助抗疫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0-31
香港科學館10月29日起舉行「2021邵逸夫獎展覽」,介紹今屆邵逸夫獎得獎者及其傑出貢獻,深入淺出地闡述相關學術領域的基礎科學知識,展期至明年1月5日,公眾可免費入場參觀。
再談越南抗疫
作者:張海暘2021-10-19
我們都有權可選擇支持或不支持某個人、某個政黨以至政府,但所傳遞的訊息不應該遠離事實和真相。遠離真相並指鹿爲馬,這其實跟助紂爲虐並沒兩樣。
港大工程學者顏慶雲教授榮膺英國皇家工程學院外籍院士
作者:編輯精選2021-10-11
香港大學(港大)工程學院顏慶雲教授,因「在被廣泛應用的新型材料的表徵、開發和應用上,有傑出和持續的貢獻」當選英國皇家工程學院外籍院士。
離開本行和小圈子──給香港同行的忠告
作者:張海暘2021-08-31
有遠見和胸襟的同行,一般都不會把自己工作的機構設想成「業內第一」,遇到類似的情況也不過會說這裏不太合適某某,把話說得太滿,把別人看得太低,其實就是一種無知。
城大校長郭位教授:高等教育怎麼辦?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7-21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認為,理想的高教組合是學術自由,大學自主,政教分離。
新冠疫情對教育的影響
作者:編輯精選2021-07-14
若網上學習在大學裏變得更普遍,中學乃至小學也會相應地調整長遠的教學模式(而非為了在疫下教學而短期應用科技),最終掀起一場教育界的數碼化革命。
《未來技能今天學》的創作緣起
作者:屈家妍2021-07-12
學無止境,這本書討論的六大技能是AI取代不了人類的技能,放諸四海皆準。這本書,我想送給願意擁抱未來的一代。
IB放榜 聖士提反書院誕生3位女狀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7-06
「教育不是競爭,不是要有多少個狀元才算成功,只要我們的學生願意盡力做好每一件事,我就已經很欣慰。」聖士提反書院楊清校長表示,學校最希望學生可以多方面成長,而不是「死讀書」。
柏林宣言:世紀教育大改革
作者:邱國光2021-06-29
「改變世界」是願景,能否落實端賴我們的願力。前路是艱辛的,但只要目標明確,齊心協力,必有所成。
反思人工智能的現代美術教育
作者:林桂光2021-06-26
美國Tesla行政總裁馬斯克今年力推「狗狗幣」,本意是開玩笑,動機源於不滿太多科企濫發加密幣圈錢,只用了幾小時去製造出來,以批判科技濫權,也可以算是一種AI數碼作品。
可持續發展教育不只是環保教育
作者:邱國光2021-06-10
「可持續發展教育」是一個新的概念,是透過教育讓每一個人掌握相應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成為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變革推動者。
5科學家膺邵逸夫獎3獎項 美教授突破性研究有助抗新冠病毒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6-02
邵逸夫獎基金會 6 月 1 日(周二)公布第18屆得獎名單,今年共有5位科學家獲生命科學與醫學、天文學、數學科學三個獎項,表彰他們在人體細胞蛋白、天體物理及幾何數學上的卓越貢獻。
多方面發展教師作用和地位的Varkey基金會
作者:黃顯華2021-05-29
Varkey基金會由「教師很重要」這個簡單的信念驅動,在世界各地開展各種計劃、研究和獎勵活動,成果是有待觀察的。希望世界各地有心人能多加援手,讓這個計劃能夠獲得長足的發展。
疫情下如何促進學生跨文化學習?
作者:編輯精選2021-05-21
雖然此類活動每次只有個多小時,較難提供海外交流團那樣為期5至6天的沉浸式經驗,但其優勢正在於能以比海外交流團低得多的成本,讓更多學生更容易從當地人的視點看不同地方,並與當地人深入互動和交流。
倪明選教授獲委任為港科大(廣州)創校校長
作者:編輯精選2021-04-19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周一(19/4)宣佈將委任倪明選教授出任港科大(廣州)創校校長。
稟賦智、仁、勇的印度青年獲得全球教師獎
作者:黃顯華2021-04-17
2020年全球教師獎得主迪塞爾主張用技術彌補師生之間的差距。他認為:「如今的教育是20世紀的教師,使用18世紀的技術,教授19世紀的課程,去培育21世紀的學生。」
段崇智:吸引海外華裔學者 服務粵港澳大灣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4-15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之前談到,中文大學是香港最早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學術、科研合作的香港高等院校之一,並回顧了中大跨足大灣區的歷史、現況,今期段校長繼續前瞻中大今後在深圳的發展。
父不父,母非母──漫談「包容性語言」的弊端
作者:張海暘2021-04-15
從「包容性語言」引發起的性別平等運動,其目的並非引入真正的男女平等,而是顛覆人類多年以來,有關兩性地位以至隱私權的既有認知和傳統。
段崇智校長:中大在大灣區發展 有互利共贏機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4-14
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最早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學術、科研合作的香港高等院校之一,校長段崇智認為,在此刻仍有許多人等候進入大灣區的時候,中大在大灣區無疑已有了自身的位置。
40多國學子競逐哈羅亞洲獎學金 哈羅亞洲:回饋社會及詮釋百年教育願景
作者:編輯精選2021-04-08
4月7日,亞洲國際學校公布2020-2021學年哈羅亞洲獎學金獲獎名單,得主包括來自中國、新加坡、英國、美國等4個國家的優秀學生。
敬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中大博文講座教授蒙代爾教授
作者:編輯精選2021-04-06
被譽為「歐元之父」、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兼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蒙代爾教授(Professor Robert A. Mundell),4月4日於義大利離世,享年88歲 。
潘燊昌博士贊助英國精算師學會「思維領導力計劃」及高等院校精算系學生獎學金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3-12
灼見名家傳媒主席、利承昌慈善基金主席潘燊昌博士慷慨解囊贊助英國精算師學會兩項重要活動,希望藉此對致力提升精算影響力及培育未來精算菁英貢獻心力,為全球化社會帶來積極正向的改變。
如何面對人工智能的衝擊?
作者:林桂光2021-02-20
踏入21世紀,學校和學生在全面擁抱人工智能的同時,也必須思考如何不被AI全面取代,這有賴人工智能教育的規劃,避免再過分偏重知識認知和器具操控。
疫情下海外留學的強弱機危(SWOT)
作者:邱國光2020-09-22
本文以「強弱機危(SWOT)」模型分析這問題,讓家長在現今全球疫情仍然嚴峻下,對送子女海外留學有一個較全面的思考角度。
實踐主義知識論──進行知識管理的啟迪
作者:朱啟榮2020-08-28
筆者在這幾期「教評心事」簡介「實踐為本主義」的知識論觀點的特徵,相信讀者已初步明白「實踐為本主義」知識論的概念。現在是時候檢視這些觀點對於理解在組織中所進行知識共享和知識管理的過程。
英國公開試的軒然大波
作者:曹啟樂2020-08-26
如果有一天香港也面對未能舉行公開試的情況,教育局與考評局又如何為考生評分?為防範於未然,教育當局和學界必須深入探討,研究對應的方法,不宜等到危機出現才去處理。
現代美術教育的無人機科技學習
作者:林桂光2020-08-22
只要多了解無人機科技的不同類型和發展,保持開放的想像,注意編程技術組合的可能性,以及利用一些現成或自創作配件、工具,現代美術創科教材——STEAM,不難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