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nda Darling-Hammond博士及朱永新教授分別獲頒2022年一丹教育研究獎及一丹教育發展獎,表彰他們在支持教育工作者、推動普惠教育方面的不懈努力,讓學生充分實現他們的學習潛力。

究竟為什麼要學藝術?孩子們不一定都會成為藝術家,但通過藝術教育,培養了孩子們對美的感受,對生活的熱愛,讓他們成為更好的人,這就是潤物細無聲的藝術教育,這才是藝術教育的最大意義。

香港教育大學(教大)於2016年正名後,無論教學及研究均取得長足進步,在世界大學教育學科排名多年位居全球前20。教大校長張仁良教授表示,教大將開辦更多與教育科技相關的課程,為教育界及社會培育創科人才。

為了探究學習的性質,筆者自2008年開始花了6年多時間,用了近74萬字完成《現代學習與教學論:性質、關係和研究》一書。為了方便一般讀者和教師閱讀,開始改寫成約3000字的文章,並刊登在灼見名家上。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學生過往被期許必須要有許多國際經驗才會顯得突出及擴闊眼界。但在疫情過去幾年間,作為學生能離開香港前往海外的機會不多,但這並不代表學生不可以在這幾年加強個人的國際視野及全球素養。

今年6月8日,QS公布了全球大學的排名,香港有7間大學上榜,其中香港大學位列全球第21位,香港中文大學位列全球第38位,躋身全球前3%的頂尖大學之列。中國內地有5間躋身全球前50名頂尖大學之列。

香港的年輕人是很聰明,亦願意為自己追夢而努力的。筆者相信經過政府及社會各界的不斷努力,以及善用國家經濟帶來的黃金機遇,香港的職專教育故事必能走出自己的路來,不比任何地區或國家遜色!

北京外國語大學最新發布2021年中國大學翻譯能力指數,其中在港澳台地區的大學中,嶺南大學在港澳台排名第2,而在香港的大學中名列第1。

校企合作教育能提升大學畢業生的競爭力,解決本地人才短缺問題,並降低青年失業率,起着穩定社會及提高經濟生產力的效用,為大學生、僱主及社會創造三贏局面,是為本港長遠發展注入動力的良方妙策。

邵逸夫獎基金會於5月24日(周二)公布第19屆邵逸夫獎得獎者。今屆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及數學科學3個獎項分別平均頒予兩位科學家,合共6位科學家獲頒獎項,他們分別來自瑞典、愛爾蘭、美國及英國。

事情總有正反兩面,人類的工業化也是。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財富和生活素質得以提升,但武器的發展也愈來愈精良,武器的款式也層出不窮,潛在損害大。作為世界領袖,應帶領人類作出一個最佳的未來發展選擇。

香港拔萃女書院歷史悠久,除了學業出色,也注重培育學生的藝術、體育、社會服務和靈性修養。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與拔萃女書院校長劉靳麗娟女士對談,分享拔萃女校的成功經驗。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與中國著名高等教育專家、上海交通大學前校長張杰教授對談,進一步探討中國大學教育的發展方向與前景,以及如何培育大學生迎接科技革命的新時代。

中國著名高等教育專家、上海交通大學前校長張杰教授當年放棄研究轉當大學校長,對教育貢獻很大。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與張杰教授對談,回顧中國教育的改革開放道路,並就發展前景和抱負交流彼此的看法。

德國斯圖加特大學位於奔馳及保時捷總部所在的汽車城,大學的教學及研究與業界保持緊密合作。這間著名理工大學的校長羅素教授與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對談,探討德國大學體系的獨特優點。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與日本東北大學校長大野英男教授對談,探討日本高等教育機構進一步走向國際化的發展路向,以及如何應對出生率下降及研究經費減少等挑戰。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擁有光輝歷史,名人輩出,率先提倡教學與研究結合,被譽為現代大學之母。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走訪柏林,與洪堡大學時任校長孔斯特教授對談,了解德國大學體系的優點和值得學習之處。

數位技術的突破使NFT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分割、不可篡改的特點,得以讓數位作品與實體藝術品並駕齊驅,開拓了新的投資機會甚至人文領域的發展。

體育運動讓孩子學會贏,也學會輸,學會去領導,也學會被領導,學會做極致的自己,也學會做團隊的一員,學會什麼時候奮鬥爭取,也學會什麼時候承認失敗,這些都是我們作為一個人需要學習的全部內容。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與德里印度理工學院校長拉奧教授對談,了解這間有眾多畢業生在矽谷位居要職的印度著名學府,為何近年有逾九成畢業生選擇留在國內發展事業,並在印度掀起創科熱潮。

僵化的教育體系、勢利的主流文化,在我們的無意識中製造冷漠、犬儒、恐懼,我們要嘗試容讓自己暴露於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把握各種機遇使之撼動習慣的固執,衝開制約的樊籠。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過去數年間訪問多間著名學府,遍及南非、印度、德國、日本及中國內地等地,製作成《大問於市:與全球頂尖校長對話》視頻系列,探討世界各地的教育發展和優點,前瞻高等教育路向。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主持《大問於市:與全球頂尖校長對話》系列視頻節目,與南非開普敦大學校長帕肯教授對談,了解這位非洲裔女性如何帶領大學治癒過去種族隔離政策下的不公平問題,同時提升教學及研究水平。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過去數年間訪問多間著名學府,遍及南非、印度、德國、日本及中國內地等地,製作成《大問於市:與全球頂尖校長對話》視頻系列,探討世界各地的教育發展和優點,前瞻高等教育路向。

COVID-19出現為全球高等教育帶來什麼樣的演變?並發展出哪些趨勢?

畢業於香港大學的一群傑出校友於2000年成立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教育基金,並先後在2002年及2006年開辦港大同學會小學及港大同學會書院。20年過去,教育基金的辦學理念、過程與未來如何了呢?

在英國,所有5至16歲的兒童都有權免費進入公立學校,包括持有BNO的香港移民人士。但大家在選擇送孩子去哪所中學前,先要認識英國有哪些不同種類的中學。

英國生活比較悠閑,大部分工作5天,且能準時下班,下班後亦不需把工作帶回家,因此有較多的時間和孩子相處。餐桌談心、一起看電視、玩桌遊、學整蛋糕、甜品等,給原本沒有太多交流的家庭增加了很多溝通機會。

第四次工業革命推動教育4.0改革,世界經濟論壇提出16間學校例子,來鼓勵獨特的教學方法?為什麼這些課程是那麼獨特?它們如何賦能學生?如何衡量這些學校成功?一起來看看。

中大醫學院盧煜明、趙慧君及陳君賜三位教授因其專利項目「分析血漿內DNA甲基化進行胎兒及癌症無創檢測技術」,同獲世界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生物科技》選為「2020年全球20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