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國際教育

教育階段性成果有多少意義?
作者:鄭楚雄2019-02-27
心靈理應還是很幼稚的小孩,在知道獲派名校學位時,那種雀躍以至「喊爆」之情,是家長價值觀以及期望所促成,但孩子的日子還長呢,這種階段性成果的肯定,是否又有過多誤導呢?
英國升學攻略──去唔去、幾時去留學?
作者:編輯精選2019-02-22
如果父母孩子預備好讓孩子到英國升學,那麼愈早開始,孩子所得到的優質教育裨益就愈大。
社會愈庸俗愈急功 愈需要藝術教育
作者:鄭楚雄2019-02-20
藝術創作其實不用花太多金錢。你花些少積蓄買些創作用具,就可讓你消磨很多個長夏。這些過程,令你忘懷塵俗一些困人心緒的纏擾,不是一個只有追逐名利心者可以享受得到。
中英教育文化的差異
作者:張堅庭2019-02-10
人生最痛苦的事,莫過於在中國當學生,然後到英國做老師。而不少英國人在自己地方當夠了學生就去大陸當老師,究竟兩地的教學文化有什麼差別呢?
芬蘭教育是好,但……
作者:鄭楚雄2019-01-30
批評香港教育這樣哪樣不好的人,到了學校放軟手腳不逼迫學生時,他們又會擔心子女日後的競爭力了。而且,家長自己的子女總都是優秀的。如果事實證明真是這樣,他們或許又會覺得芬蘭教育太不進取了。
訂定新一年學習目標 是成功的基石
作者:邱美婷2019-01-15
雖然嶄新的一年才剛開始,但是申請留學的過程卻是片刻都馬虎、拖延不得。
懷疑與學問──牛津輔導制親體驗
作者:編輯精選2018-12-17
在牛津兩個月來的學習,深深體會牛津輔導制正是世上最有效的學習模式之一,不單學生學會論證自己的觀點,連學富五車的導師,也因學生的創意思維及提問得以教學相長。
申請美國大學 須展現個人特色
作者:邱美婷2018-12-13
雖然英、美都是港人熱門留學地點,但與英國相比,美國的大學更重視申請者是否與學科特質契合。在個人陳述方面,申請者能否藉此彰顯個人特質,並讓學校相信你是合適人選,更是左右申請能否通關的「最後一里路」。
壞學生vs.好學生
作者:張堅庭2018-12-09
只有「壞學生」韓寒用自己堅定的夢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憑借「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樸素情懷,用實際行動報效着國家。
學英語,發音不標準怎麼辦?
不要太糾結於發音或是口音的問題,聽得懂,說得出,能閱讀,能寫作就可以了,因為決定你英語能力的上限絕對不是發音。
做好面試準備 入讀牛津劍橋在望
作者:邱美婷2018-11-29
現時英國牛津和劍橋大學正陸續舉行入學面試,我們有畢業於劍橋大學法律系的導師分享經驗,強調面試的重點在於良好心理素質,以及向面試官展現自己具學術思維潛力,而這些其實都有準備辦法。
遊學踩線 湖南見聞
作者:蔡國光2018-11-27
這趟踩線之旅,日程短促,走馬看花,但對於為香港學生遊歷湖南,設計研習課題,豐富考察交流的預備,多有作用。
浸大與德稻教育合作 培養傳媒及藝術國際化人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1-21
周偉立:「我們雙方都很重視創意,重視年輕人的發展,重視年輕人要有國際視野,可以接觸到全世界最好的大師,這些方面,我們都是共通的。」
從香港到泰國和越南──一位香港老師求職有感
作者:張海暘2018-11-20
作為一個旅遊名地,泰國儘管毀譽參半;但不能否認的是,那邊的國際學校一點都不比香港的遜色。
境外留學的疑惑
作者:邱國光2018-10-29
負笈境外,茲事體大,對孩子的將來影響一生,不可不察。若從零開始,家長通常會問:到哪裏留學最好?
王賡武:香港人文學科受環境限制 高等教育市場化成全球趨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8-07
在國際上,小地方要與其他地方競爭的話,在科技工科方面還是有希望做得到;而研究歷史、社會科學都受到香港地方小的限制,缺乏環境。
王賡武:從新加坡看香港大學如何維持國際優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8-06
香港政府從來就沒有對高教大學有所干預,一點也沒有,這是幾十年的傳統。我在港大的時候,從沒有試過政府要求我們做什麼,完全是由我們自由的發揮,完全是靠學者自己的經歷、精神、學術興趣。
如何贏得英國名牌大學的入場券
作者:編輯精選2018-07-17
英國的大學每年都會收到數以千計的Personal Statement,那更加要令自己的Personal Statement突圍而出!
英國升學全攻略
作者:編輯精選2018-07-16
子女想去英國留學,但要如何準備呢?這篇最齊全、實用的英國升學攻略能解答你的疑問。
金耀基:科學時代下的大學之道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7-04
近年香港高等教育界是非多,紛爭不絕。社會關心的人都不禁提出一個疑問:究竟大學教育出現什麼問題?
一代師表李金銓榮休感言
作者:編輯精選2018-07-01
CC是一個真誠的學者,對世界充滿好奇,好學不倦,以退休之齡還是著作不絕,使人敬佩。
謝寧細說母校 北大精神遠去
作者:丁望2018-04-27
人是有個人尊嚴的個體,不應是愚民政策下的政治馴服工具;愛國的內涵之一,是愛和平、自由、平等、保障民權的制度。
迎向未來的教育 改變生命 發揮人類無限潛能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2-12
作為騰訊主要創始人之一的陳一丹博士,關注人工智能、自動化科技發展等,令世界急劇轉變,衝擊傳統教育制度。
張翔:加強國際交流 捍衛學術自由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1-10
張翔教授與港大校友會面時,回答有關他與香港的聯繫、加強國際交流、建立協作文化、聆聽學生和校友訴求、言論自由等問題。
網上大學的來臨
作者:張堅庭2017-12-17
我要說的不是上大學不好,上大學是為求思考、知識、學養、挑戰、發掘、研究。如果有新的環境與方法,如果不上大學也能達到上述效果,不上大學沒什麽大不了。
課程概念演變
作者:程介明2017-12-04
工作與社會是多元燦爛的一片大洲,學生本身也是多元燦爛的一片大洲,偏偏連接這兩片大洲的,卻是一條狹窄的獨木橋──也就是教育。
國際化的迷思
作者:張翠容2017-11-24
到某地走一個「白鴿轉」 又如何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旅行團」名義上是交流,不過是一大團人浩浩蕩蕩出外見世面,最終在於觀光罷了,又怎能令大學國際化?
美美與共各美其美
作者:程介明2017-11-20
中央民族大學成立於1951年,就是專門為面對少數民族而設立的。這裏教師的說法,中央民族大學的特點,恰恰就是不迴避差異,而且特意承認差異、突出差異,但又致力於差異之間的共融。
求學時期的朋友 決定你的人生
作者:洪 蘭2017-11-18
人的社會化是和同儕完成的,年輕人尤其易受到朋友影響。在求學時期,團體生活正好學習與人相處,幸運的話更可能遇見一輩子的好夥伴。
俄國教育新風
作者:程介明2017-11-13
近年到俄國的次數不太少,但就莫斯科而言,以往都是開會、講課,完了就走。這次有機會到學校看看,與有抱負的教育工作者有數日的交往,可以說是對俄國的印象很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