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全球人工智能論壇於11月30日舉行,由香港理工大學與泰晤士高等教育合辦,主題為「人工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論壇聚集近40位來自超過10個國家的學者,探討人工智能對高等教育的影響及院校合作機會。

中聯辦主任鄭雁雄期望,本港大學能「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堅持大學國際化」、以及「堅持造福社會」。

本港獲選入名單的不乏知名學者,包括港大校長張翔、中大前校長沈祖堯、中大醫學院前院長陳家亮;在新冠抗疫時出任專家顧問團的許樹昌、袁國勇、孔繁毅及梁卓偉等人均榜上有名。

香港作為亞洲的國際金融和教育中心,其教育體系受到廣泛關注。隨着政府推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將這一概念進一步推展至中學教育的可行性引發了熱議。

面對馬來西亞華裔人口下降,學生的文化背景、家庭習俗、宗教信仰、歷史認知,都與華人學生很不一樣,很不容易。要先建立跨文化的同理心及跨文化量度,才能有多元的選擇。

在香港多間高等學府中,港大校長張翔近一年多來無疑是新聞性最高的一位,一舉一動備受關注。他接受本社專訪,剖析如何善用百年老校的優勢,廣攬國際人才,令港大更上一層樓,也分享了任內遇到的機遇與挑戰。

段崇智校長是香港生物醫學家,主要研究領域為人體肌肉骨骼系統。2018年接替沈祖堯教授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他如何帶領中大在創科及醫學方面不斷突破?如何令國際排名不斷上升?中大未來又有什麼新的發展計劃?

香港科技大學新近在廣州南沙落戶成功一所研究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創校校長倪明選教授是港科大原首席副校長,他接受本社專訪暢談創立港科大(廣州)的心路歷程,並分享獨樹一幟的教研模式。

在工程技術與應用科學領域享有盛譽的理大,面對創新科技的迅猛發展,如何在延續優勢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如何吸引國際人才?未來在內地又有何部署?滕錦光校長接受本社專訪,暢談理大的發展戰略、創新舉措及未來藍圖。

香港城市大學近年來不斷擴展在內地的交流合作,先後成立了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福田及成都研究院。2024年香港城市大學(東莞)成立,執行校長魯春教授接受專訪暢談創立港城大(東莞)的心路歷程及辦學理念。

香港浸會大學屹立香港近70年,校方早前公布10年策略發展計劃,銳意成為國際上舉足輕重的研究型博雅大學。衞炳江教授接受本社專訪,暢談浸大如何乘勢發展自己的優勢學科,積極發揮對社會和國家的作用。

秦泗釗教授為國際知名工程和數據科學專家,2023年出任以博雅教育聞名的嶺南大學校長,引發外界關注。他如何帶領這個擁有百年歷史的名校再創新局?面對複雜的國際地緣政治,在號召國際人才上有無阻礙?

李子建教授2024年出任香港教育大學校長,他如何一路從中學教師到大學校長?又將如何帶領香港唯一以師範教育為本的香港教育大學,精益求精更上層樓?在推動教學創新方面有什麼成果?未來有什麼新的發展方向?

林群聲教授 2021 年出任香港都會大學校長,上任便積極推動應用研究與專業教育發展。他如何帶領都大順利轉型為香港首間應用科學大學?如何推動都大在學科建設、師資隊伍、科研創新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香港恒生大學(恒大)的歷史可追溯至 1980 年成立的恒生商學書院,如今的恒大與當年的恒商有何差別?面對其他私立大學的競爭有何優勢與劣勢?未來發展又如何?何順文校長接受專訪暢談其理念與未來擘劃。

今年10月9日舉辦的第二次十大校長論壇,主題為:「香港如何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是灼見名家傳媒慶祝10周年首場大型活動,期待10位校長分享真知灼見。

Clarence Chen的成功故事展現了他的勤奮努力、出眾才華和志在必得的恆心決心,而他對學業的執着追求、對夢想的全力以赴,也體現了潮汕人堅韌不拔的意志、拼搏吃苦的精神。

香港城市大學唐寧(Kevin Downing)教授和兩位國際專家合撰了《解構大學排名榜──從三大系統談起》一書,追溯高等教育排名系統興起的歷史,深入剖析它對高等教育及其管理系統的影響。

透過英國學校的示例,參加遊學團的準教師能思考如何應用當地優良的元素,融入香港的教學環境,更有助塑造教學理念,將來投入於價值觀教育。

被問到嶺南大學近日禁止學生活動以迎新營命名,符可瑩形容,「迎新」只是一種「概念」,恒大今年仍會沿用「迎新」的字眼,並稱每間大學情況不同,做法自然各有分別。

近些年中國大陸的教育政策既沒有實質提升教育總體品質,也沒有讓教育界展現出更大的內在公平性或社會適應性,反而人為地壓縮了中小學教師和學生的生存空間。

上海的普通高中課程設置,過去20多年間也努力地謀求多樣化和具選擇性。不過,目前為止,高中3年的課程範圍事實上限定死的。相比之下,M校4年的課程框架中,給予了學生大得多的選擇空間。

過去5年,就讀國際學校的非本地生人數不斷下跌。未來國際學校的需求是不是這般高,以至於在學生數目不升反降的情況下,仍然需要增設兩所學校?

立德樹人,這裏面的「人」,也包括人才。而且是有社會責任、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在現代不斷變幻的社會,而且應該是可以適應社會、擁抱挑戰、不斷成功的人才。

2023年最後一個揭盅的諾獎獎項「諾貝爾經濟學獎」,已頒授予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戈爾丁,以表彰她在勞動力市場性別差距領域的開創性研究。她是有史以來第3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女性得主,及唯一獨得此獎的女性。

國際學生在決定選擇哪所大學出國留學時會考慮很多因素。大學排名幾乎對所有學生來說都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是,大學排名是什麼?它們對學生意味着什麼?它們對於學生最終決策的重要性有多大?

中國人往外地謀生,不管是潦倒抑或風光,卻總懷抱家鄉宗族情、國家愛的心中永恆的懸念,家庭教育傳承,自會叩問:「祖先是從哪裏來,魂的最終歸宿又往哪裏去?」這就是落葉要歸根。

升學,尤其是升讀大學,從來都是社會流動及提高生產力的重要途徑,好的學校學位稀少,能否進入優秀的學校就讀,對個人前途及人生都可起到深遠影響。一起聽聽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榮休教授雷鼎鳴對此事的評論。

Arkki兒童和青年建築學院於1993年在芬蘭成立。Arkki計劃代表了芬蘭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平等、參與、創造力和創新。

批判性種族理論原來只是一種學術理論,是認為美國目前為了克服種族歧視的政策與措施,只不過是表面的招數。目前美國的建制其實在不斷加深種族矛盾;而種族矛盾的受害方,處境只有愈來愈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