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俄羅斯將9月3日二戰結束紀念日改稱為「反日本軍國主義戰爭勝利紀念日」,其背後少不了反日的政治目的,以回懟近年日本親西方而反俄的種種舉措。
就歷史本身,事件固然是不變的過去式,但史觀可以因解讀不同,而有迴異,後人需要做的是盡可能還原史實,並作出相對持平、合理的詮釋。例如過去我國講述「八年抗戰」,那是由1937年「七七事變」算起,但為了全面反映日本的狼子野心,以及東三省同胞所受苦難,國家將整段抗日史,向前推至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並更名為「十四年抗戰」。
反觀,香港的中小學教授歷史時,就少有類似這種「更正」,這當然是源於官方沒有這方面的覺悟。課程發展的相關環節,諸如教科書、老師,自然不能自把自為「篡改」歷史去施教。如今,國家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已26年,過去因着受限英殖管治的史觀,是時候檢討了!
追記蘇聯紅軍抗戰功勞
尤其是牽涉到蘇俄、共產主義與我國發展的部分,有必要以客觀、正面的角度向下一代宣講。讓我舉例:大家若被問及二戰日本投降原因,不管男女老少,不管學歷如何,都能說出「因為美國向日本投了原子彈」,相信沒有多少人會回答:「基於蘇俄的八月風暴……」
話說,1945年初軸心國已窮途末路,美蘇協議歐戰結束後,蘇聯便調動軍隊到遠東,與美國夾擊日本。8月初美軍投下原子彈後,我國東三省仍駐紮百萬編制健全的關東軍,於是日本主戰派還未死心,打算動用這支部隊殊死一搏。就在此時,超過150萬蘇聯紅軍經西伯利亞撲向東三省,在約一周的短時間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跨日本這批最後的有生力量,令她無力再戰不得不降。
兩者同是促使日本投降的主因,但為何在香港一者會家傳戶曉,一者卻藉藉無聞?除了是同為資本主義的英殖政府,有意而為之的一抑一揚所致外,我想不到別的解釋了!
韓戰要有新定位
另外,談及韓戰,香港的教育亦同樣尷尬。通常會在幾個課題提到韓戰:日本戰後經濟復甦;香港50年代的發展;冷戰;新中國對外關係。明顯地,於前兩者,僅作為背景,不可能深入探討。在後兩者,只是大課題中的小環節,也不會多花課時免得喧賓奪主。可是,韓戰是自鴉片戰爭以來,我國首次拒外敵於國門之外,打出國威,學生應該要知道,這仗結束列強在我國海岸架幾門大炮,就能耀武揚威的年代,一去不返。
西方自知此役打得丟臉,因此過去盡量不提(美國作為主要參戰國,卻遲至1995年才有紀念碑),故韓戰又有「被遺忘的戰爭」之稱。真的到了非講不可的話,就挪移焦點,說什麼我國對老百姓洗腦,迫他們上戰場,用人海戰術,視人命如草芥云云。在電影《太極旗飄揚》,主角投共後,就是如此一副失去理智的形象。實情,當時我國以一窮二白之身硬扛世界一流,不是志願軍先烈以無比意志,又怎能與美軍平手於三八線?
記得讀書時,我曾拿着內地記者解力夫的著名紀實文學《朝鮮戰爭實錄》,去問老師,反而「被推薦」去看其他西人出版的書,那一刻我只感到哭笑不得!
其實,類似的窘境,在處理諸如六七暴動、越戰等都會遇到,絕不是孤例。總的來說,英殖治下教育的短板,在之前的教改中未被徹底糾正,必須由官方牽頭,在歷史課題上來一趟充分檢視,好讓學生比較全面地認識過去,這樣才能活出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