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議院一致通過《香港自由法案》,並承諾一旦有事,將會接納大量香港難民。
50 年代早期,美國也曾對由大陸逃來香港的難民施予援手。其時,許多大陸人逃來香港,都可以向美國領事館登記為難民,直接進入美國。當時正值太平洋戰爭之後,美國要重建經濟,需要大量勞工。香港的難民登記政策只維持了一段短時間,大門隨即關閉。英國殖民地政府接過了救濟難民的義務,並將負擔卸向香港的本地富豪,叫他們捐出財產,建造醫院和學校。
鄧肇堅、律敦治、何東、何啟等殖民地時代發跡的本地富豪,負責捐錢;殖民地政府在荃灣向上海南來的工業家提供廉價土地,讓他們開紡織廠。香港的保良局、仁濟醫院、東華三院,形成幾十年要香港人慷慨捐助的傳統。
美國主要向戰亂的第三世界開放
其後美國的難民政策,主要向戰亂的第三世界開放。
老布殊向侯賽因開戰,將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後,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族起義反抗侯賽因,伊拉克軍隊出手血腥鎮壓,數十萬庫爾德族人逃往土耳其邊界。
美國即整備出一套援助庫爾德族的方案,將北緯 36 度以北的伊拉克劃為安全區,由美軍保護,美國戰機巡邏。
美國第二次拯救難民,在 1992 年的索馬里。軍事強人巴雷被趕下台流亡出國,索馬里陷入無政府狀態,各路民兵混戰,索馬里人逃離家園,首都摩加迪沙由軍閥佔據,美軍其後介入令數千軍閥士兵陣亡。難民蒙受饑荒,美國曾聯同聯合國維和部隊抵達索馬里。
老布殊後,由克林頓上台,海地發生政變,大量難民飄洋過海,逃往美國。
不久之後,盧旺達發生種族屠殺。佔多數的胡圖族,屠殺少數的圖西族,3 個月內 50 萬名圖西族人喪命。圖西族叛軍最後贏得政權,輪到胡圖族流離失所,200 萬難民逃往扎伊爾。
這一次,克林頓沒有介入。因為美國無作為,盧旺達大屠殺成為美國外交污點。1998 年,克林頓才到屠殺後和解的盧旺達短暫訪問,為此而道歉。
然後輪到南斯拉夫前共黨民族領袖米洛舍維奇,在巴爾幹半島屠殺少數的穆斯林。這一次,克林頓和貝理雅派空軍干預了。若香港被美國國會確認為下一個可能要接濟的目標城市,香港前景如何?國際形象又有何改變?這一切,顯然不是香港的特首能關心的事了。
原刊於《CUP媒體》,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