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香港影視文化圈逾半世紀的羅卡(本名劉耀權),拍攝了一部自傳式的紀錄片,片名叫做《羅卡聲影路》,替自己走過的路留下記錄,也替香港人經歷過的風雷激蕩歲月留下聲音與影像。
知道但未見過的鏡頭
2023年8月,羅卡在西灣河香港電影資料館舉辦了兩場「私影會」,招待公眾欣賞《羅卡聲影路》,第一場參加者多是慕名而來,大多與羅卡沒有交往。有家長帶來10歲的小朋友,說要讓孩子知道香港以前是怎樣的。第二場可說是高朋滿座,有崇基書院的老同學,有和羅卡一起搞過電影的老朋友,有電影界、文化界的新知舊雨。我兩場都參加了,主要是要細心「捕捉」一些知道但未見過的鏡頭。
例如,我幾年前聽蘇守忠(66年反天星小輪加價暴動主角)講過羅卡找過他拍電影做主角,當中發生了一些過節,但那是什麼一回事,蘇守忠年紀大了也說不清楚。在第一場私影會上,我看見羅卡的紀錄片有一個小環節是由蘇守忠擔綱演出,由年輕的蘇守忠扮演《乞食》主角,以控訴殖民地政府的不公平。這可能就是蘇守忠所說由他做主角的電影。另外一個珍貴紀錄片片段,是羅卡親自揸機拍攝吳仲賢、莫昭如等人上街抗議日本侵佔釣魚台的過程。
在《羅卡聲影路》裏,還可以看見很多電影人和文化人年輕時的身影,他們多數在《中國學生周報》、《大學生活》、「大影會」(大學生活電影會)寫過影評、散文和小說,部分參加「創建學院」拍過實驗電影,昔日這些黃毛丫頭不少後來都成為大導演、大作家,例如吳宇森,當年便是在九龍塘的創建學院開始其電影夢想。
記錄時間跨度大
羅卡說他的紀錄片是要記錄「時代的變幻,生命的懸浮,親友的交往愛護,在記憶的迴廊,留下聲和影。」紀錄片要記錄的時間跨度很大,從他在澳門出生成長、中學畢業,說到1957年進入崇基書院(那時還未有中文大學),畢業後的種種遭遇。個多兩個小時的紀錄片,由羅卡親自粉墨登場,加上自己的旁述,把觀眾帶回50年代至80年代的香港,雖是浮光掠影,但已足夠令人唏噓、嘆息。羅卡說由於紀錄片裏一些影片涉及版權問題有待釐清,而且要進一步優化影片的素質和內容,希望明年年中可於戲院公演。
很多年前,羅卡寫了一本書,書名叫做《電影之旅》。書的底頁這樣介紹羅卡:「從60年代起,羅卡搞電影會、實驗電影以及創辦香港電影文化中心,與電影結下不解之緣,20年來親炙電影,他把自己和電影的複雜錯綜關係喩作一次旅程──一段未完、仍要走下去的旅程。」也可以說,《電影之旅》是羅卡的電影心路。電影心路是《羅卡聲影路》要敍述的最重要部分,羅卡的大半生與「電影」二字緊扣一起,「卡叔」今年獲頒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專業精神獎,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