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殖民地

謝鏡添、梁中盷、楊宇杰基金會三位創辦人。(基金會提供)

金文泰「三劍俠」

昔日的青年成了今天的老年,而今天的青年可能正在預演以後的老年,到底怎樣愛護今天的青年才好呢?所以,無論是青年或老年,只要是辦實事的,我都願意交往,即使有不同看法,但盡量求同存異。

討論香港人是否愛女王意義遠低於談論移民潮。(亞新社)

北京之痛

愛國是用口,投票卻是用腳。北京治港的盤算可能是硬件全盤接收,人口繼續染紅。但香港如果變了上海第二,對建設祖國的大業並無好處。

歷史巨輪看英國沒落

歷史巨輪看英國沒落

英鎊滅亡?這種猜想有點過分,但世界經濟重心東移,東南亞取代英國,十大清算貨幣取得4席位。更重要的是,美國作為最緊密的盟友,可惜在歷史上看不出應有的道義!歷史巨輪把英鎊或英國輾過,已是清楚的事實!

雙語並行始終未落到實處,至少在大眾心目中,英語是上流的,是代表精英的,亦是象徵管治的。(Shutterstock)

香港教育該放下英語了

隨着國家國力提升,中文作為一種軟實力,在世界上日益重要。如管治階層沒意識先在教育方面,確立「中主英輔」的語言政策,繼而輻射至社會各層面,本港長遠會脫軌於國家發展的步伐。

老人問題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亞新社)

銀髮產業潛藏巨大發展空間

香港特區過去一直以來最關鍵的問題,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貫短視,沒有長遠規劃。政府力量在這方面長期失職失責,沒有大視野和大格局,最終影響了老人的生活素質,辜負了香港作為全球最長壽地區之一的美名。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指責俄羅斯,在全球面臨飢荒困境之際,卻將全球糧食供應當作為武器要挾。(美國國務院圖片)

戰爭中潛藏的假態度、真意義

儘管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高調表明擔憂糧食危機,卻沒有取消對俄羅斯核彈級制裁的意思。更詭異的是,美國本身是糧農產品大國,同時是糧食危機的受益者,所以其聲明到底是要解決問題,還是奉勸其他國家盡快下單?

新一屆港府須與立法會聯手修改法例,削減公營機構獨立而不受制約的權利。(亞新社)

防衞香港

林鄭政府相信會是英國殖民地在香港最後的殘餘。她代表的殖民地體制文化的部分,在國安法、選舉制度的完善化和新一任特區政府的施政下,將會很快地被清洗,令美英無法再在內部滲透。

德國此次聯邦選舉,中間偏左的社民黨聲勢大振。(亞新社)

資本主義不是鐵板一塊

共產主義最先發展的國家是德國,早於俄羅斯,也是最早把共產主義向市場化修改,不同於俄羅斯向政府管制主導方向修改。無論是共產主義或修正的社會主義,德國都率先全球作出示範。

一些媽媽自己正正是重男輕女環境長大,自己亦是受害人,卻甘心情願把這種歧視延續下來。(Shutterstock)

重男輕女

有些家庭是一大堆兒子才一個女兒,媽媽自己也讀過點洋書,自己是女人,卻最落力執行歧視女性的工作,真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新聞報道動輒說軍政府奪權,卻沒有介紹自2003年由軍方主動推行的民主化進程,和為什麼軍方要強調推行有紀律的民主。(Shutterstock、亞新社)

英美殖民地

香港新聞勝於英美之處在於題材國際化,不像英美那樣囿於本地新聞,這反映港人比起英美大多數人更關心世界。但香港所得的國際訊息也還是由英美主流媒體所壟斷。

語言,就是在說話中學會的,很少有教育裏面專門教授說話的。但是外語就不一樣。因為孩子生活中沒有外語,因此需要系統的設計,才能學會。但這是指生活中沒有的外語。(Shutterstock)

外語與文化

文化是要傳承的,但是有系統的文化傳承,主要靠語言文字。如新加坡把一門外語(英語)作為第一語言,結果以前南洋一帶多語的環境,在新加坡逐漸消失,方言裏面豐富的文化內涵,也隨之而消失。

中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貿易國,日本是第三大經濟體,印度也正在快速崛起。(亞新社)

亞洲的困局

亞洲「主動」的思想殖民階段。通過亞洲各國的反殖民運動,物質意義上的殖民地消失了,但思想上的殖民地主義根深蒂固,不僅無意識地存在下來,而且變本加厲。

Page 1 of 2 1 2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