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永

張宗永

作者是亞洲新興市場第一代衍生工具交易員,擁有20多年的投行經驗,管理過的業務包括交易室、資本市場和併購業務。大學主修工程及工商管理,畢業後短暫的第一份工作卻是在報館任職股評人兼翻譯兼副刊作家兼資料室總管(以成績倒序為列)。2009年告別銀行「糧單」之後,加入一新成立的環球精品投行任亞太區總裁及高級合伙人,並且重拾四分之一世紀前的興趣,在報刊上月旦政經時局,文章散見《明報》及《信報》等,並且積極參與社會企業。
一名美國大行人事部高層告訴我,現在要吸引頂級的畢業生,只能用投行是一理想的踏腳石,做滿幾年,便可以轉工到私募基金去搵真錢云云來吸引新生。(Shutterstock)

內地和海外金融職場的De-coupling

內地市場衍生工具貧乏、做空成本昂貴,形成大部分的量化交易模式都是以追趨勢為主導。在海外,隨着電腦軟件和硬件的突飛猛進,量化交易在市場活動上的比重愈來愈大,國內只能說是發展可期。

當大家以為微軟會接收阿特曼和他的拍檔包括OpenAI的前主席Greg Brockman時,上周三最新消息傳來,阿特曼會強勢回歸OpenAI,並且改組董事局。(Shutterstock)

OpenAI的初心

美國是一自由度很高的資本主義國家,亦因為有這樣的土壤造就了很多科技神話。但社會是否應該完全被利潤牽着走,很多人都存疑,包括一些既得利益者。

打打談談是中美關係長時間的常態。(Shutterstock)

沙包的悲哀

這邊廂,習主席和拜登漫步花園,那邊廂美國本土繼續有一些新的經濟打壓中國手段,例如美國聯邦退休儲蓄投資委員會退出香港市場。

時移世易,那天走過波斯富街,報攤已經改賣林林總總的煙草產品了,真是不一樣的光景。(亞新社)

禁書帝國

是自我審查乎?是掌權劃的紅線劃得太模糊乎?在內地可以買到的書,在香港買不到?我很早便曾經在專欄說「何妨京官治港」,也許掌權的人多一點自信,反而會多留一點空間與百姓。

以巴危機是值得所有地球人關心的,星火可以燎原。(亞新社)

中國能否成為以巴衝突的受益者?

中國是區內最沒有歷史包袱的新興勢力。美國和前蘇聯自1956年蘇伊士運河戰爭後,兩國努力扶植代理人,形成劍拔弩張之勢。中國早前一力促成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兩家世仇在北京破冰,證明了它的影響力。

FTX的關連對冲基金Alameda Research 的前 CEO 卡羅琳·埃里森(Caroline Ellison)。現年29 歲的埃里森承認了多項欺詐和洗錢罪,現已被轉作控方證人。(灼見名家製圖)

薯條哥的女友

埃里森5 歲開始閱讀Harry Potter。小學畢業校刊中,她列出最喜愛的書是《無比敵》,被同學視為另類。很明顯,有異於一般女孩,她不着緊別人對她的看法。高中畢業時哈佛、MIT 和史丹福都錄取了她。

到了1938 年,美國人在沙特阿拉伯東部的地區發現豐富的油藏,成立了加州阿拉伯標準石油公司,後來改名 Aramco。(Shutterstock)

以巴衝突的時間緯度

二戰後,英美兩國為了經濟利益和對殖民主義的不同看法,在中東較勁。今天,美國是以色列的鐵粉。羅斯福當初曾經拒絕接受逃避納粹迫害的猶太難民入境,後來因為垂青國內猶太人的選票才轉軚。

五十年代末期,生產投術的知識,加上廉價和勤奮的勞工,為香港廠家製造了第一桶金。(Shutterstock)

香港老牌廠家的前世今生

傳統香港廠家胼手胝足,用創業精神將生意由小變大,由大變得更大,國家和工人都受益。但時移世易,轉型是必需的,但往往也是痛苦的。

曾經位居交易量次名的FTX出事後,惹得天怨人怒,更加深政府整頓加密貨幣行業的决心。(Shutterstock)

收編後的幣圈 不一定能保存客戶

加密貨幣熱潮新興時,給人印象是商機無限,所以吸引了不少從事衍生工具業務的年輕人,從投行跳槽至幣圈。今天,監管機構對這些野蠻人的玩法已經相當了解,民情的取向亦是棄創新求監管,政府開始落重藥收編。

要分析這次零售債券的吸引力,可以將它和相近年期和等級的債劵作比較。市場主要有兩種:一是特區港元票據,二是特區的美元綠債。(HK Green Finance Association)

零售綠債值得買嗎?

總括而言,今次零售綠債條件比其他產品相對優勝。我相信特區政府推出綠債,除了造福香港市民外,另一個更重要的目的是維持香港綠色金融中心的地位。

作者覺得,晚宴問題出於好辦大食會的建制派社團。(Facebook圖片)

吃飯之難

寧左勿右是內地傳統,但香港的成功之處是走中庸之道。我很不明白有些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為什麼會事無大小,也紅得發紫。

沙特阿拉伯資金支持的LIV Golf和歷史悠久的PGA同意合併。(Shutterstock)

運動洗白

體育活動受歡迎,當然和金錢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反過來,金主要用銀彈增加自己的影響力,也是自然不過。但是,體育是否真的可以用來洗白,倒很難說?

《奧本海默》電影的主調是反戰和反麥卡錫主義,亦毫無保留地批評美國政府。(《奧本海默》電影海報)

我看《奧本海默》

《奧本海默》電影的主調是反戰和反麥卡錫主義,亦毫無保留地批評美國政府。政治立場沒有絕對的對錯,有容乃大,能夠無顧忌地批評當政的,也許亦是國家軟實力的表現。

李家超出訪新加坡等國,筆者認為台後李,家超必定會向李顯龍請教如何強勢管治香港。(政府新聞處圖片)

修復有期?

中國歷代領導人都很欣賞新加坡,既取得經濟成就又能維持一黨專政,但做香港特首這個地方官,比做新加坡總理這個國家領導人難十倍。

2024年美國大選將至,會否選出與英國一樣的印度裔總統仍是未知數。(Shutterstock 圖片)

英美會否同由印度裔政客領導?

觀之目前美國大選形勢,要擊敗特朗普,不可以像特朗普。黑利的出身、種族、姓別都有利締造一個有別於特朗普的形象,亦是在保守州份裏第一位南亞裔議員,同時是世界100位最具影響力的人。

利用區塊鏈和元宇宙作投資的熱潮也許已經過去?(Shutterstock)

Blockchain·Metaverse·Chatbot

一種新科技能夠在社會上產生重大影響,必須要普及。普及之後,慢慢大家會習以為常,但不代表這種技術的沒落。反之,經過商業競爭的沉澱後,真正的王者才會出現。

敦煌考古專家樊錦詩的自傳,記錄了一個知識分子在動亂的大時代如何報效國家。(敦煌研究院圖片)

敦煌女兒

敦煌是世界文化寶藏,被大西北的風沙侵蝕了多年,重現人間需要費很多人力物力,國家對人力的全面支配權加速了這事的發展。然而,從個人的角度,付出了那麼多,又能否心甘情願呢?

《又見敦煌》再現莫高窟從開窟到繁盛,再到王道士揭露千年莫高神秘面紗的全過程。(Klook圖片)

文物超越國界

中國人往往以國寶流落他鄉為憾,但其實今天不同國家的博物館和研究機構共享資源已經很普遍。不久將來,我們可以通過3D眼罩觀看世界上任何一所博物館的展品。古物存在哪裏,再也關係不大。

政治免談,藝術倒殺出異彩,歷史上屢見不鮮。圖為《平復帖》。(Wikimedia Commons)

南官北上的水土不服

我是百分之九十九附庸風雅地喜歡書法,不懂、不學、小藏,只是喜歡。讀完蔣勳所著的《手帖:南朝歲月》,對書法家又多一層理解和啟發。

聊天機械人ChatGPT面世後,下載率破了歷史紀錄。(Shutterstock )

ChatGPT有那麼可怕嗎?

GPT 對我來說產生不了「嘩」的效應。當然今天的計算力和昨天相比,有天淵之別。但在我眼中,GPT不過是一個超級強力的搜尋器再加上神經網絡的概括和推理能力。

今天人民幣在全球跨境結算中佔的比率仍不足10%,比重遠遠低於中國的外貿體積。(Shutterstock)

人民幣穩定幣

國際化的第二步是作為投資工具。曾幾何時香港特區也曾為祖國出了大力,拓展點心債市場,但近年因為離岸人民幣海外頭寸增長放緩,對點心債的需求也慢下來。

雖然近年美國努力切斷對中國的倚賴,但因而付出的經濟代價,仍未完全在國內浮現。(Shutterstock)

不一樣的冷戰

有很多評論認為中美雙方已進入冷戰期,就像上世紀二次大戰後的美蘇關係般,我倒覺得時移世易,縱使中美是處於冷戰,這次的冷戰和上世紀的,有很大差異,亦很難言哪一次更危險。

聯合導演郭偉倫上台代張婉婷發表得獎感言。(金像獎Facebook圖片)

自明之難

《給十九歲的我》榮獲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令這部極具爭議性的電影再次成為城中熱話。它被稱為紀錄片,為電影種下禍根。

移民潮對香港人力市場做成的衝擊有目共睹。(亞新社)

去留兩自得

每人頭上的天空都不一樣,從個人角度去討論去留的宜與不宜,是沒有意義的。討論這問題,必須從香港人整體利益出發。

不同國家自簽訂《京都協議》後便利用碳信用來控制和影響企業的碳排放。(Shutterstock)

碳信用市場發展可期

不受政府監管的自願性碳信用,因為迄今為止仍未有統一的標準;由評估機構、生產地、生產方法都可以有很大差異。我嘗試粗略介紹一下,給大家一點感覺。

今次美國政府出手接管銀行,表明態度是只保存戶,不保債權人和股東。(Shutterstock)

矽谷銀行倒閉的受害者

按SVB和Signature Bank的規模,一般不會被視作系統性風險,但美國政府亦明白目下市場虛怯,所以很快出手接管。SVB是事件的火藥引,倒閉原因是典型擠兌。

有人質疑要等到什麼時候使多少個辣招,聯儲局才能夠將通脹拉低至2%。(Shutterstock)

2%的背後

利率市場跟天氣般乍暖還寒,美國兩年期國庫債券息率3月初上衝5厘,債息去年9月拾級而上後,股債市場罕見同時走入熊市,令市場質疑鮑威爾這第一個非經濟學者出身的聯儲局主席的決定。

疫情令大政府變得理所當然。(亞新社)

30年以還 政府變大市場變小

過去3年,新冠疫情令全球經濟遭受巨創,大家都接受並且期望政府擔當領導角色,出手防疫和救市,某程度上犧牲了個人自由和私隱亦在所不惜。自由市場會否變得愈來愈小?

有消息指台灣首富郭台銘有意參加明年舉行的總統大選。(亞新社)

商而優則仕?

商而優則仕,究竟有沒有道理呢?我覺得成功的創業者都有一種勇往直前殺無赦的精神。但政治卻要講求折衷。

阿達尼集團是一負債甚深的企業。(Shutterstock)

富貴如浮雲──印度版

假定阿達尼帝國最終跨台,阿達尼的個人富貴夢固然化為泡影,購買他債券和股票的投資者,亦會損失不菲,但他為國家所做的硬件仍然存在,莫迪通過一個商人借錢去完成他的建設夢,算盤是打得響呢!

ChatGPT的能力和可用性惹來很多推想。(Shutterstock)

又一火熱機械人出台

ChatGPT的普及,再一次惹起大家關注AI是否會取代人類?將機器超越人類的臨界點,定在仿真上,是誤判。當機器有一天能夠超越人類,進行一些人類本身沒有的思維,那才是真正的警號。

中國的人口紅利能否繼續下去,漸漸成為議題。(Shutterstock)

談兔也談中國出生率

踏入新年,根據最新統計,中國已經不再是全球人口第一大國,居首位是超越14 億人口的印度,除了量之外,更令人關心是中國的生育率急跌。

劉鑾雄,綽號「大劉」,華人置業集團前任董事會主席和行政總裁。(亞新社)

網紅PK富翁

士農工商,商人在傳統中國人社會排名甚低。香港卻是一個異數,崇商蔚成風氣。近日城中熱門八卦話題應是名人富豪劉鑾雄和前度女友呂麗君的復合傳聞,不如借此來聊聊香港社會對有錢人的態度。

沙特阿美在今年5月油價高峰時,股值曾經超越蘋果。(Shutterstock)

沙特阿美的前生

習主席訪問沙特阿拉伯,中沙關係譜出新篇。談沙特,當然牽涉石油;談石油,不可以不提曾經是全世界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沙特阿美。

今年10月,馬斯克成功收購Twitter。(亞新社)

言論自由可以是絕對的嗎?

馬斯克收購Twitter後宣布不會再限制平台言論自由,此舉引發了巨大爭議,Twitter自身損失了大量商戶。形容自己為政治上中立、財政上保守的馬斯克為什麼要這麼做?言論自由的界線又該如何把握?

香港放寬防疫限制,慢於中國以外的其他地區。(亞新社)

大麥與病毒

我信萬物皆有性,病毒為了繼續生存,不會殺死它所有的載體,共存是唯一的自然結局。人類如果能夠謙虛,從高高在上的位置退下來看事物,必有得着。

議員沒有獨立的座位,都坐在包着綠色皮的長椅上。(亞新社)

謙卑的議事堂

二次大戰後,英國國會議事廳曾經重建,僅花了200萬英鎊。當時英聯邦國家也捐贈了不少禮物,包括澳洲贈送議長座椅,加拿大贈了廳中心的桌子,印度和巴基斯坦送了大門。

全球兩極化,當香港面臨非A即B的選擇時,她的選擇會是中國。(亞新社)

二擇一是香港的痛穴

疫情終會共存,利率始終會見頂,但中國和西方在意識形態上的比併會是漫長的,帶給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很多折騰。

在一國兩制下如何處理港產(粵語)文化是一棘手問題。(Shutterstock)

大台節目逐個講

香港曾經是華人文化的出口地,今天的政治環境,創作人往往投鼠忌器甚至杯弓蛇影,如何承傳,確考功夫。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