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是一環球私募債基金亞洲主管,他在一個投資研討會上說:早些年,私募債這題目吸引的觀眾,頂多是小貓三四隻,現在卻高朋滿座。私募債(Private Credit)近年確是火熱。估計目前全球私募債基金總資產接近2萬億美元,比起5年前,翻了不止一倍,當中超過六成是美國國內發行的。全球具規模的私募債基金公司包括Apollo Global、KKR、Carlyle、Ares、Blackstone、Oaktree等。
私募債的七個分別
私募債跟較多人認識的公開發行債券或銀行貸款有什麼分別?讓我簡單描述一下:
(1)發債體:比起發公務債的企業,私募債發債體的規模一般都比較小。傳統上多是中小企,但近年私募債開始擴闊地盤,投資胃口愈來愈大,很多槓桿收購(LBO)的貸款,都由銀行跑到私募基金的手中。
(2)金額:融資金額過往一般都在3億美元以下,但近年有幾支環球私募基金成功募資,手上的彈藥大增,這些大基金單項投放金額,目標是5億美元或以上。
(3)項目:在歐美,投資的項目種類比較廣,一般都要有抵押品,貸款資產值比率(loan-to-value)進取的可以做到八成,保守的就做到一半。歐美的項目牽涉到的抵押品種類比較廣,而亞洲就偏重地產。
(4)資金來源:私募債一般是由私募債基金貸款給借錢的企業,有別於銀行貸款的錢來自存戶。基金的錢來自像保險公司和退休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後者的「身家」一般比較豐厚,抵受損失的能力比較強。
(5)交易流程:發私募債也不像發公募債般需要詳盡的招股書(prospectus),執行起來比較迅速,少參與方和低調行事,也避免引致一些不必要的公關難題。所以很多借款人願意多付一些利息,換取速度和確定性。
(6)利率:歐美的目標回報率是10%至12%;亞洲比較高,可能有15%。
(7)年期:3至5年。
欠實時估值機制 預警能力差
投資私募債的一個主要缺點是預警能力差,因為欠缺實時估值(markto-market)的機制。當然對基金經理來說,估值平穩、引伸波幅低、Sharpe Ratio低,產品看上去更風光。
私募債規模飆升,很自然惹來監管機構關心,尤其是當愈來愈多私募債基金覬覦銀行的生意。當債務由銀行轉移到監管較輕的私募基金,會不會增加信貸危機的風險呢?十多年前的金融海嘯,雖然有不少的對冲基金損手,但由於背後的投資者身家豐厚,而且是長線投資者,所以沒有引發系統性的風險。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