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金融海嘯,轉瞬間又距離我們17年了。2007至2008年的風暴,罪魁禍首是高槓桿的美國房地產,但由於美國金融機構的關連方遍及全球,全世界的金融體制也受牽連。中國當日參與全球救市行動,釋放了4萬億人民幣的流動資金,刺激內地經濟,為全球經濟頂起半邊天。有人覺得那一次是中國實現大國夢的一個黃金機會。
我們試一下快速回顧中國這十多年的改變。中國的經濟體積是增大了, GDP佔全球比例由2017年約10%,增至今天近20% 。另一方面,外交影響力大大提升,有能力撮合第三世界國家的談判,近期在中東外交舞台上縱橫捭闔,便是一例。但一個很大的遺憾是,在全球貨幣系統裏面,人民幣一直都未能夠挑戰美元的一支獨大。
人民幣仍有問題未解 難國際流通
中國一直鼓吹多邊關係,今天關稅戰烽煙四起,各國都努力開拓美國以外的貿易關係,照道理人民幣應該可以大派用場。事與願違,原因包括:
(1)人民幣匯價未能全面自由兌換
(2)資本帳仍未全面開放
(3)沒有廣和深的投資工具市場
(4)政策的透明度
這些問題一日未有改善,人民幣很難成為國際流通甚至是儲備貨幣。話說回頭,中國能否好好把握這第二次崛起的機會,最終還是要看自身的經濟底子,國內經濟能否承受出口(至少短期)萎縮的惡果。
近月中央故技重施,用包括降準等手段來釋放流動性,但這又會否產生另一次的資產泡沫呢?加上房地產舊患未清,地方政府收入激減,這盤棋怎樣下,真不容易。但是一黨體制有一黨體制的好處,在非常時期,政府要施行硬手段的時候,較容易控制民情。
17年前的崛起機會,中國經濟當天整體來說是在「當頭起」的階段,今次中國經濟極期量只能說是在修復中。雖然這一次世界為中國提供的機會更明顯、更充分,就看看中國自己有沒有福消受。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