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銳紹

劉銳紹

從事新聞工作40多年,曾長駐英國和北京採訪,跟進了由中美談判至今的整個香港回歸歷程,也親歷了與香港有密切關係的「三大群眾運動」的全過程:1967年香港左派暴動(左派稱為「反英抗暴」)、1989年北京民運和「六四事件」,以及2014年港人爭取真普選的「雨傘運動」。當年在北京的報道洩露了很多官方的秘密,所以「六四」後在中共的「平亂報告」中,成為唯一被點名的香港記者。撫今追昔,經常自問:「中國人能走出歷史的怪圈嗎?」近年投入教育和文藝創作,盼中國人早日走出怪圈。 著有:《危城懇言》、《慾奴•牢獄》、《人性密碼678914》(上、下冊)(此書在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主辦的第29屆「中學生好書龍虎榜」中獲獎)、《點點點評習近平》、《我從六七暴動到今天》(上、下冊)(此書獲香港電台第11屆香港書獎)及《天才飛與棺材淚》(上、下冊)。
當今之世還有宣傳戰、輿論戰、超限戰(超出任何界限的戰爭)。到底風從哪裏來?(Shutterstock)

沒有答案的宣傳戰

中國經常說國情不同,外界不能把外國元素放在中國具體環境下考量,更不能取而代之;如果張冠李戴,往往判斷失準甚至錯誤。這不是對錯或認同與否的問題,而是現實如此,所以必須從務實的角度研判,才能相對接近真相。

我仍然相信,血濃於水的元素仍在,關鍵是官方能否善用了。圖示河北水災。(亞新社)

災害與救災百感

有內地傳媒報道災害新聞時,主要談官方的救災工作如何深入,萬民感恩戴德;但對災民的真實怨言隻字不提。相反,報道美國災害時,則大事報道慘情;居民和反對黨指責拜登政府無能,更是大字標題。

江樺老師近照。(Facebook影片截圖)

江心抒雅育喬樺

前人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如今看了江樺合唱團的演出,我說:磨劍不計時,亮劍在一朝!只要功夫深,不負百花嬌!佇候江樺老師及其弟子日後的演出。

李家超最近訪問一些東南亞國家,與該國領導人建立關係。(特首辦圖片)

經濟復常的易與難

把各種因素放在一起考量,香港經濟復常同時存在有利和不利因素;只要對策運用得當,相信可以逢凶化吉。當然,困難也不能輕視。例如,政治上的氣氛仍然令人感到困悶。

我在這50年中,通過記者生涯,經歷的人與事也許比一般人多。(Shutterstock)

半個世紀新聞夢

到了今天,時代不同了,很多東西都變了,但有些感覺沒有變──民意和新聞界仍是無關痛癢的風,可以視而不見,甚至沒有存在的感覺。

明年是明儀合唱團的六十周年,期望再聽感心之作。(明儀合唱團官網圖片)

入世與出世

正如我的採訪,先有入世的採訪,再有出世的分析,先投入真義真情,再遠離人事利害關係,這就是一種昇華。

作者以粵曲《禪院鐘聲》試譜新詞,記下秋瑾和李鍾嶽的義和憤。(灼見名家製圖)

秋瑾與李鍾嶽

秋瑾與李鍾嶽的真人真事,慷慨激昂,但令人黯然神傷。總之,心態駕馭事態!眼界決定境界!精神地活,活出精神!時代使命,殊途同歸!

粵劇文化逐漸式微。(Shutterstock)

粵劇能否碰時代痛點?

我問過很多年輕人,為甚麼對粵劇的興趣不大?除了「老套」外,最大的問題是:即使粵劇有藝術價值,卻無時代感。劇目、內容、題材、語言,都是古代的,跟今天的生活格格不入。

中國共產黨治軍有其方法,從理論到實踐,沒有絲毫漏洞。(Shutterstock)

中國會兵變嗎?

中國軍隊歷來都在執政者牢牢掌握之中,除了一般編制的軍隊外,還有專門保護皇族的御林軍,所以中國中古以來軍隊譁變的次數不多。

布林肯訪華後馬上到英國去,商討烏克蘭局勢,明顯針對中俄。(布林肯Twitter圖片)

美國欺人 中國反彈

布林肯訪華不是先禮後兵,而是上門造勢,所以內地有人稱布林肯為「布局肯」──只要是布局針對中國,他什麼都肯,每一個行動都有其動機。

怎樣才能說好政策,建立和改善形象?(亞新社)

說好政策的竅門

我也經常想着香港的故事,有好說好,有惡不隱,但同時會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但有人認為抱什麼態度說話很重要,這就令我懵了:為什麼不是首先重視內容,而是先行強調態度?

曾舉行三十多年「六四」悼念晚會的維多利亞公園,今年另有建制派的活動。(Shutterstock)

純屬事實陳述

在對這個不宜陳述的日子的事實陳述下,人們被喚醒了「六四」的記憶。今年乃「六四」三十四周年,我們從未淡忘。

最近,看了一套《帝女花》精緻版(阮兆輝監製,陳守仁改編),把劇情壓縮在兩小時內,也是一種新的嘗試。(Shutterstock)

粵劇承傳 是真是幻?

據內行人士說,其實香港也積累、儲備和培養了一批水準不差的粵劇專才,近年的表演場數逾千,建立了為數不少的觀眾群。所以,香港有條件成為振興粵劇的寶地。

最近,習近平率領多名高官前往考察,雄安自然成為一時新聞。(中國新聞網 圖片)

威儀大勢撐雄安

雄安成為新聞焦點,不是因為它的建設,而是因為習近平考察的陣容。從現實角度看,這反映中央對雄安的重視。但不少圈內人卻從政治角度看,這樣的態勢主要是突出習近平「眾星拱照的核心地位」。

香港新聞自由指數持續低迷,排世界尾數。(Shutterstock)

是與非的日子

據「無國界記者組織」2023年的報告,在全球180個國家和地區中,香港的新聞自由指數排在140位,比去年稍升8位。但翻查資料,2002年時香港排名18,這又是何等明顯的瀑布式下滑。

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的言論惹起多國抗議,為免這次事件繼續發酵,最佳方法就是提早「習澤對話」。(亞新社)

習澤對話的背後

有人認為這次對話早在預料之中,毋須大驚小怪。種種跡象顯示,中國確在準備「習澤對話」,但來得比預期早,其中包括一些突發因素。

「絆」字的書法。(作者供圖)

「絆」的生與死

「絆」字的中文解釋,是被纏擾、羈鎖、束縛之意,但日文的解釋卻是「人與人之間的紐帶」,引為人間情誼。靜思之餘,領略良多;字同意異,正是心態、事態、形態、狀態互為轉化的微妙之處。

馬英九登陸後,出現一些尷尬情況。(亞新社)

蔡英文馬英九東西行

台海兩岸與中美之間正進行一場不見硝煙的戰爭,那就是外交戰。台灣的前總統馬英九前往大陸祭祖及和平之旅,現任總統蔡英文則過境美國,一向西,一向東;局外人看是相映成趣,局內人則百般滋味。

中俄連成一氣(至少表面上),是別無選擇?(亞新社)

中國能否調停俄烏?

俄羅斯在習近平離去後,就用導彈和無人機攻擊烏克蘭。那麼,是習近平調停不果?還是俄羅斯耍兩面派手法?還是別有原因?

楊紫瓊曾飾演昂山素姬。(《昂山素姬》劇照)

楊紫瓊與昂山素姬

為什麼人們經常說政治歸政治,文藝歸文藝,法律歸法律,社會歸社會,各有所能,但現實中卻經常混淆不清,甚至扭作一團?

北京「兩會」正在舉行中,正值換屆,新消息不斷。(中國政府網圖片)

中國式羞辱

李澤鉅不能連任全國政協常委,竟然是普羅大眾街談巷議的內容。在政治圈中,更出現一個名詞:「中國式羞辱」。

杜琪峯因一番言論,在內地的微博賬號被封了。(亞新社)

井底蛙罵杜琪峯

香港的國際級大導演杜琪峯日前在德國柏林電影展發言,提及反獨裁就要支持電影。大陸的小粉紅群起而攻之,驟聽之下,彷彿感到一群小蛙在井底悲鳴,幼稚之至。

粵劇《新胡不歸》海報。(西九文化區圖片)

何須嗟嘆胡不歸!

既有曲折和波折,倒不如從中探索「折而後生」之道,從「折理」悟出哲理;香江如是,粵劇也如是,不要傷心人別具懷抱。

最近中美之間發生「氣球風波」。(亞新社)

心情矛盾的時刻

從美國的行徑來說,相信很多國家都認為那是霸凌行為。不過,國際規律中又有一種現實,就是美國「霸凌得起」。此說不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而是回到實際能力和策略問題,實事求是尋求應對的方法。

如何防控疫情值得檢討。(亞新社)

獨立調查有何可怕?

港府不同意也不傾向進行獨立調查,與普羅大眾以至專家學者的意見大相逕庭。一般人不會往歪處想,但為什麼有些官員和建制派人士卻煞有介事地迴避「獨立」二字呢?

市民對港府的說法仍有保留。(亞新社)

須弄清本末關係

官方目前只能不斷宣傳通關的重要和好處,但在港府的自主性不斷減弱的大趨勢下,市民對港府的依賴和信任度同時減少。這不是挑撥關係或煽動仇恨,而是不能視而不見。

謝鏡添、梁中盷、楊宇杰基金會三位創辦人。(基金會提供)

金文泰「三劍俠」

昔日的青年成了今天的老年,而今天的青年可能正在預演以後的老年,到底怎樣愛護今天的青年才好呢?所以,無論是青年或老年,只要是辦實事的,我都願意交往,即使有不同看法,但盡量求同存異。

外界評說江澤民是懂得和願意作政治公關的中國元首。(亞新社)

江澤民堅持開放

總體而言,江澤民是值得肯定和讚賞的領導人。他在一國兩制問題上,也按照1980年代的設計,較完整地落實鄧小平的設想。

國際七人橄欖球賽韓國站,開賽前播放中國國歌環節誤播為修例時歌曲。(亞新社)

播錯國歌與策略水平

韓國舉行國際七人欖球賽時,將中國國歌變為反修例事件中常聽到的「願榮光」歌曲在香港球員入場時播放,惹全城熱議。這次事件屬在國際場合宣傳「港獨」,影響中韓外交?亦或只是實習生無心之失?中央會如何處理此事?

內地遇上光棍節大量「塞貨」的情況。(Shutterstock)

光棍節與台海

在台灣,沒有光棍節,台灣人不會在那天特別增加消費。此刻,他們更關心另一個話題,就是北京在二十大後不斷強調軍隊要做好打仗準備,聯合指揮中心的新聞多起來。這到底是造勢凝聚民心軍心?還是戰爭真的迫在眉睫?

有內地官員在會上指責國際媒體。(亞新社)

搞笑的「說好故事」

香港正需要國際媒體協助唱好香港故事,犯不着落筆打三更,無端挑起矛盾,成為國際媒體寫作的「副產品」,影響中國形象。

習近平不是最重要的嗎?我們的高官不是經常提起他嗎?(亞新社)

美妙的對話

中共二十大閉幕,各種學習活動隨之而來,一些機構和學校也在大力推動。剛巧碰見一位老師,他向我訴苦:「今天的學生真難教,氣死我了!」跟着,說了他與學生的對話,頗為有趣。

香港人熟悉的3大「逆權作品」,反映了韓國的社會和民心變化。(灼見名家製圖)

無形的韓國電視台

我不迷韓劇,但「韓流成風」引起我的思考──香港以前是「東方荷李活」,也出現過有口皆碑的作品,但為什麼現在卻不能重振雄風?

中共二十大將於明日舉行,外界最關心的自然是新的領導層怎樣安排。(中國政府網圖片)

執位遊戲不重要

習近平主政後,即使還有「江派」、「團派」,但在習近平的強勢管理下,也必須主動向他靠攏,否則將會逐漸消失。所以,由那時起,中共只有一個派,就是「習派」。

李怡外貌英偉不凡,有「東方保羅紐曼」之稱。(李怡Facebook圖片)

李怡的《風風雨雨》

我們的前輩李怡先生逝世,他的一生着重用文字引導和教化萬民,流傳後世,影響更深。這就是文化人的使命和天職。如今,斯人已去,遺下英風。後人在悼念之餘,更應思考──怎樣才是一個真正的人?

眼前縮班的一個原因,就是跟大批港人移離香港有關。(Shutterstock)

縮班不只是人數問題

這不單是學生人數的問題。過去也出現縮班的情況,有些是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或者人口周期的原因,以至新一代對繁衍後代的看法問題,我不一概排除。

俄軍士氣確有問題,否則普京不用局部動員30萬預備役。(亞新社)

核訛詐與三次大戰?

近期中國、印度等國家仍然「挺俄」,但這種「挺」只是軍事政治聯盟,而不是軍事行動聯盟。前者是擺出來的合縱連橫姿態,藉以抵銷共同敵人的壓力,遠遠未到通過具體軍事合作。

如今卓慧思拜相,估計也不外如是,無甚作為。(亞新社)

卓慧思拜相又如何?

英國今天已是強弩之末,單靠它一國之力,難傷中國筋骨。不過,英國畢竟爛船也有三斤釘,還有一定能量。所以,研究英國不要只着重它今天的衰落,也要研究它當年為什麼可以成為「日不落國」。

能夠公平地評價歷史人物,也許不是現代人,而是後代。(Shutterstock)

歷史人物功與過

對於戈爾巴喬夫的功過,我也沒有定論,只是從世人的兩極反應想到如何評價歷史人物才比較公平。看到不同國家的政要和人民對他死後的評價,再一次驗證一個規律。

新政府目前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經濟、民生和防疫之上,都沒有什麼爭議性。(Shutterstock)

實事求是看民研

無論從民意數據和趨勢來看,都令人感到港府的工作不斷好轉,並取得愈來愈多市民的接受。於是,問號出現了:這到底是什麼原因?是否轉軚的跡象?

內地的「小粉紅」大力要求取締英文。(Shutterstock)

削足就履踩英文

不要重演盲目排外的歷史了。假如香港有朝一日,趁着「去殖(民地文化)」的潮流貶低英文,或逐步禁止和減少使用率,只會削足就履,毫無益處。果真如此,肯定將有更多人移民。

美國議長佩洛西(左)近日訪台,與總統蔡英文會面。(亞新社)

傷不了人反自傷

有一位貴婦,與女兒的關係不大好,因為她感到女兒不聽話,經常跟壞人走在一起,經過多年勸告,一怒之下還打了女兒。後來,她感到教而不善,開始經濟封鎖……可是,女兒依然故我。

獲准參展的出版商,懂得遊戲規則。這不叫「自我審查」,而是客隨主便。(灼見名家圖片)

書展的另類感覺

我本來不想到書展去,也沒準備買書,因為預期找不到那些被視為「敏感」的書,屆時失望而回就不好了。但結果沒有令我失望,因為果然找不到那一類書;既然結果與預期一樣,沒有期望,自然不會失望。拍掌吧!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