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銳紹

劉銳紹

從事新聞工作40多年,曾長駐英國和北京採訪,跟進了由中美談判至今的整個香港回歸歷程,也親歷了與香港有密切關係的「三大群眾運動」的全過程:1967年香港左派暴動(左派稱為「反英抗暴」)、1989年北京民運和「六四事件」,以及2014年港人爭取真普選的「雨傘運動」。當年在北京的報道洩露了很多官方的秘密,所以「六四」後在中共的「平亂報告」中,成為唯一被點名的香港記者。撫今追昔,經常自問:「中國人能走出歷史的怪圈嗎?」近年投入教育和文藝創作,盼中國人早日走出怪圈。 著有:《危城懇言》、《慾奴•牢獄》、《人性密碼678914》(上、下冊)(此書在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主辦的第29屆「中學生好書龍虎榜」中獲獎)、《點點點評習近平》、《我從六七暴動到今天》(上、下冊)(此書獲香港電台第11屆香港書獎)及《天才飛與棺材淚》(上、下冊)。
劏房媽媽訴衷腸。(作者圖片)

請關懷劏房媽媽

咬緊牙關忍着淚的劏房媽媽說完,年幼的子女上台與她們擁抱。我看得出孩子們的面容,不是埋怨命苦,而是憐惜為他們含辛茹苦的媽媽。

建制中人不知從何時開始,都不打羽毛球了。(Shutterstock)

打唔打羽毛球呀?

有官員說,「軟對抗」一天存在,像「性教育和羽毛球」的話題都會「被別有用心的人挑起,外國乘機小事化大」。這也許說對了一半,但問題的關鍵是為什麼會出現「軟對抗」?

女兒鄧榕、時任政治局常委喬石和上海《解放日報》皇甫平等人秘密部署1992年「大南巡」。(亞新社)

沖喜、衝起與鄧小平

今天回顧鄧小平一生,無論他是實用主義也好,功利主義也好,總之首先尋求存在,再尋生機;生存和活路也顧不上,還說什麼發展?更不用說什麼救世抱負、豐功偉績了。

代表盧森堡出賽、61歲「乒乓嫲嫲」倪夏蓮原是中國國家隊代表。(盧森堡奧委會Facebook)

體育輸出與外流

中國要成為體育大國和強國,必須全人訓練。官方要理智地看待體育運動,對觀眾也要情緒引領,否則很容易就側向一面而不及其餘。

我同樣欣賞落敗的體操跳馬運動員石偉雄,他繼續輕裝前進,走出豐富的人生路。(港協暨奧委會圖片)

金牌背後的全人訓練

且看江旻憓、張家朗和石偉雄,表面的分別是成功與失敗,但內在的相同則是同樣講求人的品質。他們在接受運動訓練時,也可以得到學問的培育,品學兼優,如今文武雙全;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掌握獨立思考和辨析能力。

有讀者粗看書中內容,再跟我聊天,忽然想哭。(作者提供圖片)

書展中殘命復活

下筆時,書中都用感性的句語,我手寫我口,我口說我心,有時是順手拈來的心語,有時嘗試生花妙筆的文學語言,總之就是向傳世文學的角度進發。朋友笑着說:「這是脫胎換骨的你嗎?」

青年藝術家馮孟忠及其作品,由一塊木頭變出來的水塘風景,心隨水流,奔騰千里。(作者提供圖片)

神奇朽木抗抑鬱

最特別的是,不同的木塊有不同的層次,色澤深淺也不同,馮孟忠於是按照這些特徵設計構圖和內容。不要以為什麼都是硬的,雕琢之前,可以用水墨畫在木板上,把傳統國畫與木刻藝術結合起來。

香港粵劇與內地的戲曲劇種不同,給外國的印象是香港味。(Shutterstock)

助粵劇走向國際

在香港,香港確是東西方文化交流之地,其他現代文化藝術可以有商業元素和贊助,可以大展拳腳。但是在推廣粵劇方面,政府可考慮鼓勵商界支持粵劇,同時也可以協助和資助粵劇向海外推廣。

一般人認為,官方會看誰對港大的貢獻大?誰能把「管理大學已是一種任務」落實得更好?(Shutterstock)

港大事件如何收科

其實更重要的是要看:誰作出令高層不悅或擔心的行動愈多,誰就會愈被動。換言之,不是看自己做對或做好了多少事?而是看對手做錯了多少事?是耶非耶?天曉得!

《渴望之書》是已故加拿大著名唱作歌手科恩(Leonard Cohen)的作品,他經常創出金句。(海報)

微光可穿透裂縫

這正是一種理念的堅持,也是對心中價值的犧牲。香港人呀,「萬物有裂縫,正合光穿透!」感心的奉獻,也是眼前的熱能!

曾是英國海軍陸戰隊成員的Trickett在離家不遠的公園裏死亡,英國暫時列為「死因不明」。(Facebook圖片)

間諜從來不易明

我在過去的採訪生涯中,真的看了不知多少怵目驚心的政治殘暴和詭詐。所以,還是與政治保持距離為妙,愈遠愈好。政治從來沒有普羅大眾相信的善惡,只有爭名逐利者決戰的勝負。

我從她──一位新聞行家彭樂程到烏克蘭後的分享會中,看見自己昔日在槍林彈雨下逃出生天的影子。(作者圖片)

港女闖戰火烏邦

她用義工的身份進入烏克蘭,與當地人溝通時,靠的是翻譯軟件;要看真這個被戰禍摧殘的國度,靠的是勇敢的當地人的協助;要感受和了解真實情況,靠的是努力從多方面掌握的資料,而不是別人「餵食」的信息。

劉家俊運用了「塑膠彩圖像移印+木刻版畫技術」,這是糅合起來的創作手法。

敢創才能闖

時空交錯了,意念飄移了;真實向虛渺轉化,迷離向現實投懷;歷史中的人或事已成過去,但又在浩瀚無涯的意象雲環中巧遇和重生。劉、陶二君的作品捉摸不定,卻抓到很多思維和心寧上的堅實。這就是敢創新,才能闖新天。

那天,我也到「姜濤灣」湊湊熱鬧,真可以用「萬人空巷」形容。(作者圖片)

姜濤誕與姜濤灣

有一句話更吸引我:「姜濤他們的表演,只有業務,沒有任務。他們有的是魅力,而不是權力。他們靠的是歌迷,而不是沉迷。」

當它上映之初,也許觀眾不大熟悉,還未發現它的內涵,市場反應不佳。(電影海報)

專心創造香港傳奇

我請教該片的對白指導楊秉基,他說出他的金句:「專心就是專業!」專心致志,集中精神做好一件事,完成後才停步。他的話與我的觀後感異曲同工──不要放棄,對今天的事物不要習慣失去,不要主動失憶,要努力存真。

作者(左)與白耀燦合照。(作者圖片)

白日下星光可燦

蓮,花之君子者也!歷史長河流到今天,漂蕩着無數清水之蓮,但別讓清蓮變成隨水而逝的浮蓮,於願足矣!

有一次橋叔和我聊天,偶然談到當年的經歷,也談到那一次死裏逃生。(楊德銘 Facebook圖片)

言傳身教的陳橋

原來橋叔在1967年左派暴動時,曾在新蒲崗採訪時被激烈的左派人士圍毆。他說,他一般不會厭惡左派的人,他厭惡的是當年左派的盲目和暴力,以及那種不可理喻的鬥爭思維。這是行動的內在根源,他們自己也難以駕馭。

作者(左)的焦點放在欣賞畫功之上,只見構圖亂中有序,模糊之處,令他感到好像在春雨中賞景。(作者提供圖片)

畫出無限好聯想

畫中的人,不敢說是男是女,但看來是女,或有男有女;觀其動作,畫中人是因喜悅而舉手?還是因掙扎而頓足?欲鑑貌辨色,但看不見他們的面容,馬上猜測:為什麼畫師要讓他們以背示人?我沒有答案,也不會尋求答案。

LED燈的白色花海布置在網上引起熱議,有關方面馬上用黑布把花海覆蓋起來。(facebook圖片)

文藝理解毋須惡意

我想說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官方和有公權力的人,不想看見使用公帑的事物被人調侃,諷刺,抹黑,把主觀感覺放在藝術品上,那麼,他們就不要帶頭把這種壞作風放在別人身上。

這些老人家就是利用兩蚊乘車優惠,跑遍港九新界。(Wikimedia Commons)

老人活腦舊聞團

這一切都是兩蚊乘車優惠帶來的,如果沒有了,只會慢慢出現更多足不出戶的老人。政府應取締不合資格的人濫用兩蚊優惠,可以引導長者不要短途搭長車;但不要諸多限制,例如乘搭次數、優惠封頂之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據稱,這種「青花萬壽尊」現時只剩下六個,其中一個就在中大文物館。(作者提供圖片)

文物滿載古今情

更有趣的是,青花萬壽尊這個「寶」曾被人視為「草」,當作放雨傘之用,後來被專家發現,才惜寶如金。我忽然有感於心,當今世上,有多少人或物被棄如敝屣,流落民間或異鄉?他們什麼時候才重現價值,不再冷臥街心?

另一種「形勢比人強」必須警惕,就是赤字持續出現和高企,儲備持續減少。(政府新聞處)

形勢比人強的預算案

市民會問:港府的開支是否恰當?赤字高企和儲備減少與開源節流的關係如何?也許港府有也「形勢比人強」的壓力,例如國家安全的費用、警方維穩的需要,都不能多說,但這些問題卻是市民關心的。

梅艷芳的豪氣和俠氣雖然像鐵樹開花一樣,難得一現,但如今竟然開在鐵樹街的「夢工作室」裏。似夢非夢,只要你努力讓夢境成真!(作者提供圖片)

鐵樹夢縈梅艷芳

行街逛市,隨遇而安,閒步偶拾,只要心在人在,也可以在靜寂中發現活力,不會昏死於世俗喧嘩之中。精神地畫,畫出精神!也是保留和煥發香港生命力的方法之一。

「水波浪」演繹出來的《帝女花》,卻是現代藝術味濃;不管你喜歡與否,相信這種表演形式也可以吸引一批新的年輕觀眾,對粵劇發生興趣。(作者提供圖片)

《帝女花》可以這樣的

振興粵劇可以百花齊放,百家競藝,殊途可以同歸,無須互相排斥;傳統粵劇的精粹當然必須保留,但創新的嘗試也應得到接納的鼓勵。記得以前看過《武俠帝女花》,但商業味太重,毫無好感。

我和同事夜登西貢蚺蛇尖。這是香港三大尖山之一,非常陡斜。我忘了只穿着涼鞋。結果,登山未半,鞋已破爛。(Wikimedia Commons)

清醒面對風雪

這三次經歷教訓了我,凡事必須做好準備,不能以為年少任輕狂,玩得興起就瘋狂。尤其是面對今天前所未有的社會變局,風雪交加,真的要謀定而後動,想得清楚才幹;不能心口掛個「勇」字,衝鋒陷陣。

其中一位深懂翰墨勝因的行家還說:「學習書法,也是學習中國古典文化,以古鑑今;手和心同時得到『營養』,不是很好嗎?」(Shutterstock)

新的兩文一武

什麼兩文一武?其中一「文」,就是愛好書法,通過毛筆、墨跡、石硯、畫紙,練習各種字體,或學寫小幅山水。他們都說,平時工作太忙,抓住閒來的時候清靜一下,調節心情,把心中所思所想,寄託在翰墨之間。

一些在工廠大廈裏小本經營的書店和食店,最近經常受到「眷顧」,或者被指「零售違反地契」,限時搬走,但同樓的其他食店和零售舖卻仍然存在。無人希望「一刀切」或牽連,大家都想安居樂業。(Shutterstock)

加風罰風 無定向風

今年各種衣食住行的開支將有不同的加幅,還有4月開始的垃圾徵費。此外,政府已檢討是否開徵新稅種,又研究調整急症室收費。誰都知道,「調整」就是加價的代名詞;如此類推,其他醫療或政府收費會否逐步增加?

人類可以從大自然吸取智慧,只要腦筋不停轉動,很多自然現象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正是此意。(香港旅發局)

行山健腦一舉數得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正是此意。這樣不是把鍛煉身體,增廣見聞,舒發心情,提升智慧,聯絡友誼等多種作用連在一起嗎?後來,我竟然變成行山大隊長。

這套話劇取材自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名作《愛的教育》。(香港戲劇工程圖片)

成人愛的教育

近年來,很多朋友都從童話世界和兒童世界裏尋回自我,洗滌心靈。這兩個世界可以令備受污染的成年人反老還童,重拾童心,讓性靈進入白紙,思考如何塗上新的、精神奕奕的色彩,擦去社會和心頭的烏煙瘴氣。

香港中文大學早前舉行慶祝成立60周年晚宴。(中大圖片)

鬥氣鬥爭 一線之黐

常言道:教育是春風化雨,但為什麼處理校政卻不能和風細雨?反而總是急風暴雨?如果說鬥氣與鬥爭只是一線之差,倒不如說是「一線之黐」。

這些往事,都令我思考貢獻來自真誠,人生的力量應放在有意義的地方。育華兄:你走好!努力培育華人後代,已是我們的方向。(劉銳紹facebook)

貢獻來自真誠

我不慣寫恭維文章,也不會為點滴事情而大書特書,但陳育華在推動英國華人子弟中文教育的長期貢獻,確值得向他送上一束隱逸的黃菊,以伴天國之靈。

她對時局有自己的看法,也有年輕人的一腔熱誠。(Wikimedia Commons)

我認識的政壇女將

歷史有時簡單、巧合和粗線條重複,角色不同而已,不知結果會否相同?當然,官方有其立場和例行公事,不要緊,照做。普羅大眾則感到一切平靜,安定最好,年輕人有時過於前衛,也可嘗試寬鬆一點,恩威並施,加以引導。

粵劇承傳、新劇與青年的公開論壇的多位講者。(文華facebook)

粵劇承傳與青年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連內容也不吸引青年,他們又怎會深究粵劇的精華呢?做手、功架、水袖、服式、頭飾、關目、唱腔等,很吸引,喜愛的人十分喜愛,但無法感受粵劇精華的人士則敬而遠之,就是眼前的現實。

如果中美安靜下來,透一透氣,夾在中間的香港也可以輕鬆一下。(陳茂波 facebook)

如何看習拜會成果?

美國還會幻想中國由「戰狼外交」改為「綿羊外交」嗎?中國對美國的「緩和」,也會有所警惕。可見,未來最重要的是重建互信,解決「不相信」和「失信」的問題,但這又談何容易呢?

驚的是不知這裏是什麼地方,喜的是天體海灘,裸體上岸也沒問題。(亞新社)

不合格的笑話

阿傻後來才知道,天體的概念已由海灘擴展到市內,並開始分區實施。而且,他開始明白,原來習慣「失去」,就可以習慣「麻木」,又可以習慣「若無其事」,更可以習慣「天作地時地作天」──關鍵是你願意不願意?

音樂和很多東西,「不去保留就什麼也沒有了」。(《4拍4家族》電影劇照)

我與泰迪羅賓的「恩怨」

殊不知,數十年後的今天,我和泰迪羅賓竟然坐在一起吃飯,談起當年彼此互不相認的「江湖恩怨」,確是「一點中你怎去躲」,大家也笑起來。近日,還看了他主演的電影《4拍4家族》,發現他的悟性確比我強得多。

行政長官李家超10月27日公布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亞新社)

靠自己!?

昨天,我又到榕樹頭去,以為大家都會談新鮮熱辣的《施政報告》。誰知,大部分反應是:「與我何干?」

中國表示,一帶一路得到外國廣泛支持,中國也沒有製造其他國家的債務危機。(亞新社)

一帶一路如何走?

只要中國不再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頭腦發熱,急於求成;相反,只要按部就班,很多計劃早晚水到渠成。現在內地民間不少人再提鄧小平當年的「二十四字方針」,包括韜光養晦,絕不當頭。目標是爭取時間,鞏固基礎。

原來他以為我談的是近日公布的區議會選民名冊。在官方的資料中,只有姓而無名。(Shutterstock)

整蠱的尋人遊戲

這位朋友對我說:「千萬不要認真地玩這種遊戲。如果認真,『戲』只會變成『氣』。何況,這種『戲』連具體人物也沒有,最後你氣得七竅生煙,但連出氣的地方也沒有。所以,倒不如留返啖氣,補充中氣,耐心看戲。

《豐子愷》對觀眾的另一個觸發,是飾演豐子愷的張達明。他不單用他的演技演活豐子愷,更用他的演藝人生和癌病痊癒後的奮鬥演活豐子愷。

豐子愷的古與今

人生就是一條選擇題,有時有答案備用,但更多時候眼前沒有答案。所以,只能努力尋找和準確選擇,那怕中間迂迴曲折。在《豐子愷》一劇中,警句和「景句」(心從景發,景由心生)頗多,值得從中領略和思考。

書中的內容與我的記者生涯如出一轍,而且比我的新聞記錄更生活化和有人情味。(灼見名家製圖)

人情味調劑生命

一個又一個的生活片段加起來,就是時代的記錄。面對人生和生活上的愁緒,人情味是五味架上的調味料,也是馬戲班演員走綱線時用的平衡杆,更是調節壓力和情緒的生活醫生。

當今之世還有宣傳戰、輿論戰、超限戰(超出任何界限的戰爭)。到底風從哪裏來?(Shutterstock)

沒有答案的宣傳戰

中國經常說國情不同,外界不能把外國元素放在中國具體環境下考量,更不能取而代之;如果張冠李戴,往往判斷失準甚至錯誤。這不是對錯或認同與否的問題,而是現實如此,所以必須從務實的角度研判,才能相對接近真相。

我仍然相信,血濃於水的元素仍在,關鍵是官方能否善用了。圖示河北水災。(亞新社)

災害與救災百感

有內地傳媒報道災害新聞時,主要談官方的救災工作如何深入,萬民感恩戴德;但對災民的真實怨言隻字不提。相反,報道美國災害時,則大事報道慘情;居民和反對黨指責拜登政府無能,更是大字標題。

江樺老師近照。(Facebook影片截圖)

江心抒雅育喬樺

前人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如今看了江樺合唱團的演出,我說:磨劍不計時,亮劍在一朝!只要功夫深,不負百花嬌!佇候江樺老師及其弟子日後的演出。

李家超最近訪問一些東南亞國家,與該國領導人建立關係。(特首辦圖片)

經濟復常的易與難

把各種因素放在一起考量,香港經濟復常同時存在有利和不利因素;只要對策運用得當,相信可以逢凶化吉。當然,困難也不能輕視。例如,政治上的氣氛仍然令人感到困悶。

我在這50年中,通過記者生涯,經歷的人與事也許比一般人多。(Shutterstock)

半個世紀新聞夢

到了今天,時代不同了,很多東西都變了,但有些感覺沒有變──民意和新聞界仍是無關痛癢的風,可以視而不見,甚至沒有存在的感覺。

明年是明儀合唱團的六十周年,期望再聽感心之作。(明儀合唱團官網圖片)

入世與出世

正如我的採訪,先有入世的採訪,再有出世的分析,先投入真義真情,再遠離人事利害關係,這就是一種昇華。

作者以粵曲《禪院鐘聲》試譜新詞,記下秋瑾和李鍾嶽的義和憤。(灼見名家製圖)

秋瑾與李鍾嶽

秋瑾與李鍾嶽的真人真事,慷慨激昂,但令人黯然神傷。總之,心態駕馭事態!眼界決定境界!精神地活,活出精神!時代使命,殊途同歸!

粵劇文化逐漸式微。(Shutterstock)

粵劇能否碰時代痛點?

我問過很多年輕人,為甚麼對粵劇的興趣不大?除了「老套」外,最大的問題是:即使粵劇有藝術價值,卻無時代感。劇目、內容、題材、語言,都是古代的,跟今天的生活格格不入。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