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佩珊

楊佩珊

教育博士(教育管理),香港大學理學士,主修數學;香港城市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早年執教電腦及數學科,並推動資訊科技發展及升學就業輔導等工作。現任仁濟醫院羅陳楚思中學校長。香港浸會大學學校領導課程兼任導師,並擔任學校領導課程同學會副主席。曾任知識產權處學習軟件管理委員及製作委員、聯校資訊科技學會司庫、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學電腦科教科書評審委員、優質教育基金計劃評審員;初中數學多元練習、《香港中學會考資訊科技科教材套件》及中學電腦科教科書作者。也曾擔任《教協報》及《學校與家庭》資訊科技教育專欄作者。
正能量不僅能在人與人之間傳遞,更能化為力量幫助身邊有需要幫助的人。(Shutterstock)

校園遇然偶上的驚喜

無論是大型的驚喜活動還是小小的驚喜,只要能帶給孩子們歡樂和正能量,都是非常有價值的。讓我們一同努力,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充滿驚喜和溫暖的校園環境。

當年,教育部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Shutterstock)

立德樹人 從何說起

立德樹人在中國教育發展上可以算是舉足輕重,究竟立德樹人從何時在中國教育上冒起?中國的教育制度和課程又如何因應國家要求而改變?

同學們不約而同地指出,與老師閒談、運動及創新,都是他們期盼在校園內發生的事情。(Shutterstock)

用汗水和笑聲,陪伴孩子走過青蔥歲月

教育前線的有心人,大家可能因着各種原因未必能投放太多時間陪伴同學,但不打緊,我們可在不同的崗位以不同的形式陪伴孩子,我們的一張卡、一句認同、一句鼓勵,都將會是他們的動力和和快樂的泉源。

長征大劇院裏的《長征第一渡》是集先進舞台科技、愛情、歷史和文化於一身的一齣舞台劇。(江西文演集團)

趣遊贛州

街頭劇《告別》演繹出當年中央紅軍夜渡于都河出發長征的情況,將出征戰士捨生取義,保家衞國的精神,與家人依依不捨的離别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在差不多二十年前,大導演史提芬史匹堡的作品《人工智能》已將人工智能及其道德議題帶到社會中。(Shutterstock)

AI 會懂得愛嗎?

人工智能正急促發展,人類視人工智能為彰顯人類智慧成功的里程碑。在日常生活努力利用人工智能幫助人類工作,但卻不知不覺地取代着自己。筆者從大導演史提芬史匹堡的作品《人工智能》中探討人工智能與愛。

今年2月全港中小幼學校正式回歸正常的上課生活。儘管走過了3年的艱苦「疫路」,復課之路並不容易。(Shutterstock)

學期終了,苦中帶甜的一年

走過了3年的艱苦「疫路」,復課之路也不容易走過。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甜蜜的回饋。學生們回歸到校園,師生們慢慢發現校園充滿了生命力和活力,充滿着孩子對生活的渴望和投入,充滿着對學習的感恩。

神舟十六號3名航天員順利進駐中國太空站。(Shutterstock)

為中國航天點讚  

年輕人﹗你們的人生會遇上不少的挑戰、困難或失敗,但當你舉頭望天的時候,請你想起在遠方的航天人員,他們面對失敗時的堅持,為着夢想而奮鬥的精神。

「人生就如馬拉松」雖是老生常談,卻是顛撲不破的。(亞新社)

馬拉松論人生

在人生路上我偶然遇上了馬拉松這位好朋友,它帶給我獨處、心靈洗滌、堅毅的訓練,陪伴我走過了過往幾年艱難的歲月。

ChatGPT這類型的人工智能科技勢必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Shutterstock)

ChatGPT捨棄你,還是愛上你?

ChatGPT的確是一把兩刃劍,它便利了我們尋找和整理知識,但同一時間也讓我們失去了創造知識的演練機會。ChatGPT為學界帶來的挑戰將會崛起,學界如何應對?

兔年來臨,一家大小在林村許願。(亞新社)

一元復常 萬丈更新

今天是正月初五,是南方的「隔開」,就讓我們應一應節一起送窮迎新,一同大掃除,好好清走疫情下的鬱悶和頹氣,來一個「一元復『常』,萬象更新」。

進入12月,香港聖誕氣氛濃厚。(亞新社)

聖誕節是愛的節日,還是送禮物的節日?

聖誕節的起源是紀念基督教中耶穌基督的降生,它本身是個充滿愛和祝福的節日,如今卻多了好些商業的色彩。在營商環境的推動下,它被包裝成為了送禮物或開派對的節日,不禁讓人疑惑,它的內核究竟還剩下多少呢?

學界在疫情中所付出的努力,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Shutterstock)

美麗傳奇

期盼往後能讓一班在疫情下付出努力的前線人員看到支援政策的由零到有,幫幫前線的教育工作者將煩惱及困局「動態清零」。

天可以灰,地可以灰,但教育工作者們唔可以。(Shutterstock)

明日戰士的信心

還看今天教育現場,我們如劇中的情節一樣,面對很多教育生態的困擾,世界好像變得很灰,但你有《明日戰記》中主角的3個「信」嗎?

趁在新學年開始前,好好反思教育的意義吧。(Shutterstock)

間諜漫畫看教育

在漫畫影片裏,當所有的觀眾都以為摘星是靠考試或運動成就時,故事作者卻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提醒:德行勝於成績。當我們面對違背教育的價值,不應視若無睹。

小滿是指農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Shutterstock)

5月20日是什麼日子?

讀者們知不知5月20日是什麼日子?你可能會説是「我愛你」的日子。原來除了「我愛你」外,那天也是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滿」。

疫情後學校及學生的復原工程,需要整個社會及教育界集思廣益,共同努力。(Shutterstock)

疫後與雙減

疫情後,學校傳統文化的傳承、學校日常運作模式的改變、師生生活節奏的重整,家長及社會在學生的成長及學術需要上心態的調整,是一籃子要處理的事項。

記着我們要有運動員打不死的拼搏精神,盡力而為,無悔人生。(港協暨奧委會圖片)

英雄育成法

我們每一個人都可為自己設下比賽的舞台及頒獎台,譬如說當你跨過十個人生的困難時,你變成自己人生旅程中的欄王劉翔。

半日制下,同學還有半天時間完成功課和溫習,那晚上的壓力就可大大減少了。(Shutterstock)

新常態下的夢

夢想能否成真還要看社會、老師及同學能否一起調節心態,共同進行範式轉向,我們能否放下對課時或學時的執着、着眼看學生的學習成效及需要。

與其在網課時讓學生光是聆聽,何不就將課堂的舞台及責任交給學生,讓學生閃爍,也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導者。(Shutterstock)

一個讓學生閃爍的課堂

現今的青少年喜歡別人給他們表現及閃爍的平台,也需要彼此的認同及欣賞。半日的上課形式可能還要維持一段時間,老師及同學們真的要好好利用這個機遇。

若暫停按鈕再思考是作主動積極人的態度,那主動積積極的語言便是作主動積極人的技巧。(Shutterstock)

七習慣實踐篇──主動積極

七習慣的第一個習慣是「主動積極.Proactive」,它是七個習慣之母,如你不能做好習慣一,其他的六個習慣你也不能做好。習慣一是讓我們學習情緒的管理,學會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同學們不單要利用暑假重整在疫情中透過網上學習的學習內容,更應重新整理自己的人生。(Shutterstock)

「疫」境中華麗轉身

環球疫情過後,我們如何轉危為機,如何利用這個特別短的暑假重新裝備自己,迎接新時代的降臨呢?我們需要3R來讓我們可在「疫」與逆境中華麗轉身。

同學們復課在即,希望我們滿懷感恩、責任與自信走進這校園,做好自己,創建未來,一同起來,重新出發!(灼見名家圖片)

起來!重新出發!

5月27日一個充滿着期待的日子即將來臨,同學們都懷着興奮的感情重返闊別多時的校園。在開學前的一天,讓我們以三個「起來」一同攜手重新出發,開展新的一頁。

疫情中網上學習如雨後春筍,當中高下立見,更突顯學習的貧富懸殊。(Shutterstock)

在疫境下富起來

行動上富起來的人,他們會利用這段時整理自己所學,透過在家沒有課堂的時間,利用網上的資源作更深入的探知,利用因為疫情而免費開放的學習資源,探究自己的興趣,探索自己的生涯規劃。

活在疫情下,用什麼心態比用什麼方法來面對更為重要,當我們聚焦在憂心與惶恐下,容易產生負面情緒。(亞新社)

活在疫下

活在疫下想增強免疫力,嘗試將焦點放在白色畫紙,為它填上色彩,每天都保持心情開朗,發放正能量,這能治己也能利人。

我們徒步走進「炎黃二帝雕塑廣場」,氣勢磅礴的炎黃二帝頭像依山勢而建在山峰,與廣場內的祭壇和石雕都成為拍照打卡的熱點。(Wikimedia Commons)

河南遊記──豫‧重遇

今次重臨河南,終能得償所願到訪中國文字博物館,在到訪前更有幸能跟文字大師上了一節課,使我在參觀文字博物館時能有更深刻的體會。

未來社會科技日新月異,學生的學習不能再獨守在課室及書本內,必須跳出框框,多出外學習新的知識,了解社會的發展和機遇。(Shutterstock)

學習的只是學生,止於課室嗎?

改變不單只在於學生,更要着眼在老師。老師若只守在課室及書本內,視覺變得狹隘,知識的內容和教學的技巧都追不上也配合不到走在資訊高度公路上的學生。學習的不止學生,也不止於課室。

有賴各校校長及管理人員多花心思,破舊立新,一同踏出第一步,讓教育工作活出一個創新景象。(灼見名家圖片)

教育新景象 助學生成長

新一屆政府上任後,新增資源如雨後春筍。小學的中層人員分工、中小學的行政工作分工,輔導及特殊教育需要的支援等新增資源的運用,都對現行學校的運作及生態有着莫大的改變。

豬不如我們想像中懶惰、愚笨,看來新一年我們要從新認識豬。(Shutterstock)

金豬獻瑞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將豬和懶惰、愚笨聯繫在一起,認為它們只喜歡吃和睡,終日無所事事。但豬實情是一點也不笨,還天生異能。

現今教育制度下鼓吹比較及追逐,起跑線與終點線成為教育的焦點。

非同凡響

期盼電影《非同凡響》能喚起社會人士對特殊教育學生的需要與支持的同時,也能喚醒社會人士對學生、學校、老師、校長的需要與支持,讓教育回歸本質。

壓力的原因某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太專注在一件事情上,讓自己嘗試找一個興趣,它可幫助你分散注意力,把你從煩擾的事中抽離出來。(Pixabay)

減壓攻略

在平日繁忙的工作及學習裏,我們總可以找到方法紓壓放鬆。筆者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些減壓攻略。

期盼課程改革的掌舵人,不要只站在高地看優生的需要,也同時正視不同能力及背景學生的需要。(灼見名家圖片)

新高中公路上的出口

在此寄語當局,在檢視及重整新高中課程時,請着眼在如何騰出空間,讓學生能學以致用,將知識化作創新意念,擴闊學生視野,那學習才會有趣味和意義。

應用學習提供較重實踐學習的模式,學習範疇與寬廣的專業和職業領域緊密連繫。(教育局Youtube截圖)

新高中公路上的支路出口

提升應用學習的認受性,減低應用學習科目的標籤及次等化的效應,有助學生利用應用學習科目成績作升學用途,成為他們在新高中公路上的一個支路出口。

王政忠老師看到偏鄉缺乏資源,一度想調職回城市,卻因921大地震讓他下定決心留在偏鄉。(電影《老師你會不會回來》 Facebook Page)

老師你回不回來

台灣爽文國中的王政忠老師的教育路上曾迷失,但孩子的成長、改變和真誠,再加上地震的催化,讓王老師的教育初心重燃。今天,我們的初心還在嗎?

各位教育同路人,祝大家新一年能燃亮更多生命,讓我們一起為孩子的未來努力。(shutterstock)

傳承師德 燃亮生命

作為啟導老師,除了傳承經驗外,也是一個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傳承師德,燃亮生命」可說是香港教育大學啟導計劃的精神。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與港府教育局早前聯合舉辧了京港校長交流及協作計劃。(Pixabay)

香港教育的深思

本次交流協作計劃最珍貴的地方就是透過「一對一跟崗交流和課題研究」,以提升京港兩地校長的研究及綜合素養。

同學的能力得以發揮,在應用學習課程上表現獲得認同,自信心也會隨之而來。

天生我才必有用

學到自己所喜愛的、所追尋的、能被認同的,就能讓我們的同學學得更開心和更滿足,獲得成功感,讓同學才能展現。

出貓特攻隊導演 Nattawut Poonpiriya (左一)(網絡圖片)

出貓特攻隊

在這社會洪流中充斥着不少可怕的價值觀或歪念,將我們本來善良和正直的年青人拉下去,他們可能最終不知不覺地跌入惡魔的深淵,賠上了自己的未來。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