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灼祥

張灼祥

拔萃男書院畢業,香港大學文學士,香港中文大學教育文憑,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碩士。曾出任兩間保良局中學(八三總理、董玉娣)創校校長、賽馬會體藝中學創校校長、拔萃男書院校長。著作包括《中學生的挑戰》、《這一刻》、《離情》、《過路的朋友》、《校長手記》、《半年半生》、《獨樂橋》、《比陽光燦爛》、《美好的年代》、《一個人在旅途上》、《今夜煙花燦爛》、《仲夏夜之夢》、《作家訪問錄》、《有關記憶的》、《校長會客室》、《閲讀生活》、《拔萃十二年的日子》、《五十年·細說拔萃從前》、《五年、十年.拔萃依然》、《體藝.拔萃.再回首》。
爵士樂手Janaia 詠唱「Afro Blue」。

沉醉在纏綿不息音符裏

多年來,蕭偉中(Justin)對Jazz不離不棄。爵士樂在這個城市有生存空間麼?Justin可不管呢。他的堅持與執着,教人動容。幾年沒見,Justin與他的樂隊仍有演出麼?

王夏陽詠唱Puccini的《今夜星光燦爛》。

星空下的詠唱者

Sunny詠唱《今夜星光燦爛》那個晚上,距離中秋佳節還有9天。在他獅子山下的居所,來到夜深時分,抬起頭來,該可看到滿天星星。Sunny會對着星星詠唱麼?

一眾舊生與老師在溫哥華聚餐。在座老師有(左起)汪酉三、梁紹禧、鄺耀鼎、周偉堂。

那些年的男拔老師

有舊生說當年的校園趣事,過得開心的校園生活,是老師夠包容。正如江老師說:「你們不過是頑皮,但品性不壞。唱起歌來夠認真,感情夠投入,那就可以了。」

在旅途中把眼前所見拍攝下來的,除卻人間風景,動物、雀鳥竟有不少。

旅途中遇見的動物

在唐人街吃過一頓不過不失的午餐(其實是不會再去幫襯),順步到附近公園走走,就遇到小松鼠了。松鼠大概見慣路過的人,不見慌張,繼續找尋可吃的。原來漫無目的的旅程,不用計劃什麼,最為寫意。

邱吉爾寫給妻子的信,提及向子女誦讀Beatrix Potter的兒童故事Peter Rabbit。(Wikimedia Commons)

邱吉爾的親情與愛情

年輕時的邱吉爾與母親Lady Randolph關係密切,她是他最大的支持者。但邱吉爾卻厭倦了在印度軍隊的生活,渴望轉到更有影響力的政治領域發展。

丘吉爾喜歡舞台劇,也開始愛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Wikimedia Commons)

邱吉爾:從懶惰少年到英國戰時領袖

從一位不受重視的寄宿學校學生到後來的政治家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邱吉爾的生命充滿了挑戰、犯錯以及對知識的追求。在年少時期,即使他的表現並不出色,但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展現了永不放棄的精神。

我們的或聚或散,實屬人生寫照。(Shutterstock)

朋友聚與散 實屬人生寫照

今時今日,大家科款,想吃一頓好的,還是容易的。想一桌子的人聚在一起,仍然是相見歡,有共同話題,說一個晚上都說不完,可不容易了。

日間小店門外,仍然可見排隊人龍。

一場台北美食與書香之旅

說過自己是「睡火山」的詩人瘂弦,早已移居加拿大。他的同代人都已經退出文化圈,新一代文化人認識的不多,亦少有來往。這次來台,說去見某某,顯得牽強了。

愛瑪·史東扮演的Bella十分出眾:一名超越世俗道德框框的女子,她沒有禁忌,活得開心,一點也不可憐。(劇照)

從文字到影像:奧斯卡之夜大豐收

改編名人傳記很考編劇的,看他是否夠膽識,敢大刀闊斧,把看似重要的情節删掉,又把一些名人的生活細節保留下來。這一切還得看導演的功力,知道如何去指導演員詮釋角色,而演員又能把角色演得恰到好處。

余英時教授為董橋七十題字。

墨香歲月:董橋的70年文化印跡

有段日子,再也見不到這位漂亮女子。董橋這樣形容她:「好看得像山鄉裏無意中看到的一彎清溪,地圖上找不到,也像一本買不起的初版舊書,書衣秀雅如新,站在書架前摸一摸翻一翻都甘心。」

三位畫家陳瑞瑩、鄭丹珊、賴筠婷合影。

《植物之聯想》 三位畫家的香港文化情懷

在中環荷里活道的大館Gallery,一個引人注目的畫展《植物之聯想》正靜靜展開,匯集了陳瑞瑩、賴筠婷、鄭丹珊三位才華橫溢畫家,她們以傳統工筆畫技巧描繪香港文化情懷,把珍貴的文化記憶保存下來。

莎芭蓮卡不信邪,讓Netflix拍下她的網球場外生活片段,她的大情大性,與她在球場上的表現是一致的,真性情中人也。她解開Netflix「魔咒」,拿下澳網2023年大滿貫冠軍獎盃。(Shutterstock)

網壇世代交替? 大滿貫之路上誰與爭鋒

不過,來到澳網賽,莎芭蓮卡氣勢仍盛(她在比賽時的叫喊聲很是嚇人),而其他非種子球手也是愈戰愈勇,就連世界排名第一的絲維迪克,竟在第四回敗下陣來。今次女單冠軍獎盃,會不會是由非種子球手捧走?

而Henry說出亂流下聆賞古典樂的好處來:「對不少非教徒而言,音樂就是他們心靈歸依之處。」(灼見名家製圖)

美妙的音樂 心靈歸依之處

文章最後幾句寫道:當宗教變得庸俗、商業化,教徒唯有依賴個人的修為,從冥想、禪養、讀經、思辨中,培養自己的品格、提升人生的境界。當然,也別忘了美妙的音樂。

與Selwyn 在悉尼Kooindah Waters 球場。

休閒時光 從球場到綠地

有舊生說:「我們唸書的日子,最怕到校長室見校長。入去見校長,就是接受體罰,讓校長打藤(那是個體罰合法的年代)。」大家當年進入校長室,接受「打藤」處分,受點皮肉之痛。為此,卻是引以為榮。

香港大學院師生聯誼會,1941年秋季,在大學樓拍照留念。(港大檔案館藏)

張愛玲在港大的求學歲月

張愛玲在香港大學的日子到底過得怎樣?唱不完說不盡的張愛玲從來就不是目的,也不是終點,而是一個窗口,一套方法、一條蹊徑,從張愛玲重新出發,我想看看她還能將我們帶到多遠。

香港大學站A出口走廊牆壁上「張愛玲照片」成了一道風景。(何靖淇攝)

重構張愛玲與香港的因緣

黃心村這位香港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系教授,「重新梳理張愛玲和她母校乃至香港的因緣……以檔案資料為佐證,還原一些模糊的歷史影像」,都寫在她的著作《緣起香港:張愛玲的異鄉和世界》裏。

做起事來,聶華苓很有承擔,在台灣的日子,她受過殷海光、雷震的影響。她說:「在他們身上看到的,是為人的嶙峋風格,和做人的尊嚴。」對來自世界不同地方的文藝創作者,聶華苓對他們都十分尊重。(Shutterstock)

那代人的三生三世之夢

聶華苓說她一輩子「恍如三生三世:大陸,台灣,愛荷華,幾乎全是在水上度過的。長江,嘉陵江,愛荷華河」,又說她是「一棵樹,根在大陸,幹在台灣,枝葉在愛荷華」。

還有一起打高爾夫的球友、一起在香港覓食的好友,他們先後到來喝個下午茶。(Shutterstock)

談年歲 回想舊時光

隔了多年,我們終於有機會在「他鄉」重逢,感到高興不已。曾經我們是「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忙碌。然後,我們不約而同,來到同一個國家生活,在不同城市居住。

有書評人說202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弗斯與愛爾蘭作家的Samuel Beckett極為相似,探討人的命運筆觸相近。(Wikimedia Commons)

聊聊諾獎得主Fosse的作品

Beckett的《等待果陀》,說的可就是一個「沒有結果的等待」故事。這與挪威作家喬恩·弗斯筆下的女主角等待奇蹟出現,一去不返的丈夫,或許仍會回來。

張可堅在《相約星期二》又導又演。與方力申的對手戲、擦出生命火花來。

相約星期二

Morrie說了很具哲理一句話,這句話與孔子所講的「未知生,焉知死」有所不同,我們不是要探究死亡是甚麼一回事,而是知道每個人會有這麼一天,辭世而去。那麼活着的日子,就要過得有意思了。

男的到來與女的在紐約「告別」,以後不用牽掛對方了。(《從前的我們》劇照)

三場告別:念念不忘、世俗眼光和無知偏見

兩天內看了三套與「告別」有關的電影:《從前的我們》告別過着不同生活的青梅竹馬,了斷多年的牽掛;《喜歡這個我》告別父母獨自生活,活出自我,擺脫世俗束縛;《怪物》思索成年人何時才能告別無知和偏見。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