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美好回憶在「明原」

馮以浤老師精於棋藝,懂得博弈之道,在處理學生問題上,自然可以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處。馮老師:「知止致知,出自《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得即是達到目的,亦即是知道如何處理事情。」

同窗好友從香港帶過來的新春見面禮,馮以浤老師的最新著作《憶明原:舍堂生活與教育1969-1979》(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24出版)。馮老師年近90,仍有這等魄力,把有關資料疏理妥當,寫出這樣充滿人間情懷的著作來。

明原十年,十年人事。馮以浤說:「面對200多個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偶一不慎,便會陰溝裏翻船。」但因為策劃得當,在這風起雲湧的十年,馮以浤「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憶明原》書影。當年的宿舍文化與趣事,包括「玩」新生,「屈蛇」,打麻將,皆由馮以浤一一道來。他深懂棋藝博弈之道,為舍堂帶來新氣象。(城大出版社提供)
 

當年在港大,沒機會入住明原堂(我住的是聖約翰學院),不然的話,與黃兆傑師兄住在同一宿舍,看他當導師的本領,也許早日學會喝威士忌。要是入住明原,不能「玩」新生了,而是像馮老所講的:宿監「與舊生一起和新生玩」。經過馮老師「三年的努力,玩新生的習慣就永遠消失於明原堂了。」

倒是明原堂的一些活動,適逢其會,有機會出席了小說家Iris Murdoch的創作分享會。第一次明白,「文如其人」是一種說法而已。不怎樣愛說話的Iris Murdoch,來到她創作岀來的角色,他/她們說起話來,針鋒相對,厲害極了。

明原堂開幕禮迎賓,左起:陳鑛安、黃兆傑、John Bayley 、馮以浤、Kenneth Robinson、Iris Murdoch。
 

來到2019年,應律師Agnes(明原堂堂友)的邀請,參加了在港大陸佑堂舉行的明原堂50周年晚宴。在晚會上,馮老師提起:「拔萃舊生姚沛滔和明原堂首任文書梁世鈞」,在「明原宿舍揭幕時帶來祟基的醒獅助興,導致明原堂後來也決定建立自己的醒獅團隊。」

2019年10月26日在港大陸佑堂舉行明原堂50周年晚宴。
 

當晚,在眾多前來向馮老師打招呼的堂友,有一位名叫朱玉珍。她在晚宴後的第二天,傳給馮老師的感言:「在明原堂住了三年,本來是不能再留了,但醫科生讀五年,有一年可在Medic Centre留宿,所以這一年要找地方住,但經濟卻有困難。當時我和馮老師商量,可否多住一年。他二話不說,就讓我住在他的Servant's Quarter。他沒有收租,也沒有提出任何要求。就這樣,我完成五年的醫科課程。當然我心裏很感謝他,但我這麼多年一直沒有面對面多謝他,好像是理所當然。現在40年後,回想起來,馮Sir真是一個好老師,沒有任何要求,但卻盡力幫助學生。」

1970年1月初、馮以浤在宿舍特設婚宴,明原堂學生會主席許桂然向舍監馮以浤及其太太張曼儀致送紀念品。
 
舍監馮以浤在明原堂書房的全家福
 

洪清田在馮老師88歲生日宴過後,寫了篇〈中西執念與多元的明原(匯流)經驗〉:「馮以浤十年舍監,四派學生中,不同強弱程度反映當年香港社會和中外國際時勢。他秉持『多元中立,客觀開放』的現代文明,堪稱『港大為中國而立』的示範」。

馮老師精於棋藝,懂得博弈之道,在處理學生問題上,自然可以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處。

土風舞盛行於1970年代的明原堂
 

2022年馮老師寫了篇《知止》,結語的幾段:「知止致知/知止至之/知止置之」。馮老師的說法:「知止致知,出自《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得即是達到目的,亦即是知道如何處理事情。」

「知止至之,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停止,就可以無牽掛地努力幹下去,直至達成願望。」「知止置之,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停止之後,屆時就會把事情擱置起來,等待適當的時候再作打算。」

「我們做事,既要知己,也要知彼,既要知進,也要知退。但更重要的,是知止。」

後記:馮老師的《知止》原文用英文寫成,於2019年寫給港大同學。其後翻譯成中文,於2022年刋登在《體藝 ·拔萃·再回首》。

張灼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