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氏

黃氏

土生土長香港人,醉心於研究粵語,著有 《粵語古趣談》、《粵語古趣談續編》、《粵語古趣談三編》及《保衞粵語、保衞方言──不容普通話獨攬中國語言文化之解讀權、演繹權與發展權!》四書。2010年黃氏寫成《略論今日粵語最重大之危機》一文,並獲文灼非先生收錄於當年8月號的《信報月刊》中。黃氏於2015及2016年連續兩年,獲時香港教育學院中國語言學系邀請,為其粵語課程的三年級學生演講(黃氏自定題目為「粵語與中國語言文化」)。目前黃氏仍然不斷在古代典籍中尋找粵語,期望一兩年內寫成《粵語古趣談四編》。黃氏不但早在2009年就在其著作中一方面提出「粵語滅亡」的憂慮,另一方面又呼籲各界力挽狂瀾,更自當年起視「保衞粵語」及「弘揚粵語文化」為其終生事業。 黃氏學生協助老師將其著作陸續數碼化成「粵語詞彙硏究所」網站,用戶可在網頁上欣賞到黃氏的考究,或者訂閲黃氏的YouTube頻道觀看黃氏的廣東話講解影片。連結在下方。
至於粵語的「鶻突」,其與「糊塗」相同的地方是︰(所描述的東西或者畫面是)「渾沌(模糊)一片,不清不楚」。(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鶻突

另外,那些舉止難看得令人側目的男人,我們就稱他們為「鶻突佬」,意思就是「那些難以述說其令人作嘔的程度的男人」。

粵語「兩公婆」就是「夫妻倆」的意思。其實「公婆」這個所謂「方言詞」,至遲見於明人作品。(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紐門、瘤(柳)和公婆

古代來母上聲字,粵音今日大多或讀陰上(第二聲)或讀陽上(第五聲),如作為一種水果的「李(子)」,讀書音陽上「lei13」,口語音陰上「lei35」。閱讀古代漢語文獻,用粵音去誦讀,往往容易有額外收穫。

之所以稱之為「風箏」,是因為它(其中一種)能發出像「箏」一樣的聲響。(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鷂

我們的祖先之所以稱風箏為「紙鷂」或「鷂」,將放風箏說成「放紙鷂」,是因為覺得風箏就像在天上飛翔的鷂鷹。

未見編著者有引古書證其讀音,似乎是表示我們的母語中有這樣一個音為「tsai35」而義為「踏」的詞。(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跐、踹

「tsai35界」、「tsai35單車」、「tsai35雪屐」、「tsai35鋼線」等粵語詞中的「tsai35」,實當以「跐」或「踹」為本字,「踩」只能算作訓讀字。

粵人稱姐姐為「家姐」,當中的「姐」由讀書音的陰上「dzɛ35」變調為口語音的陰平「dzɛ55」。(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中中、哥哥和家姐

在普通話裏,「哥哥」並沒有用來稱呼陌生而年長於自己的男性這個用法;粵語的卻有,而且有時即使對方看來年紀小於自己,我們也會稱他為哥哥以示尊重,而習慣上第一個「哥」會變調為陽平(第四聲)「gɔ11」。

粵語「行衰運」就是「走背運」的意思。「一個人運衰起上來(嚟),做物(乜)都失敗」就是「一個人運氣差起來,做什麼都會失敗」的意思。(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林糝、裡底、衰運

筆者認為說「lɐm11」當作「林」,可以說是無煩解釋的,因為成語既有林林總總表各種各樣,與之同義的「lɐm11 lɐm11 sɐm35 sɐm35」之「lɐm11 lɐm11」自然就當作「林林」。

普通話也可以用「得」表同意,不過用法跟粵語略異。(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湯水、得

近來發覺,現在的後生輩似乎都已經不習慣用「得」這個詞來回答別人的詢問或要求,而只會用「可以」了!筆者希望後生輩不要丟掉這個語言習慣,請他們重新培養這個習慣,不要讓普通話把我們的母語埋葬了!

劉扳盛《廣州話普通話詞典》「薄罉」條︰「糯米麵烙餅。」《香港粵語大詞典》同樣有「薄罉」條,釋作「糯米粉煎餅」。(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薄鎗、多少

所謂「薄鎗」者,我們可以理解為迫貼在鎗(上煎熟的食品),這就如鍋貼之所以叫鍋貼,正因為其製法是迫貼在鍋(上煎熟的食品)一樣。

筆者曾在拙著談及見於元雜劇的「好也」及「好也囉」。其中的「囉」這個語氣詞其實早在宋朝已見於文獻。(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你好也、囉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普通話「囉」字只有陰平、陽平及輕聲三音,並無去聲讀法,也就是說,宋詞元曲中讀作去聲的「囉」,在普通話裏就「失傳」了!

大家只要細心玩味王弼的「獨恨而已」四字,就當明白它是「只有怨恨(或「悔恨」或「遺憾」)」的意思,那就是相當於粵語的「得個『恨』字」一語!(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恨、百足

粵語以本來只有「憎恨」、「悔恨」、「怨恨」或「遺憾」等意思的「恨」來表「渴望得到」或的意思,這大概會令大家感到莫名其妙。既說很想得到某物,又有什麼可能說「恨」它呢?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痕跡」粵語可以只叫「痕」,不過說時變調。(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痕、角落頭、地步

「地址」粵語也叫「地步」。如說︰「我冇渠(佢)嘅地步喎,想拜訪下渠都唔得。」就是說︰「我沒有他的地址,想拜訪他一下也不行。」粵語「地步」這個用法也是來自古語。

我們從來沒有在任何上古至19世紀的文獻中見到「曱甴」這個詞;而「甴曱」一詞則早見於在五代(公元907至960年)的韻書當中。(灼見名家製圖)

從碑文看甴曱

筆者為了證實「gat2 dzat2」的正寫,曾親到位於大嶼山的大澳的關帝古廟,目的是要把廟中咸豐二年刻成的《重修武帝古廟碑誌》上的文字拍下來,因為據說碑文中有提到「甴曱尾」這個地名。

「曱甴」論者,若依據上述三書的注音而斷定「甴」就是我們粵人口中的「gat2 dzat2」的「dzat2」,那是說得通的。(灼見名家製圖)

甴曱的讀音問題

三書對「曱」字所標的讀音完全相同,都是「押」;但對「甴」字所標的讀音則表面上看來似乎有異──二書讀作「霅」,一書讀作「扎」。於是我們可以暫時放下音「押」的「曱」字,而聚焦於「甴」字的讀音問題。

於是「gat2 dzat2」一詞的寫法就可以說有「甴曱論」與「曱甴論」兩派。這是好事,因為證明大家都關注自己的語言文字。(灼見名家製圖)

甴曱論還是曱甴論?

「曱甴論」者所提出的幾種最有力的證據,似乎是金朝的字書《四聲篇海》、明朝宋濂所編的《篇海類編》以及生活於明末清初的吳任臣編纂的《字彙補》。

《現代漢語詞典》無「年晚」一詞,《現代漢語詞林》亦未收。不過「年晚」其實是古語。(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籠、年晚

粵語有「年晚」一詞,義為「年底」。俗語有「年晚煎,人有我有」之說,意謂「無論如何,也當像其他人一樣擁有(某種物品)」。

廖珣英《全宋詞語言詞典》有「無定準」條,書證有歐陽修《玉樓春》詞及蘇軾《漁家傲‧送台守江郎中》詞。(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彭彭聲和無定準

粵語「冇定準」意思是「沒準兒」。《香港粵語大詞典》「冇定準」條︰「不一定的;不固定的」。凡知道「冇」即「無」的音變的朋友,自然知道「冇定準」即古文獻中的「無定準」。

粵語有「頭尾」一詞,意思是(時間上的)「前後」。(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頭尾、尾後和局

粵語要表達「被迫」的意思時,或會用「guk2」(音同 「局」)一詞。何以「局」有「被迫」或「逼迫」的意思呢?我們只消看「棋局」、「博局」的「局」,便可領悟「局」的意思。

我們請別人把某人或某物看清楚時,會說︰「你睇真啲。」請別人聽清楚時,也會說︰「你聽真啲。」當中的「真」就是「清楚」的意思。(灼見名家製圖)

毛、真、地盤的粵語故事

香港人一向稱建築工地為「地盤」,可惜又有很多人至今仍然錯誤地以為普通話用詞一定雅於粵語詞,於是在電視台的新聞報道裏,現在經常聽見我們一向不講的「工地」,而「地盤」卻很少聽得到了。

《阿育王經》以「罌」代「罃」;《瓶賦》則以「罃」代「罌」。(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罌(甖)、罃(aŋ55)

這就是單從「瓶」(盛水、酒之器皿)一義(即撇除「頸」之長短及「備火」此一作用而言)的角度看,二字可謂同義。二字既同音,又大致同義,所以容易混淆。

古漢語用雙音節還是單音節多?(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位、鬚

有不少粵語單音節名詞,轉成普通話時,是要加一個「子」這個「後綴」的。我們日常到食肆吃飯,要找個「位子」。這個「位子」,粵語也只是單用「位」就可以了。

粵語有一個音「sai33」(音同「曬」)而有「盡」、「完」、「最」等意思的詞。(灼見名家製圖)

古粵音「殺」字有四種寫法?

    為了證明歷史上「殺」、「㬠」、「煞」、「曬」這四個字確實曾作為同音同義的一個詞使用,筆者現在在開列幾本內地學者編著的語文工具書所用過的書證──但各書對各字的注音(漢語拼音)卻不盡相同。

今時今日中文字詞的粵音訛誤,通常扭開電視機就可以聽得到。(灼見名家製圖)

續說粵音訛誤 為何愈來愈普遍?

涉及某一字的「音義錯配」現象開始出現的時候,若有人願意公開地匡謬正俗的話,則該字之正讀或者可以繼續流傳,否則大眾最終只會以誤為正,以正為誤,並動輒拿「約定俗成」四字來「 自衞」。

考究粵語「覆」的意思。(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覆、覆轉

「覆轉」之「覆」與「仆」之義相近,但卻有細微的分別。何謂「古無輕脣音」呢?「覆」的「上下顛倒」義亦與閩南話有關。

「飯」雅於「米飯」是明顯的事實。(Shutterstock)

談談「米飯」的誤會

現在說粵語者居然這樣強用普通話的用詞習慣來取代自己的用詞習慣,如果不是誤以為普通話詞彙一定雅於粵語詞的話,還可能有什麼原因呢?

普通話的「腿」一定雅於粵語的「腳」?(Shutterstock)

粵語解密:腳、至到

粵語近年的危機之一是有「普通話化」的趨勢──特別是詞彙方面。用「腿」取代「腳」就是其中一例。人們之所以「以腿代腳」,相信還是因為誤以為普通話的「腿」一定雅於粵語的「腳」所致。

粵語「邊」有「誰」、「哪裏」義。(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中「邊」字的歷史淵源

粵語「邊」有「誰」、「哪裏」義。雖然筆者暫時沒有見到古文獻中「邊」有相同用法,但是在古文獻中的其他字詞卻可以解釋何以「邊」在粵語中可以這樣運用。

粵語的「面色」卻有《現代漢語詞典》「臉色」的意思。古語亦然。(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志在、面色

「志在」顧名思義就是「志向在於」的意思;而當我們的志向不在於某事、某物時,我們自然就可以說「不(唔)志在」(志不在)。「志在」這個粵語詞古已有之。

「搦」的粵音是如何演化的?(Shutterstock)

粵語解密:搦、茁

凡是用手取物,廣州話有三個口語︰拎、搦、攞。當中「搦」的粵音為何確能與古代某個歷史時期的古音有明顯的對應關係?

字典也未必完全考究字音根源。(Shutterstock)

粵音字典都漏略的本音

筆者一系列的《粵語古趣談》,內容一向以「考本字」為主。不過,近年發現有一些字,也須為之作「考本音」的工作,因為其「本音」連所有粵音字典都漏略了。

「奸狡」不單是方言詞,而是約有1600年歷史的古語詞。(Shutterstock)

粵語解密:奸狡、醜、知醜

粵語有「奸狡」一詞,義為「奸猾」。原來四川方言也有此詞。蔣宗福《四川方言詞語考釋》不但為四川方言考究了「奸狡」一詞的來歷,也間接為我們粵語考究了此詞的來歷。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