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氏

黃氏

土生土長香港人,醉心於研究粵語,著有 《粵語古趣談》、《粵語古趣談續編》、《粵語古趣談三編》及《保衞粵語、保衞方言──不容普通話獨攬中國語言文化之解讀權、演繹權與發展權!》四書。2010年黃氏寫成《略論今日粵語最重大之危機》一文,並獲文灼非先生收錄於當年8月號的《信報月刊》中。黃氏於2015及2016年連續兩年,獲時香港教育學院中國語言學系邀請,為其粵語課程的三年級學生演講(黃氏自定題目為「粵語與中國語言文化」)。目前黃氏仍然不斷在古代典籍中尋找粵語,期望一兩年內寫成《粵語古趣談四編》。黃氏不但早在2009年就在其著作中一方面提出「粵語滅亡」的憂慮,另一方面又呼籲各界力挽狂瀾,更自當年起視「保衞粵語」及「弘揚粵語文化」為其終生事業。 黃氏學生協助老師將其著作陸續數碼化成「粵語詞彙硏究所」網站,用戶可在網頁上欣賞到黃氏的考究,或者訂閲黃氏的YouTube頻道觀看黃氏的廣東話講解影片。連結在下方。
《阿育王經》以「罌」代「罃」;《瓶賦》則以「罃」代「罌」。(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罌(甖)、罃(aŋ55)

這就是單從「瓶」(盛水、酒之器皿)一義(即撇除「頸」之長短及「備火」此一作用而言)的角度看,二字可謂同義。二字既同音,又大致同義,所以容易混淆。

古漢語用雙音節還是單音節多?(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位、鬚

有不少粵語單音節名詞,轉成普通話時,是要加一個「子」這個「後綴」的。我們日常到食肆吃飯,要找個「位子」。這個「位子」,粵語也只是單用「位」就可以了。

粵語有一個音「sai33」(音同「曬」)而有「盡」、「完」、「最」等意思的詞。(灼見名家製圖)

古粵音「殺」字有四種寫法?

    為了證明歷史上「殺」、「㬠」、「煞」、「曬」這四個字確實曾作為同音同義的一個詞使用,筆者現在在開列幾本內地學者編著的語文工具書所用過的書證──但各書對各字的注音(漢語拼音)卻不盡相同。

今時今日中文字詞的粵音訛誤,通常扭開電視機就可以聽得到。(灼見名家製圖)

續說粵音訛誤 為何愈來愈普遍?

涉及某一字的「音義錯配」現象開始出現的時候,若有人願意公開地匡謬正俗的話,則該字之正讀或者可以繼續流傳,否則大眾最終只會以誤為正,以正為誤,並動輒拿「約定俗成」四字來「 自衞」。

考究粵語「覆」的意思。(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覆、覆轉

「覆轉」之「覆」與「仆」之義相近,但卻有細微的分別。何謂「古無輕脣音」呢?「覆」的「上下顛倒」義亦與閩南話有關。

「飯」雅於「米飯」是明顯的事實。(Shutterstock)

談談「米飯」的誤會

現在說粵語者居然這樣強用普通話的用詞習慣來取代自己的用詞習慣,如果不是誤以為普通話詞彙一定雅於粵語詞的話,還可能有什麼原因呢?

普通話的「腿」一定雅於粵語的「腳」?(Shutterstock)

粵語解密:腳、至到

粵語近年的危機之一是有「普通話化」的趨勢──特別是詞彙方面。用「腿」取代「腳」就是其中一例。人們之所以「以腿代腳」,相信還是因為誤以為普通話的「腿」一定雅於粵語的「腳」所致。

粵語「邊」有「誰」、「哪裏」義。(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中「邊」字的歷史淵源

粵語「邊」有「誰」、「哪裏」義。雖然筆者暫時沒有見到古文獻中「邊」有相同用法,但是在古文獻中的其他字詞卻可以解釋何以「邊」在粵語中可以這樣運用。

粵語的「面色」卻有《現代漢語詞典》「臉色」的意思。古語亦然。(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志在、面色

「志在」顧名思義就是「志向在於」的意思;而當我們的志向不在於某事、某物時,我們自然就可以說「不(唔)志在」(志不在)。「志在」這個粵語詞古已有之。

「搦」的粵音是如何演化的?(Shutterstock)

粵語解密:搦、茁

凡是用手取物,廣州話有三個口語︰拎、搦、攞。當中「搦」的粵音為何確能與古代某個歷史時期的古音有明顯的對應關係?

字典也未必完全考究字音根源。(Shutterstock)

粵音字典都漏略的本音

筆者一系列的《粵語古趣談》,內容一向以「考本字」為主。不過,近年發現有一些字,也須為之作「考本音」的工作,因為其「本音」連所有粵音字典都漏略了。

「奸狡」不單是方言詞,而是約有1600年歷史的古語詞。(Shutterstock)

粵語解密:奸狡、醜、知醜

粵語有「奸狡」一詞,義為「奸猾」。原來四川方言也有此詞。蔣宗福《四川方言詞語考釋》不但為四川方言考究了「奸狡」一詞的來歷,也間接為我們粵語考究了此詞的來歷。

詹憲慈《廣州語本字》指出,「麻麻地者,僅可之也」。(Shutterstock)

粵語解密:僻、麻麻、白煠

粵語有「麻麻」和「麻麻地」兩個說法,用來表示人或物的素質不高。原來「麻麻」有「微微」的意思,但是何以「麻」會有「微」義呢?這就要說到「靡」字了。

原來粵語「板」這個用法,就筆者所知,至遲見於宋人筆記。(Shutterstock)

粵語解密:手甲、腳甲、板

古時書本的「一張紙」稱作「葉」(後簡作「頁」),大概取其薄如樹葉的意思。一葉有前後兩面,以前就分別叫作「前半葉」、「後半葉」。在圖書館學中,「前半葉」、「後半葉」各稱為「面」,而粵語則稱之為「板」。

在粵語文化中,「死鬼」這個粵語詞,已有200多年歷史了。(Shutterstock)

粵語解密:死鬼、銜

粵語與安徽休寧話有不少相同用語。我們黃氏家族的先祖在宋朝原居於今日安徽安慶地方,因為金人的侵略才南遷,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廣東人的用語有部分仍與今日安徽省內的方言相同。

你知道粵語廣州話、湖南衡陽話、廣東梅縣客家話都有「扒飯」一詞嗎?(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爬飯、老來

原來,粵語廣州話、湖南衡陽話、廣東梅縣客家話「扒(爬) 飯」的「扒(爬) 飯」其實至少有約800年的歷史。那麼粵語中「老來」一詞,除了我們熟識的意思外,還有什麼意思?

以解作「衣襟」的「褸」作lɐu55的本字也未嘗不可。(Shutterstock)

「簍」在粵語裏有什麼意思?

「簍」有「籠」義。而「籠」不但可作名詞用,也可以活用為動詞,指把物件遮蓋。如在「煙籠寒水月籠沙」這個見於唐代詩人杜牧《泊秦淮》詩的名句裏,「籠」就作動詞用。

「抵」在粵語裏有「應當」、「值得」的意思。(灼見名家製圖)

抵、屐的尋根之旅

純粹就文獻而論,「木屐」最早只見於南朝 宋 范曄的《後漢書》,而「屐」則早見於西漢 史游的《急就篇》。「屐」自然雅於「木屐」。

只不過「冞書」之「冞」其實是抽象地用其比喻義而已。何以言之?因為實在沒有人會真正「深入」(插入)書本當中,可見此乃形象化的說法。(灼見名家製圖)

斬眉、冞

粵語「dzam35(音同「斬」)眼」(眨眼)可寫作「眨眼」、「䁪眼」、「斬眼」。除了說「斬眼」之外,粵語有時也說「斬眉斬眼」,意即「擠眉弄眼」。

《現代漢語詞典》及《現代漢語詞林》均無「膽粗」一詞,足見「膽粗」未獲承認為現代漢語共同語,只是「方言詞」。(灼見名家製圖)

幫襯、膽粗

現在香港的店主或者售貨員通常就借用了英國人這一套,他們會對顧客說︰「唔知有乜嘢可以幫到您呢?」這顯然是我們的文化被西洋文化侵蝕的一例──印象中,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們還沒有這種英式禮貌。

「糯」有「黏」的意思,也形容人做事手腳慢。(灼見名家製圖)

粵語解密:糯

「糯」(音「nɔ22」,與「懦」同音)這個字(語素)在粵語裏不但有「糯米」的意思,更有「黏」的意思。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