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財聚財:全球慈善基金中心的發展之本
要打造香港作為全球慈善基金中心,須從生財與聚財的根本入手,根本固則枝葉茂。雖然現時香港經濟增長有待提升,但是底子壯、生財能力強,前景向好,金融市場的基本因素亦十分穩固,潛力尚未完全發揮。
要打造香港作為全球慈善基金中心,須從生財與聚財的根本入手,根本固則枝葉茂。雖然現時香港經濟增長有待提升,但是底子壯、生財能力強,前景向好,金融市場的基本因素亦十分穩固,潛力尚未完全發揮。
若能把香港建立成全球慈善基金中心,可帶來如下多方面效益。如直接效益方面,慈善資金在香港落戶設立,必然投入股票、債券、地產等投資產品之中,因此能「激活」相關產業,壯大香港金融力量。
巧遇以陳松青藍本的電影《金手指》上映,觀影後發覺在現實中,佳寧事件無論主角配角的人生經歷、收購合併、幕後黑手等等,均比電影更精彩,也更荒誕,亦因這些精彩荒誕有血有淚的故事,構成了一個時代的歷史。
若細心回顧香港資本市場的發展歷史,不難發現,最為可靠且較易吸引的,其實是海外華人資金,這一方面是因為海外華人經濟實力不容低估,資本雄厚,且需尋求多元出路,香港資本市場長期均屬他們多元投資的重要一環。
綜合香港百多年經濟發展與轉型的前途軌跡,不難看到那種「時勢造英雄」的影子。香港社會與經濟已非昔日吳下阿蒙,發展動力已非成長期般巨大的問題,各經濟層面相互糾纏,不易單憑內部產業變革帶動經濟轉型。
業界對政府的中醫藥政策頗有微言,而每當談到有關政策,無不搖頭歎息又或恨鐵不成鋼,正是對專業的執著,而行政長官在首份《施政報告》內對中醫藥發展亦着墨不少,反映雙方正朝着同一方向去。
為了更好統籌中醫藥事務包括推廣工作,行政長官表示會強化醫務衞生局中醫藥處職能,開設中醫藥專員,這點我們是贊同的,不過要提的是專員一職應由熟悉中藥人士出任,而非繼續現在由西醫為管治中醫藥業的班子。
「香港製造」讓人食得安心,建基於長久以來建立的誠信體系,從各方面為品質把控,建立誠信可靠的品牌形象。那麼應如何加以利用這誠信優勢,為中藥產業開拓發展空間,並強化香港及內地中藥品牌?
以質優見稱的港中藥在內地受到歡迎,且與洋中藥對撼也毫不遜色,這品牌優勢除了建基於中藥品質量,當然還有香港的制度保證,現在正是中藥業「發圍」的大好機會。
由人文視野及國際網絡視之,雖然中國大門趟開多時,相比港商與國際市場進行貿易及接觸的歷史仍有距離,這點讓具國際視野的中醫藥港商大有優勢。
香港有很雄厚經濟實力,但本身缺乏天然資源、土地匱乏,着力發展創新科技,實在是無可厚非的選擇,唯我們卻長期忽略另一極具潛力的產業──中醫藥業。
香港是外向型開放經濟,積極參與國家經貿發展之際,也不應忽視外圍環境轉變。鼓勵女性兼顧家庭與事業,也要深入了解男性勞動力參與率連年下跌之啟示,避免此消彼長,互相抵消,始能保持社會生產力。
香港是外向型自由市場經濟,必須面向全球,外圍影響向來直接而深遠,難以獨善其身,亦無從閉關自守;應對之道,莫過於借鏡新加坡,及早全民接種疫苗治本,始為上策。
維護國際金融中心,商貿樞紐、航運中樞等舉足輕重地位之餘,更應全力推動高科技發展,為各行業提升效益與生產力創造有利條件,讓香港發揮競爭潛力。
香港金融成就與政治體制無必然關係。關鍵是市場公開、公平、公正,受到各方認同。一國兩制及兩幣乃相輔相成,貫徹自由資本市場,延續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傳奇,發揮人民幣離岸中樞功能。
兩年以來,香港先後經歷社會動蕩及瘟疫洗禮,元氣大傷,而且餘波未了。新舊經濟交接之際,也是新舊常態轉捩點,除逆境自強,更應未雨綢繆。蕭規曹隨,難以應對前所未見之變局。
預防疫苗面世,帶來曙光及希望,是形勢轉捩點,也是對政府之考驗。特區政府能否痛定思痛、亡羊補牢,且拭目以待。瘟疫有後遺症,社會須面對家庭破碎等現實。即使傷痕有朝癒合,傷痛烙印也永難磨滅。
恒生指數又擬大幅改革,目標卻欠明確,歷史數據之延續性,也嫌語焉不詳。歐美日市場指數歷史更悠久,面對基金洪流而擇善固執,箇中自有道理及學問,值得香港認真反思,隨波逐流是否明智?
數碼現金面世,無疑是貨幣金融革新,可以消弭非銀行儲值便利之先天缺陷及風險,簡化多重監管,降低營運成本,發行商、零售商及消費者三方皆蒙其利。
中央銀行發行的數碼貨幣並非新形態,而是實體貨幣(鈔票)的交替,發行程序不變,具有同等地位及法律效力,與比特幣等數碼商品,有天淵之別。
香港位居華洋商貿要塞,向來是國家經濟內外循環之交接橋。假若轉入國家內循環,變成與內地各都市(如深圳、廣州、上海等)直接競爭,本身「亞洲國際大都會」(Asia’s World City)之優勢何以發揮?
文咸街與周邊社區,乃至於東西南北商業貿易活動,以及連結南洋、新舊金山,甚至全球的多方網絡始於何時?是怎樣逐步形成的?當中又有哪些鮮為人知、起落跌宕的傳奇故事?
千禧新紀元,新興科技產業落戶,受惠貿易開放及金融改革而壯大。現今深港科技創新地帶成熟,成績屢獲國際認同,殊非僥倖。
瘟疫肆虐,抗疫防疫從嚴,甚至封關閉城,引發環球經濟危機,讀者心中有數,不用多言。其實有人歡喜有人愁,百業可歸納為四大情況,相應就業失業狀況亦有異。
環球抗疫防疫,各地疲於奔命之餘,也惆悵經濟基礎轉變,破舊而未立新,傳統理論過時,探索復元之路,猶如摸着石頭過河。
政府應對疫情的措施反映對當下經濟困局認識未深,以為不外傳統衰退,可是大家的出行習慣慢慢改變,開庫濟眾乃權宜之計,不治標,也不治本。筆者認為,政府在面對疫情不同階段,需要有不同政策和具透明度。
據悉內地自2014年着手開發數碼人民幣,歷時6年之久,跳級越過傳統銀行同業清算系統,工程看似簡單而實際複雜。期內,香港金融科技開發成績又如何?
屋漏兼逢連夜雨之際,中美交惡,外交對碰接二連三,金融、科技成為爭奪關鍵,不但令香港科技交流未卜,影響香港作為國際經貿、金融、創新中心前途,更掀走資困惑。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來勢凶猛,瘟疫肆虐半年,環球經濟陷入衰退。原以為各方反應過敏,待形勢穩定,經濟自當反彈,甚至先於疫症完結。不料曠日持久,實出乎經濟學家意料之外。
今回大國再三交鋒,且是有備而來,香港處境夾縫,左右為難,勢殃及池魚,而聯繫匯率又樹大招風,相信衝擊投資信心不少。
對於何鴻燊的傳奇人生,以及其家族的故事,由於大小傳媒常有報導,相信海內外華人社會均耳熟能詳,本文扼要介紹其人生經歷,再總結其成功經驗,並提出一些思考。
要離開香港這個自小成長的熟習環境,移居一個陌生地方,另起爐灶,無論家居、事業、鄰居朋友圈等都要重頭開始,實在談何容易。
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依。當前內務委員會主席難產,適逢立法會換屆,何不趁機現代化監察施政及審議法案制度?
香港是外向經濟體,環球經濟不景氣,怎可獨善其身?新冠肺炎情況嚴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疫症似延續至秋季,甚至年底始消退。即使最樂觀估計,全面復原也需待明年,百業難免進入嚴冬。
10年以來,特區3屆政府着力解決房屋問題,卻徒勞無功。癥結是以壓抑需求為本,寄望美元掉頭及加息解困。如今十年一覺,美息打回原形,疫症肆虐,環球經濟陷衰退邊緣,倘不知變通,讓監管從寬,香港不易跨過難關。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全民派錢10000元,並非純粹政治考慮,也有實際需要。去年下半年以來社會動盪,是非功過得失,還待歷史公斷。不過政府一念之差,經濟受挫民生受苦,始終難推卸責任。
特區政府大灑金錢,穩定民心,催谷經濟,短期自然入不敷支,財政盈餘滾存縮減,外匯儲備流失更是在所難免。長期可否收支平衡,回復量入為出,則屬未知之數。
疾病風險管理三條防線(檢疫、抗疫、防疫),環扣環互動互補。如今最前方檢疫防線失守,抗疫防線不勝負荷,防疫也倍感吃力,醫護夢魘或許成真。
倘若時光可以倒流,特區政府能看透局勢,巧妙活用「一國兩制」之利,及時實施臨時入境管制,減少中港跨境人流,形勢也許完全改觀。春節後市民盲搶口罩及食品行為,應不會出現;醫護人員之抗疫疑慮,只是杞人憂天。
當前所謂「顏色經濟圈」只以政見掛帥,又對非其圈內採取攻擊破壞的暴力手段,而非源於本身較為突出的競爭力或生產力,五大條件自然難成氣候。
剛發表的《施政報告》蕭規曹隨,未見亮點新猷,實不難理解。當前社會動盪不安源於政治訴求,民怨是病徵而非病因。政治訴求不可能以政策解決,紓民解困不是萬應靈丹,往往事倍也無功半。
若果我們明白當前局勢難以一時三刻解決,而過去的歷史教訓是,持久戰和消耗戰不利運動的發展,因為香港經濟命脈雖不受打擊,但必然殃及那些只想過和平安定生活的普羅市民、打工仔,那肯定不是抗爭者願見的局面。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