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宏泰

鄭宏泰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社會及政治發展研究中心聯席主任;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名譽助理教授。於2003-2011年任職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教授之職。主要從事華人家族企與港澳社會政策等研究,近期著作(或合著)包括:《香港華人家族企業個案研究》、《香港身份證透視》、《香港米業史》、《香港股史》、《香港大老:周壽臣》、《香港大老:何東》、《香港將軍:何世禮》等。其次,亦合編了《華人家族企業傳承研究》、《澳門社會實錄》及《澳門特區新貌》等書,並在國際期刊及區域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十數篇。
政府若能推出一些吸引慈善基金到港創設的誘因,必然有助於吸引更多慈善基金來港落腳投資。(Shutterstock)

生財聚財:全球慈善基金中心的發展之本

要打造香港作為全球慈善基金中心,須從生財與聚財的根本入手,根本固則枝葉茂。雖然現時香港經濟增長有待提升,但是底子壯、生財能力強,前景向好,金融市場的基本因素亦十分穩固,潛力尚未完全發揮。

香港股票市場高效成熟,金融保險體系健全,為慈善基金長期發展與運作提供最好保障。(Wikimedia Commons)

把香港打造為全球慈善基金中心

若能把香港建立成全球慈善基金中心,可帶來如下多方面效益。如直接效益方面,慈善資金在香港落戶設立,必然投入股票、債券、地產等投資產品之中,因此能「激活」相關產業,壯大香港金融力量。

更讓人吃驚的,是牽涉在佳寧事件中的不只是商人,更有法官及不少專業人士。(廉政公署圖片)

思考陳松青現象的教訓

巧遇以陳松青藍本的電影《金手指》上映,觀影後發覺在現實中,佳寧事件無論主角配角的人生經歷、收購合併、幕後黑手等等,均比電影更精彩,也更荒誕,亦因這些精彩荒誕有血有淚的故事,構成了一個時代的歷史。

自開闢為自由貿易港後,華洋資金逐漸流入,初期主要是配合或支持轉口貿易的資金流動。(Shutterstock)

資本流聚與香港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若細心回顧香港資本市場的發展歷史,不難發現,最為可靠且較易吸引的,其實是海外華人資金,這一方面是因為海外華人經濟實力不容低估,資本雄厚,且需尋求多元出路,香港資本市場長期均屬他們多元投資的重要一環。

從香港歷史上看,不同重大發展機會,均與外部因素帶來重大變局有關,並因能緊緊抓着,之後迎來重大發展,有了接着的輝煌歲月。(Shutterstock)

經濟轉型與香港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綜合香港百多年經濟發展與轉型的前途軌跡,不難看到那種「時勢造英雄」的影子。香港社會與經濟已非昔日吳下阿蒙,發展動力已非成長期般巨大的問題,各經濟層面相互糾纏,不易單憑內部產業變革帶動經濟轉型。

回歸以來政府投放大量資源發展中醫藥產業。(Shutterstock)

為中醫藥產業發展藍圖提供落地建議

業界對政府的中醫藥政策頗有微言,而每當談到有關政策,無不搖頭歎息又或恨鐵不成鋼,正是對專業的執著,而行政長官在首份《施政報告》內對中醫藥發展亦着墨不少,反映雙方正朝着同一方向去。

中西醫藥原理南轅北轍,監管上不可以由西醫班子管治中醫藥業。(Shutterstock)

為《施政報告》中藥產業發展藍圖補上一筆

為了更好統籌中醫藥事務包括推廣工作,行政長官表示會強化醫務衞生局中醫藥處職能,開設中醫藥專員,這點我們是贊同的,不過要提的是專員一職應由熟悉中藥人士出任,而非繼續現在由西醫為管治中醫藥業的班子。

中醫醫院及政府中藥檢測中心早前舉行動土典禮,有助香港打造為中藥檢測中心。(政府新聞處圖片)

建立誠信體系 強化香港及內地中藥品牌

「香港製造」讓人食得安心,建基於長久以來建立的誠信體系,從各方面為品質把控,建立誠信可靠的品牌形象。那麼應如何加以利用這誠信優勢,為中藥產業開拓發展空間,並強化香港及內地中藥品牌?

經濟愈發達,社會愈富裕,男性參與勞力比率愈低,殊非巧合。(Shutterstock)

男性勞動力參與率連年下滑之謎

香港是外向型開放經濟,積極參與國家經貿發展之際,也不應忽視外圍環境轉變。鼓勵女性兼顧家庭與事業,也要深入了解男性勞動力參與率連年下跌之啟示,避免此消彼長,互相抵消,始能保持社會生產力。

美方會否限制香港使用美元交易及清算?(Unsplash)

考驗香港貨幣金融之三大困擾

香港金融成就與政治體制無必然關係。關鍵是市場公開、公平、公正,受到各方認同。一國兩制及兩幣乃相輔相成,貫徹自由資本市場,延續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傳奇,發揮人民幣離岸中樞功能。

香港社會無疑欠缺人和,官民互信尤其薄弱,所以抗疫進程總是左支右絀,給內地和台澳比了下去。檢視過去一年抗疫,香港歷四波上落,乏善足陳,近來更疲態畢露。(亞新社)

抗疫因時制宜,得失一念之差

預防疫苗面世,帶來曙光及希望,是形勢轉捩點,也是對政府之考驗。特區政府能否痛定思痛、亡羊補牢,且拭目以待。瘟疫有後遺症,社會須面對家庭破碎等現實。即使傷痕有朝癒合,傷痛烙印也永難磨滅。

香港恒生指數幾年前改動計算方法,或多或少影響內在「投資語言」。(Shutterstock)

恒生指數何必隨波逐流?

恒生指數又擬大幅改革,目標卻欠明確,歷史數據之延續性,也嫌語焉不詳。歐美日市場指數歷史更悠久,面對基金洪流而擇善固執,箇中自有道理及學問,值得香港認真反思,隨波逐流是否明智?

近日勞工及福利局長怪論連篇,稱保就業之理念是「保持僱主與僱員之關係」。(亞新社)

百業水深火熱 救助還看精準

政府應對疫情的措施反映對當下經濟困局認識未深,以為不外傳統衰退,可是大家的出行習慣慢慢改變,開庫濟眾乃權宜之計,不治標,也不治本。筆者認為,政府在面對疫情不同階段,需要有不同政策和具透明度。

通派1萬元,對基層是杯水車薪,對中上層是錦上添花。而且長居海外者也無端受惠,實在敗筆。(亞新社)

非典型衰退 非傳統復原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來勢凶猛,瘟疫肆虐半年,環球經濟陷入衰退。原以為各方反應過敏,待形勢穩定,經濟自當反彈,甚至先於疫症完結。不料曠日持久,實出乎經濟學家意料之外。

10年來3屆特區政府,以穩定房屋樓價為已任,卻未竟全功,熱門屋苑樓價11年來共翻三倍多。(亞新社)

十年一覺加息夢 空餘樓價未跌情

10年以來,特區3屆政府着力解決房屋問題,卻徒勞無功。癥結是以壓抑需求為本,寄望美元掉頭及加息解困。如今十年一覺,美息打回原形,疫症肆虐,環球經濟陷衰退邊緣,倘不知變通,讓監管從寬,香港不易跨過難關。

香港於1月22日確診首兩宗個案,患者是居民,乘坐高鐵返港。斯時行政長官遠在瑞士達沃斯參加論壇,分身不暇,遙控局勢。(亞新社)

武漢肺炎肆虐 特區坐失兩制良機

倘若時光可以倒流,特區政府能看透局勢,巧妙活用「一國兩制」之利,及時實施臨時入境管制,減少中港跨境人流,形勢也許完全改觀。春節後市民盲搶口罩及食品行為,應不會出現;醫護人員之抗疫疑慮,只是杞人憂天。

若官民積怨未能及時化解消弭,政府泥足深陷,難免動搖香港國際財經樞紐地位,影響深遠。(亞新社)

動盪困局的走資疑雲

聯繫匯率制度下,若港元長期偏軟,貼近7.85承兌下限,顯示有走資現象,但未足以遽下結論。其實,走資尚有三大統計現象,須同時出現始可確認,否則容易以偏概全。

尋求盡早結束當前對各方均受傷害的行動,讓香港重回發展正軌。(亞新社)

騷亂止於斡旋制於民心

若果我們明白當前局勢難以一時三刻解決,而過去的歷史教訓是,持久戰和消耗戰不利運動的發展,因為香港經濟命脈雖不受打擊,但必然殃及那些只想過和平安定生活的普羅市民、打工仔,那肯定不是抗爭者願見的局面。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