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幾年就會出現因生源下跌或由學額學生人數差距所引起的問題。當時曾提出「派位可加可減」的構思,可否從根源層面解決當前結構性學生人口下跌的帶來的困擾?
只要善加應用和規劃,香港絕對有能力成為高等學府的領頭羊;只要政策加以配合讓內地一級科研教授往來訪問,加上香港享有的「一國兩制」優勢,香港穩操勝券。
額外補習帶來額外課業、老師知悉學生有外力支援而布置更多家課、學生補習走動需時,因而令學生負荷加重,不利心身發展。當年本港無計可施,一國的另一制就可以針對弊端對症下藥,高效聚焦地把情況控制。
過去20多年來生源不足問題出現了幾次,通常媒體所關注的,是小一收生不足、中一收生嚴峻等話題。最近這波吸睛之處,是教育局主動發出警報,指學生不足情況下縮班殺校是無可避免,甚至放話政府帶頭關閉一些官校。
20多年前當局決定投放資源全面推行NET計劃,20多年來計劃取得的成果是否達標呢?而這種一刀切式的資源投放是否恰當?或者值得思索的是,怎樣令投放的資源得到最大效益,又能幫到更多學生願意學習英語。
吸取疫情期間大量使用IT推行網課,這個經驗或會帶來改進,除有老師或團體推行新型的網絡化創作活動外,還有新設計借用文字以外的媒介讓學生進行創作。
網課對學生學習策略的要求與傳統學習有很大的差異,在近一年的網課學習參與過程中,學生或多或少已培養出新技能或學習策略的改變。展望恢復面授課時,老師仍會採用類似網課教學的方式,發展成虛實互補的教學模式。
學習方法和教學工具的創新並沒有改變教育的本質,尤其是承傳人文精神方面的要求。展望未來,科學科技的創新是不會停下來;相信科技創新帶來的進一步發展,將仍然是以改善學習方法和教學工具為主。
停課是個契機,令成年人不得不思考學生遇上停課會怎樣;最直接的假設就是「學生會停止學習」。於是導致「停課不停學」這個口號的出現,並成為整個基礎教育圈的重點工作。
2020年的7月7日是「七七事變」的83周年紀念日。今年,疫情下進行的文憑試歷史科試卷中有一道涉及中日關係的試題內,有條分題卻意外地在學界和社會上惹起爭論,更引來一些罕見的行政跟進。
本來世界各地的基礎教育中必有的國情教育,在香港被指為洗腦;通識教育的宗旨本來是培養共通能力,在香港被視作議題教學而不設教科書,結果引狼入室搶佔發言平台。
踏入6月原是傳統學年埋尾殺青之時,如今變成抗疫停課與復元的交接期。加上去歲年中因修例引起的風波,以及延續至學年初的社會運動,竄入各大、中學校園的滋擾;註定今年是個破碎學年。
對於教者而言,一旦學生養成透過網絡學習的習慣後,網絡遙距教學確是開拓了課前或課後的學習空間。相信復課後仍然會善用這個新模式教學的老師比例將大增。
過去本地社會傾斜着重商業經濟和金融領域,因而促使升學失衡的出現,間接地令青少年規劃選科時忽略了數理科。今次疫情令社會有所轉向,學校教師亦可抓緊這個機會,重新燃點學生對數理科技學習的動機和堅持。
新春伊始,武漢出現的新型病毒肺炎爆發轉瞬間全球流竄變成跨地域世紀疫症。本地因為沉浸在社運熱潮而失去警覺先機,面對疫情日趨嚴峻,社會再次因種種爭拗而出現擾動!
幾個月前的「佔領大學」事件仍然為社會留下大量影像記憶,之於學界較深刻的可能是中學校長進入佔領區營救孩子。最初入校園是為救己校學生,後來變成拯救一般中學生和校友,過程細節已留在當時的報章傳媒報道。
近年常聽西方有人以「沉睡巨龍要騰飛」渲染中國威脅,國人亦有人因順境而沖昏腦袋,事事強國人自居。其實國家積弱百年,在在需要時間復元和發展,還是按部就班地慢活發展才符合造福國人之道。
社運始末可以有許多解讀或迴轉論述,都可以化簡成「為了爭取『民主、自由、公義』,替下一代爭取更好的未來」。大部分市民或都接受這些說法;但當前見得最多的卻是「恣意破壞」。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