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方法和教學工具的創新並沒有改變教育的本質,尤其是承傳人文精神方面的要求。展望未來,科學科技的創新是不會停下來;相信科技創新帶來的進一步發展,將仍然是以改善學習方法和教學工具為主。
停課是個契機,令成年人不得不思考學生遇上停課會怎樣;最直接的假設就是「學生會停止學習」。於是導致「停課不停學」這個口號的出現,並成為整個基礎教育圈的重點工作。
2020年的7月7日是「七七事變」的83周年紀念日。今年,疫情下進行的文憑試歷史科試卷中有一道涉及中日關係的試題內,有條分題卻意外地在學界和社會上惹起爭論,更引來一些罕見的行政跟進。
本來世界各地的基礎教育中必有的國情教育,在香港被指為洗腦;通識教育的宗旨本來是培養共通能力,在香港被視作議題教學而不設教科書,結果引狼入室搶佔發言平台。
踏入6月原是傳統學年埋尾殺青之時,如今變成抗疫停課與復元的交接期。加上去歲年中因修例引起的風波,以及延續至學年初的社會運動,竄入各大、中學校園的滋擾;註定今年是個破碎學年。
對於教者而言,一旦學生養成透過網絡學習的習慣後,網絡遙距教學確是開拓了課前或課後的學習空間。相信復課後仍然會善用這個新模式教學的老師比例將大增。
過去本地社會傾斜着重商業經濟和金融領域,因而促使升學失衡的出現,間接地令青少年規劃選科時忽略了數理科。今次疫情令社會有所轉向,學校教師亦可抓緊這個機會,重新燃點學生對數理科技學習的動機和堅持。
新春伊始,武漢出現的新型病毒肺炎爆發轉瞬間全球流竄變成跨地域世紀疫症。本地因為沉浸在社運熱潮而失去警覺先機,面對疫情日趨嚴峻,社會再次因種種爭拗而出現擾動!
幾個月前的「佔領大學」事件仍然為社會留下大量影像記憶,之於學界較深刻的可能是中學校長進入佔領區營救孩子。最初入校園是為救己校學生,後來變成拯救一般中學生和校友,過程細節已留在當時的報章傳媒報道。
近年常聽西方有人以「沉睡巨龍要騰飛」渲染中國威脅,國人亦有人因順境而沖昏腦袋,事事強國人自居。其實國家積弱百年,在在需要時間復元和發展,還是按部就班地慢活發展才符合造福國人之道。
社運始末可以有許多解讀或迴轉論述,都可以化簡成「為了爭取『民主、自由、公義』,替下一代爭取更好的未來」。大部分市民或都接受這些說法;但當前見得最多的卻是「恣意破壞」。
可能是東西方對教育的觀念的不同,結果在架設課程、發展教育、甚在訂定教育目標也出現了很大的落差!兩種觀念聚在一起,就會有平衡的問題,沒有平衡點的體系終究會左搖右擺。
中學生大多數是未成年人或沒有實際社會經驗的年輕成年人,他們心理亦處於過渡階段;通過課堂上的導論式學習是可以的,但把他們推往前線去實踐社運?筆者是很有保留的。
從1949年到1997年再過渡到今天,曾在香港和鄰近地方發生的事情,都是近代中國的歷史。我們的校園內,可有空間協助這些年輕人、未來社會成員建立認識自己國家的能力呢?
五四運動是一起學生引發的社會運動,我們的校園是否值得抽出一些時間,與當前的學生們探討和回顧這個歷史事件?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把波動和粒子這兩個對立的概念同時置入微觀世界,能夠成功解決當時存在的研究困難,主要是應用了「較為有利」的選用原則。與一國兩制構思最初被提出時的情況何其相似?
近年來STEM教育成為本地的寵兒。其實電影業的出現以致發展成超級產業,就是STEM的好例子。凡大量製作電影的區域,都能藉此賺取鉅量經濟利益,電影從業員從中有可觀的實利回報。
全面學位化,表面看來是提升教師專業水平的良機;現實上已有不少教師通過進修或在入職前取得大學學位,只因無足夠學位教席容納他們而享受不到學位教師待遇,形成「不公平」的現象。
倡議STEM教育,是為了培育新一代有創新能力、免於守舊。不過幾年來本地實況,與過去推行革新相若,都是一窩蜂式地去闖去做。結果締造了一個以STEM教育為名的產業,多於建立勇於創新精神的教育文化。
今天是澳門12·3事件周年紀念日。事件起源於學校擴建導致警民衝突,繼而演變成全澳戒嚴,最終令澳葡政府失去管治威信。當年鮮有老師在課堂討論事件,因為那些年大多數學校都是有政治潔癖的。
幾十年來,教育的本質已經發生了變化,但校園以外向內望的期望卻改變不大。年近半百的市民腦海中的教育,多數會是等同於上課和考試;那是教育改革前的典型情景。
不少市民平日的表現就是缺少了感恩心。風災之下香港境內亦有地區停電停水,翌日恢復返工又出現交通癱瘓難題;然而除了不滿外,或都需要感恩,我們的災情可以在三數日後就得以紓緩。
究竟學校教育的意義是什麼?學校的存在是提升市民素質還是考個好分數呢?在電影內沒有討論到、也不必有什麼交代。觀眾欣賞完電影後,值得再三思考這幾個問題。
只要TSA成績的應用度向不改,不管加入抽樣、三不、保證些什麼,甚至把評估名稱改掉,最後反對的人仍然會反對。因為那根本不是教育專業考量的問題。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