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少撮追巴一族青少年的共同特徵,一方面可以轉變為學習的動力,另一方面卻可能製造出不安全、滋擾。然而他們群組內部會冒出一些指導者,就不良表現或行為提出規範建議。
當我們苦於構思如何把刻版歷史課程教導學生時,鄰近地方卻使用了高新科技和軟性包裝,寓國情學習於遊樂園內;這個體驗設施或可供本地基礎教育界善加利用。
隨着學生人口的流動,其實不論是否有收生困難的學校,亦應秉持拓荒精神去考慮搬校。因為新發展區的區民對學位的需求,並不只會集中於某個類型或等級的學校。
「五四運動」當年曾高舉的「德先生」和「賽先生」旗幟,百年後似乎光芒不再。回望當年初心,國人對「賽先生」(Science)的期許應是為了國家富強和進步。
做事絕不可馬虎,這是起碼的,也是專業責任要承擔的;危機一旦出現,帶來的損失可能是想像不到之大。這種做事態度,都是每個人在做每件事時必須持有的!
當然這個俄烏烽火案算不上是個發展成熟的課題,類同的事件在過去40年國際新聞材料中卻多如牛毛,俯拾即有;不妨借用協助學生們獨立思考。
上世紀70年代中期起,中小學基礎教育範疇經歷急劇擴張,到了特區成立時應該已完成「量」的建構,轉移到提升「質」方面。為何此時此刻針對教育的議題竟然是教師專業方面呢?
每隔幾年就會出現因生源下跌或由學額學生人數差距所引起的問題。當時曾提出「派位可加可減」的構思,可否從根源層面解決當前結構性學生人口下跌的帶來的困擾?
只要善加應用和規劃,香港絕對有能力成為高等學府的領頭羊;只要政策加以配合讓內地一級科研教授往來訪問,加上香港享有的「一國兩制」優勢,香港穩操勝券。
額外補習帶來額外課業、老師知悉學生有外力支援而布置更多家課、學生補習走動需時,因而令學生負荷加重,不利心身發展。當年本港無計可施,一國的另一制就可以針對弊端對症下藥,高效聚焦地把情況控制。
過去20多年來生源不足問題出現了幾次,通常媒體所關注的,是小一收生不足、中一收生嚴峻等話題。最近這波吸睛之處,是教育局主動發出警報,指學生不足情況下縮班殺校是無可避免,甚至放話政府帶頭關閉一些官校。
20多年前當局決定投放資源全面推行NET計劃,20多年來計劃取得的成果是否達標呢?而這種一刀切式的資源投放是否恰當?或者值得思索的是,怎樣令投放的資源得到最大效益,又能幫到更多學生願意學習英語。
吸取疫情期間大量使用IT推行網課,這個經驗或會帶來改進,除有老師或團體推行新型的網絡化創作活動外,還有新設計借用文字以外的媒介讓學生進行創作。
網課對學生學習策略的要求與傳統學習有很大的差異,在近一年的網課學習參與過程中,學生或多或少已培養出新技能或學習策略的改變。展望恢復面授課時,老師仍會採用類似網課教學的方式,發展成虛實互補的教學模式。
學習方法和教學工具的創新並沒有改變教育的本質,尤其是承傳人文精神方面的要求。展望未來,科學科技的創新是不會停下來;相信科技創新帶來的進一步發展,將仍然是以改善學習方法和教學工具為主。
停課是個契機,令成年人不得不思考學生遇上停課會怎樣;最直接的假設就是「學生會停止學習」。於是導致「停課不停學」這個口號的出現,並成為整個基礎教育圈的重點工作。
2020年的7月7日是「七七事變」的83周年紀念日。今年,疫情下進行的文憑試歷史科試卷中有一道涉及中日關係的試題內,有條分題卻意外地在學界和社會上惹起爭論,更引來一些罕見的行政跟進。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