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希煒

鄧希煒

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馮國經馮國綸基金教授(經濟學)。此前,曾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經濟學副教授。另擔任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研究員、德國Ifo研究院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以及英國全球化及經濟政策中心研究員。曾任世界銀行、聯合國及亞洲開發銀行顧問,並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哈佛大學等擔任訪問學者。《國際經濟學報》、《比較經濟學報》及《中國經濟評論》編委會成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畢業,主修數學,及後在麻省理工學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西方的制裁和俄羅斯的反制裁勢必在短中期內推高能源、原材料、金屬和糧食價格。(Shutterstock)

俄烏之戰對全球經濟的衝擊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擅打公關戰,西方領袖看風使舵,順勢制裁俄羅斯,力度之大,以及烏國軍隊和志願軍頑強抵抗,一切都在普京的意料之外。因應戰局發展,下文將聚焦全球經濟中受俄烏衝突影響的幾個範疇,逐一闡釋。

除了農業、漁業、採礦和採石業以及郵政和快遞服務業,所有行業都會因封城遭受損失。(亞新社)

封城對香港經濟的影響

推算在不封城、封城一個月和封城兩個月這3種情形下,香港經濟損失將分別為2021年GDP的2.58%、3.78%與7.38%。另外,本港人才也有因抗疫措施及訊息不穩定下流失的可能性。

期待香港轉型成為國際科技和創新中心,從而帶動生產力而惠及經濟發展,改善民生。(Shutterstock)

香港再工業化的微觀分析

研究團隊探討的三大行業,都各自面臨挑戰,但同時亦有不少企業計劃回流香港生產或進行研發。要發展工業,歸根究柢,必先解決土地與人才問題。

20多年前8位麻省理工教授對香港的建議仍具劃時代意義,足以啟發如何設計香港經濟轉型的藍圖。(灼見名家製圖)

為何現正是香港經濟轉型的良機?

香港社會在九七回歸後,對政策改變普遍存在恐懼感,任何需要改變經濟政策的方案,都會受制於港英年代起已主宰經濟命脈的不干預方針這個舒適圈,當香港經濟面臨結構性問題時,社會各界均認為不干預政策實屬過時。

RCEP簽署後,相信東盟的整體生產力會逐步提高,區內的供應鏈重組也會進一步改善,而有望很快超越歐盟,成為中國的最大貿易夥伴。(亞新社)

RCEP──去全球化下的創舉

在2019冠狀病毒病肆虐以及去全球化趨勢的大環境下,RCEP的簽署殊屬創舉,可算是近年最值得鼓舞的國際事件。不少研究就已預計,RCEP多個成員國更將是疫後全球復蘇及長期增長的重要引擎。

冀望特區政府與社會各界靈活應變,轉危為機,從速帶動香港經濟轉型。(灼見名家製圖)

香港第三次經濟轉型,還等什麼?

筆者認為,繼1960年代本地經濟轉型至製造業為主導,及1990年代再轉型至金融地產物流等服務業後,必須進行第三次經濟轉型,切勿重蹈2003年沙士後的覆轍,靠旅遊及地產帶動復甦,錯失良機。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