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新情勢下香港出路與教育現場

站在教育現場的前線人員,可有意識到我們在培養着未來香港的棟樑呢?配合政府規劃和政策,落實在課堂教學,是否本來就是我們責任之一?

出席了一個以「新情勢下的香港經濟出路」為主題研討會。國際情勢、經濟、發展等範疇的分析,看似與當下課堂教學的關係不算密切;但在通識角度或學校教育視線來看,又不可以說沒有關係。就一眾高官學者的演說,最能引發出的思索就是「與中小學校的教育現場有些什麼關連」和「這些情勢的考慮可能導致課程教學的影響」。

話說當下國際比併中,中國連同大半個亞洲的國家的經濟發展已是今非昔比了。香港是一個細小經濟體,自身的發展當然要緊跟世界潮流;這也是為何香港在過去大半個世紀,會發展成一個國際城市的原因。要搭經濟發展順風車,並且從中漁利,香港商界人士需要有能力嗅出國際政經風雲背後的氣息,然後早着先機。因此作為一個國際城市的市民,起碼要有對外溝通的能力和具備國際視野的觸覺。前者不用多說了,回歸以來政府倡議「兩文三語」教育政策就是針對這一項;至於後者則令人擔心不已。

過去幾年社會充斥着「閉關意識」,表面上是港陸矛盾引發出來,但當中的排外感卻極度明顯!外者,除口操普通話的內地人外,也包括了不諳粵語的外國人和各色人種。不只是排外,有時甚至接近歧視;這樣的開放程度,實在未達到國際城市的要求。其次,現時大多數年輕人最為關注的,可能都是眼前的問題。有次座談會上有位中學生說很擔心自己將來買不起房,結果全組人皆鼓掌認同;但座談主題原是夢想和個人發展!至於國際大事或鄰近國家的動盪,更不會是大多數市民所關心的。如何在基礎教育上加以設計,扭轉劣勢就變得很急需;我們對此可有共識要予以矯正呢?

區域合作的優勢

有說香港經濟的出路是區域合作,例如中央政府不遺餘力推動的「一帶一路」宏圖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可是目前最為熾熱的一個議題就是中港合作上的爭拗;當然這類區域性發展並非短時期的,從人材培養的度向來說,學校是否可以引入這類未來發展前景作為教材呢?一旦引入,又會否被某些人指責為「洗腦」或者「靠向北面」呢?然而目前的中小學生將來的發展機會,根本就在於這些區域合作計劃和它們創造出來的營商環境,而不再是局限在港九新界的土地上!

目前香港已與東盟締結合作備忘,而東盟諸國的發展速度並不比中國差很多;但本地初中生中有幾多人是可以把東盟諸國認得清楚,或者懂得找出其地理位置、首都資訊呢?東南亞國家,不應再只是供我們去旅行的地方了。裝備學生掌握這類知識和技能,加上培養出平等待人的態度,這些都是身為教育界應有之義。我們的老師,是否有此準備呢?

近年間STEM在教育圈內可算是一顆明星、寵兒,因為政府及商界都辨識到創新科技將是最新一波的工業革命。不論中國大陸、北歐小國或非傳統工業國家,藉創新科技賺取市場佔有率者已大有人在,並促使國家轉向經濟繁榮。所以從基礎教育層面推廣STEM,不只是港台或鄰近地區,根本是全世界都在做的課程革新運動。然而,本地學校攪STEM時的態度,是否真的配合香港未來的發展呢?抑或人做我做,有資源就做,甚至是外判聘請公司到校代勞呢?就着STEM在本港教育現場的行進實況,在其他文章已探討多時。但最為關注的就是,推動STEM並非就等同否定傳統學科學習啊!

教育不只是為了配合經濟發展,但教育使命之一就是人材培養。最後一個反思就是,站在教育現場的前線人員,可有意識到我們在培養着未來香港的棟樑呢?配合政府規劃和政策,落實在課堂教學,是否本來就是我們責任之一?

黃冬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