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ul 11 2025 02:39:36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豐富的經歷──在自然成長和勇闖情意自然教育別徑的清水

2000年結婚那一年,他們去了美國Joseph Cornell的家,去了他們的社區體驗和學習。那時候天鳥都醞釀辭職,要全職去創建這個夢想的學校,但也面對很大的挑戰。那時候,他已經是第一個全職去做這份創建夢想學校工作的人。
合撰:劉文清(清水)

〔作者按:這個系列一共四篇文章都是介紹劉文清(自然名:清水)女士。內容來自筆者對她的訪問和她的作品,包括《自然覺知力》(2021)、《情意自然教育體驗課程》(2020)、《體驗自然,學習愛》(2018)和《情意自然》(2015)。〕

承接上文:〈成為星光:在自然成長和勇闖情意自然教育別徑的清水〉

1996年除了台灣之旅外,天鳥還在中文大學的圖書館,找到Joseph Cornell談「流水學習法」的書,是英文版的。他們知道後很開心,原來這本書提供了方法,讓他們離夢想愈來愈近。

去美國跟Cornell學習

其後清水寫信給Joseph,一兩個月後收到他的回信,還是用手寫的,內容十分鼓舞,這封信一直保存至今。因為香港沒有人做這門工作,在他們的團隊裏面,清水是唯一一個負責做課程設計的。

雖然當時已經有些生態導賞的理念,但是整個香港都缺乏一種情意自然的教育。清水認為他們是年輕,應該要補充一下香港現在沒有的東西,他們應該開創地去做。

那時Joseph Cornell是用「分享自然」這概念的,她覺得他們應該用一些很有中國韻味的概念。情意自然情感、意識、意志以連接大自然的教育,她覺得這種表述更加適合華人社區。社會上面沒有的東西,就試試去開創去發展。他們專門做情意教育,不做生態那種知識教育。

他們不是進行知識傳遞,而是去培養感受,去發展、去培養整全素養的平衡,然後慢慢開始發展。情意自然教育主要去處理下列幾層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自己的關係。

2000年清水(左下)和天鳥(右下)前往美國阿南達理想村向世界自然教育之父Joseph Cornell學習。(作者提供)
 

2000年結婚那一年,他們去了美國Joseph Cornell的家,去了他們的社區體驗和學習。那時候天鳥都醞釀辭職,要全職去創建這個夢想的學校,但也面對很大的挑戰。那時候,他已經是第一個全職去做這份創建夢想學校工作的人。

去美國學習,最主要得益不單是學習,而是體驗、感晤。

它不是學校,它是一個社區,它是一條村,村裏面有幾間學校,他們去參觀當地的幼稚園、小學和中學。

Joseph Cornell那裏有一個靈修中心,讓世界各地的人學習各式各樣的東西,例如有機耕種、藝術課程、怎樣傳遞健康的食物,以及瑜伽和靜坐。他們是用流水學習法和人交流。

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在那裏相遇,他們過來學不同的東西。清水和天鳥早上做安靜早餐,中午和晚上進行meditation。上學就是去他們家裏交流、聊天,去探訪他們的社區,整個整全理念的體驗。接待他們去參觀社區的是一位60多70歲的女士,她本身有一個非常精彩的人生。她的前半生是航海的,坐帆船環遊世界。

理想的旅程

2002年她和天鳥開展一個漫長的環遊中國體驗之旅,之後就遊歷尼泊爾和印度。那一次他們多用徒步的方式,去了雲南的梅里雪山。入山之前在一個小鎮,遇到一個從北京來的女孩。她一個人去旅行,與他們相遇相識了,一起聊天。然後她就跟他們提起過,她認識一個人,為當地的環境和文化,做一些很有意義的工作,卻沒有留下那人的地址和其他通訊方法。

2006年之前的兩三年清水開始有一個靈感,好像有一個上天的信息給她,好像有一個Calling告訴她要離開這個地方,要去一個很遠的地方。

出發之前,很清晰的一個訊息,就是這次這個旅行,行程是沒有的,是不需要計劃的,你只要向西北方向走就行了。這樣,就展開她一個不知行程的理想旅程。

她由香港家門口,背着背包,西北方向,她一定要經過廣州,一直向北走。不走就坐火車,盡量能夠走的地方她都走,主要的一個原則就是,簡樸的旅行。盡量簡樸,她都沒有那麼多錢住豪華酒店,只是住旅館。能夠坐火車她一定不坐飛機。她經過了廣州,然後去四川和雲南。去到雲南的時候已經是秋天,在雲南的古城去到一個叫摩索族的地方。在那裏她和當地人一起生活,做了一個農民,和農民一起收割,三日之內她的皮膚變成黑色。

她認識了當地一戶摩索人,住在他們的家,成為了他們的家庭分子。他們很純樸,他們見你走過,就算是一個陌生人都會很友善地招呼你吃飯,留下來住。他們的生活簡單,對大自然很謙卑,對人很開放、很善良。

因為摩索族是女兒國,沒有外界的婚姻制度,媽媽就是一家之主。

她和當地的一個媽媽,一見面就很投緣。她當清水是自己的女兒,很喜歡她,很投契。可是她不懂得說漢語,她們是用動作溝通、用心靈溝通。她記得走的時候,很神奇地很捨不得。她突然間又認識了少少漢語,唱歌,和她對唱山歌,唱一句她就對一句唱出來。她體驗了摩索人女兒國那些生活,對她的衝擊都很大,一個異文化的衝擊。

2007年清水在青藏高原當環境教育志願工作者。(作者提供)
 

北京女孩曾經提到在青海玉樹認識的一個人,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她便想辦法到那裏。但是從雲南可以怎麼去玉樹呢?

那裏的人說,因為玉樹海拔很高,假如你想找死你就去吧。後來找到從成都去玉樹的公車班次,一個星期有一至兩班,車行三日兩夜的時間。

在那裏嘗試找那個北京的女生,再找玉樹那個人的名字和電話。最後拿到他的電話,然後清水就嘗試打電話給他,但不成功。

但是她都繼續去到了成都,嘗試在成都坐長途班車到玉樹。到了車站買了票之後,等了兩個小時,那班車都沒有來,不準時到這樣。一個星期只有一至兩班車,為甚麼這麼不準時,後來才知道主要原因是路況很差,所以車子遲到很正常。

好不容易坐在車上,她就開始走上青藏高原的道路,然後在中途再打電話,不斷找玉樹那個人,終於有一次打通了他的電話。

當時她認識了後來成為好朋友的扎多,他是當地一個環境保護協會的創始人。

因為是長途車,有時候會經過懸崖,有時會壞車,接着很多狀況,有試過司機丟下她就開車走。

到了玉樹可可西利地區,那裏全部都是志願服務者為主,他們是收取一些很低的補貼在那裏工作。後來有一部電影,叫做《可可西里》。這部電影在歐洲得獎。也是因為這部電影,令到中國開始重視藏羚羊和環境的保育。國家公園現在非常重視環境監察,很多研究工作就展開了。

他們很艱苦地做環境保育的工作。然後,他們就說,他們最近很想入學校做環境教育,清水不是做環境教育,而是做情意自然教育。她可以用她的方式來做嗎?他們希望她能留下來成為他們的一分子,協助一個名為「綠色搖籃」教育項目的開展(後來在國內某大基金會的比賽中獲得項目優異的獎項),因為他們中間沒有教育方面的專業人員,而且各方資源短缺,然後她就答應試以情意自然教育理念融合環境教育開始試做了。

2018內蒙古/清水南來北往地撒播情意自然教育的種子。(作者提供)
 

他們就安排她入學校做示範教學,開始環境教育系列的示範教學工作。他們給予很多空間給她發揮,非常信任她。清水就在那裏進行情意自然教育化的環境教育。在那裏進行了很多小學、中學、大學,和老師的培訓計劃。她在玉樹藏族自治州結古鎮停留生活工作了2年。

在香港電台製作的國際得獎紀錄片〈青海藍天〉,可以看到她在青藏的生活的艱險、困難、心情複雜的經歷。2008年,她開始接受社區夥伴組織的邀請,在廣西主持情意自然教育。在偏遠山區,人生路不熟地方,帶領來自全國及當地的教師、民間組織工作者、自然及鄉村工作者等等各種人們,體驗情意自然,學習保育環境,協助可持續的鄉村發展等等。從此,也展開了她受邀往來於大江南北來回奔走,播撒情意自然教育種子的歲月。

〈在自然成長和勇闖情意自然教育別徑的清水〉之二

黃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