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潮汕高鐵站乘大巴到大埔縣高陂鎮需時1.5小時左右,這是筆者本次考察工作的落腳之處,縣城算是鄉鎮中的大地方,當中有一所我們要考察和支援的學校,另一所學校在隔鄰的大麻鎮。第三所學校距離頗遠,開車需約40分鐘,座落在群山之中,雖不能說是閉塞或落後,但肯定偏僻。
受地理形勢等因素所限,在小地方生活的人的自我感覺不太好,影響所及,他們難有高遠的眼光、超前和超闊的視野。這不是一種罪過。除了物質稍為不足之外,這裏的人大致上過着安全又舒服的生活。慢慢地,他們或會選擇躺平,這是應付長期和比較單調的工作最佳方式。
山區教育的困境
在大型重點學校,最大的挑戰是學生成績、能否考進大學;至於小型的學校則多了一層煩惱──老師會跳槽到大城市,發展空間、機會更大。願意留下來做好工作的教師已經不足夠,年輕教師又有誰願意以身犯險?那座落深山中的迷你學校面對上述所有困難,學生也愈來愈少,或面臨因收生不足而被殺校的危機。
鄉下的學校受種種限制,努力改進的想法和誘因不大,改進的空間也小,久而久之,大家都沒必要太努力。尤其帶冒險性質的改革和創新方面容易碰釘,隨時得不償失。改革動力不足,在管理層身上,也在老師身上。學生也如此:我為何努力,往哪個方向?付出的結果未能預料或保證,痛快的傷痛總是蓋過辛苦獲得的滿足感和成功感,倒不如早點躺平,過舒適自在的生活。
也許要爭取更多具體資源,如金錢資助、增加人手(最好給專家級人手),才能解決當前問題和應付未來的危機。
山區學校如何改革開放?
困局早已形成而固化了,但仍有突破點,就是推行大膽而小步的改革開放。改革的切入點是教師發展。當領導能夠引領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教師於觀念上改進了,技能增強了,自然會形成更大的力量去面對問題,去解決困難,再反過來又會加強領導的信心和改進的能量。
開放的重點則在敢於衝破固化藩籬,並有具體方向和路線圖。第一步是要超越自己的認知範圍和舒適圈走到外面,眼光和視野有了,這時候才能激起改革進步的欲望和衝動,並要明白、接受和擁抱現實的局限。但千萬別有往外取經或引進巨大資源的心態。貪,不會成功,卻會帶來對人心本質的傷害或侵蝕。
全方位學習與專題研習精神
帶同學生對外探索或探討,為面對的問題尋找可行的方案,更多的是獲取啟發自行解答問題或創建改進之路。在這過程中,老師會成長,學生也會開心,事半功倍。這就是香港教育界稱的「全方位學習」。我們推行全方位學習多年了,薄有經驗,可以借鑒。而全方位學習的範圍,包括校內外、社區以至外地。
另一方面,帶着問題去學習、探索,我們叫做「專題研習」。這是以議題(issue)為本的研習,也是一種研究方式,也可以叫做Project Learning。對於老師而言,也可化作為一種微型研究,可稱作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 。研究可大可小,最重要的是要有針對性,對着自身問題思考解決之道。
改革動力必須來自本身,來自計劃者的心和腦,須有意願和真心,而腦袋也需要一點知識的支持。別人的想法或建議只能誘發或催化或增強那屬於自己的東西或能量。此外,必須由自己親手去做,才有效和牢固。
視野、目光、道德勇氣⋯⋯須累積,不是一朝一夕可產生或擁有的。而當前的危機意識,或者才能誘發大家思考並且用心和用力去改變、去化解危機,但要知道,努力未必就能夠產生成果。吊詭之處就在此!
訪校之後,因利乘便到潮州玩一天,傍晚在韓江邊休息。江水千百年來滔滔不絕,奔向的是大海,是外面的大千世界,更是光明和寬廣的天地。江水奔向前方不回頭,人也必須奔往遠方,取得進步,避免被淘汰。另外,人要主動改進並引發和引領身邊的人進步,共赴未來,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