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Jul 16 2025 04:28:28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以色列與伊朗驚人之戰背後利益

《孫子兵法》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當各國為利益廝殺時,或許更該想想:這場仗,真的划算嗎?

6月13日,伊朗與以色列的衝突突然升級,但這場戰爭的伏筆早已埋下。

戰爭導火線:從IAEA到軍事衝突

今年初,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報告指伊朗濃縮鈾存量超標,以色列隨即警告「必要時先發制人」。6月初,伊朗核設施遭疑似以色列網絡攻擊,隨後雙方飛彈互射,戰爭正式爆發。

6月13日,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確認以色列空襲破壞了伊朗納坦茲(Natanz)核設施。其實,這場戰爭的導火線,就是以色列擔心伊朗核武威脅,主動出擊,打擊了伊朗多個軍事和能源設施,導致伊朗反擊,雙方戰火一發不可收拾。

美國被發現在2025年6月13日左右,把原本要援助烏克蘭的2萬枚反無人機導彈轉送中東,當時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公開證實這件事。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長期關注伊朗核問題,伊朗稱其核計劃用於民用,如發電等,這一點伊朗官方多次聲明,屬既定事實。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尤其是以色列,懷疑伊朗秘密發展核武器,這也是公開的立場。圍繞伊朗核問題的多輪談判和制裁,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相關文件以及眾多國際媒體報道中都有體現。

以色列認為伊朗核能力對其構成「生存威脅」,這從以色列官方發言以及諸多政治分析中能得到印證,如以色列多位領導人在公開場合表達過類似擔憂。隨着矛盾激化,從情報戰、網絡戰發展到軍事衝突,像2020年伊朗核設施遭遇網絡攻擊,外界普遍懷疑以色列參與其中,而近期雙方軍事衝突不斷升級也是客觀事實。

伊朗軍方和商界利益糾纏,令內部出現漏洞。(Shutterstock)
 

伊朗的致命傷:軍人經商與內部間諜

伊朗革命衛隊(IRGC)是伊朗一支精英武裝部隊,1979年5月5日成立,主要目的是鞏固新成立的伊斯蘭政權、壓制舊王朝軍隊以及維護國內秩序。他們直接聽命於伊朗最高領袖,除了有自己的陸海空三軍,還負責情報、維穩、監控異見人士,是政權最信任的「守護者」。

伊朗革命衛隊控制國內石油、建築、電信等經濟命脈,軍方高層富可敵國,但這導致兩個問題:

  1. ​軍隊戰力下降​:軍人忙着賺錢,訓練鬆散,戰時反應遲鈍。

  2. ​間諜滲透​:商業合作讓外國情報機構有機可乘,以色列多次精準打擊,疑似因內部洩密。

若整頓軍隊,可能引發政變;若不整頓,戰爭必敗。

伊朗最大危機不止外敵,還有內鬼。軍方和商界利益糾纏,令內部出現漏洞。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Mossad)就是利用了伊朗內部貪污、權力鬥爭,收買了不少內部人員,甚至滲透到伊朗革命衛隊(IRGC)內部,令伊朗陷入「間諜恐慌」,加強內部鎮壓。

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深度參與經濟活動,戈爾博集團作為其下屬企業壟斷政府合同獲取巨額利潤,這在一些國際經濟研究機構以及關注伊朗經濟的媒體報道中有提及,如部分中東經濟研究組織發布的報告。關於內部間諜問題,有報道稱以色列摩薩德買通伊朗內部人員獲取高官行蹤,雖有消息傳出但未得到以色列或伊朗官方證實,存在一定傳聞性質。

伊朗因國際制裁經濟困難,部分官員可能因個人利益與外國勢力勾結,這是基於伊朗經濟困境以及國際關係複雜性的合理推測,缺乏確鑿證據。在2021到2025年間伊朗發生37起重大洩密事件,涉及部分高級軍官,目前尚未檢索到權威信源支撐,有待進一步核實。

半島電視台等阿拉伯媒體曾經被以色列驅逐,令外界難以得知真相。(Shutterstock)
 

以色列媒體戰:操控國際話語權​

以色列深知「輿論即武器」,戰前已鋪好媒體戰場,她不止有軍事力量,亦擅長操控媒體。在2023年,以色列轟炸半島記者站,指控其「替哈馬斯宣傳」。

而今次戰爭中,以色列嚴格封鎖戰場資訊,打壓外國記者:外媒拍攝戰場需以色列軍方陪同,否則扣留設備,更甚禁止本地居民上載戰爭畫面。

半島電視台等阿拉伯媒體曾經被以色列驅逐,令外界難以得知真相。有在以色列的中國人透露,網上伊朗冒煙畫面是以色列間諜燒輪胎偽造,此信息來源較為模糊,屬傳聞,並無可靠媒體或官方證實。以色列國防部要求國內媒體審查,限制報道本土被襲畫面,這在一些國際媒體對以色列媒體管控的報道中有跡可循,部分以色列媒體人也談及過相關審查情况。

以色列襲擊伊朗電視台以及此前襲擊加沙的各國媒體,有相關媒體機構自身報道以及國際人權組織對媒體自由受侵犯情况的關注報告可以佐證。以色列長期打壓半島電視台,半島電視台自身多次聲明其報道因不符合以色列利益而遭打壓,眾多國際媒體研究機構也關注到這一現象。

美國配合以色列輿論攻勢,將伊朗與北韓、俄羅斯並列,形容伊朗為「邪惡軸心」,塑造她「中東反派」形象,合理化軍事打壓,全力孤立伊朗。在冷戰後美國一些官方文件以及政治人物發言中,能找到將伊朗等國視為「邪惡軸心」的表述。

伊朗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是事實,但西方國家通過IAEA對伊朗施壓並實施制裁亦清晰可見。(Wikimedia Commons)
 

伊朗的核武困境:為什麽只有她被針對?​​

全球其實有不少核武國家,像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北韓,但伊朗因為簽了《核不擴散條約》(NPT),反而成為唯一被針對的國家。有人伊朗是「被騙」,因為其他國家不簽NPT,卻無人追究,伊朗一簽就成為眾矢之的。

伊朗簽NPT(《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主要是為了換取和平利用核能的國際合法權利,以及減少被孤立同制裁的風險。1970年伊朗批准條約,希望可以發展民用核能、醫療和農業用途,同時避免鄰國發展核武引發軍備競賽。但簽了之後,伊朗覺得自己反而成為國際壓力目標,有「被騙」的感覺。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有180個成員國調查組成員來自全球各地,包括美國、英國、法國、中國、俄羅斯、日本、德國、印度等。最新一屆(2024-2025)董事會有35個國家,包括阿爾及利亞、阿根廷、加拿大、中國、法國、德國、印度、日本、美國、英國等。調查團隊通常由這些成員國的核專家組成,根據需要派往不同國家進行核查。

全球存在如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朝鮮等被認為擁有核能力的國家,這是國際社會普遍認知,諸多國際核問題研究機構報告都有提及。伊朗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是事實,其認為簽署後可和平發展民用核能並避免制裁,這是伊朗官方簽署條約時的立場闡述。但西方國家通過IAEA對伊朗施壓並實施制裁,在聯合國相關制裁決議以及美國等國發布的制裁文件中清晰可見。至於伊朗是否被「騙」 簽署條約,這屬觀點層面,不同立場有不同解讀,並無確鑿證據表明存在欺騙行為。

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美國與伊朗關係徹底轉變。(Wikimedia Commons)
 

美國與伊朗百年利益糾葛

美伊關係百年來都充滿矛盾,由石油、冷戰,到伊朗革命,美國一直想控制中東資源,保障自己經濟利益。今次戰爭,美國表面上說支持和平,實際上軍援以色列,背後都是經濟利益主導。

世紀初美國在伊朗石油領域投資獲取利潤,有眾多經濟史研究文獻以及石油公司歷史資料可以證明,如一些美國老牌石油公司的發展歷程中就記載了在伊朗的投資情况。冷戰時期伊朗巴列維王朝與美國密切合作,美國提供軍事裝備技術支持,雙方往來的外交文件、軍事援助協議等都能證實。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兩國關係轉變,伊朗扣押美國大使館人員導致斷交,這一事件是現代國際關係中的重大事件,有大量新聞報道、外交檔案等資料記錄。此後美國對伊朗制裁,美國政府發布的一系列制裁法案和措施文件都明確體現了這一點。美國制裁出於控制中東石油資源以及維護盟友關係和地區影響力等利益考慮,這在眾多國際關係學者分析以及美國官方部分政策解讀中都有體現。

以色列今次為了防禦飛彈,每日軍費高達7億美元。(Shutterstock)
 

以色列的經濟與戰爭成本​極高

以色列本身經濟靠創新科技(如Waze、Mobileye)同美國援助,創投產業發達。美國每年提供38億美元軍援,令以色列成為中東軍事強國。以色列今次為了防禦飛彈,每日軍費高達7億美元,攔截一枚「鐵穹」成本要5萬美元,而伊朗自殺無人機僅2千美元,以色列國庫能撐多久?

以色列在加沙,平均每日軍費開支大約1.5億美元(即每月約47億美元)。這個數字比戰爭前高出兩倍以上,對以色列經濟壓力很大。

以色列經濟支柱有「創投」 產業,這在以色列經濟發展報告以及國際經濟組織對以色列經濟的研究中都有提及,如世界銀行對以色列經濟結構的分析。以色列長期接受美國援助,美國國會的對外援助法案以及美以之間的相關協議都能證明。

在此次戰爭中,從軍事成本看,以色列攔截導彈成本高昂是事實。美國《華盛頓郵報》6月17日稱,根據以色列財經報紙The Marker估算,與伊朗衝突後,以色列每晚防禦成本高達2.85億美元 。以色列主要使用「箭」式反導系統攔截導彈,其攔截彈一枚300萬美元 。

而伊朗發射的導彈及無人機成本相對較低,據紅星新聞報道,伊朗發射一架國產單向攻擊無人機成本估計最多為2000美元,較大的Shahed-136無人機價值約為2萬美元 。

從建築角度,以色列特拉維夫等城市高樓大廈林立,像Matcal Tower坐落於特拉維夫市中心,高107米,主體地上17層,局部達22層,總建築面積約9.4萬平方米,容納1286間辦公室,且配備先進人防設施,其建設成本高昂。相比之下,伊朗城市建築從公開資料看,整體造價相對較低,但缺乏具體對比數據。

持久戰沒有贏家​

這場戰爭背後利益糾葛複雜,伊朗雖然內外交困,但以色列都不見得好過。兩國經濟和社會都會受重創,復原困難。美國國債破35兆美元,中東泥潭只會加速美元衰落,長期軍援都是負擔。

其實,戰爭背後都是金錢和經濟利益作祟。《孫子兵法》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當各國為利益廝殺時,或許更該想想:這場仗,真的划算嗎?

陳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