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界會計師協會會長葉冠榮指出,預算案的即時目標離不開「抗疫紓困」,面對疫情重返高峰,政府的動作已很迅速,即時關顧生意受影響的企業及失業市民。在執行上,應把重點放在如何落實細節,建議可快、精、準地派發電子消費券,直接幫到有需要的市民,穩住企業現金流。
建議派5000元消費劵
香港商界會計師協會近兩年都有就消費券計劃出謀獻策,今年再度建議派發5000元幫助基層抗疫,香港商界會計師協會前會長吳德龍認為,派發消費券有兩大原則,第一要公平,必須將錢交到最有需要的人手上。第二,不要限制消費用途。
除建議派發消費劵,香港商界會計師協會副會長黃慧琪表示,該會建議給予一次性的稅務寬免,為 2021/22 課稅年度百分之百的利得稅、薪俸稅及個人入息課稅寬免稅款 2萬元,即時減輕納稅人的負擔,並促進社會現金流量。
開源節流是王道
2022/23課稅年度的財赤會否大增?身兼協會稅務委員會召集人的黃慧琪認為尚難預期,始終疫情破壞力難以預料。好消息是,上一份預算案估計2021/22財年香港赤字超過1000億元,但某程度上受惠於地價收益,2022年1月底政府公布首9個月有500億元盈餘,相信財赤會收窄。
不過賣地收益只能視作錦上添花,要增加庫房收入,香港商界會計師協會倡議政府把握全球稅務改革的良機,全面檢討稅制。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於 2021 年 10 月 8 日對稅基侵蝕與利潤移轉(BEPS 2.0)方案及包容性框架發布最新聲明,並針對支柱 1(Pillar One)及支柱 2(Pillar Two)提供進一步指引。黃慧琪指出,政府可考慮在檢討稅制時同步引入資本增值稅或商品及服務稅(GST),並提高博彩稅、煙酒稅等。
其實早於2001年,政府已就《擴闊稅基、改善稅制》作出諮詢,但正如葉冠榮會長所言,「永遠沒有一個最好的時間去推行這件事,無論經濟好景還是不景,都會有反對聲音。」吳德龍補充:「疫下香港能保持平穩已經是種福氣,日後設計商品及服務稅時,必須多考慮基層民生。」
抓緊大灣區機遇 創科拉動產業結構
過去兩年,政府不斷向防疫抗疫基金注資,日前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申請270億元推出第六輪基金措施,但香港究竟有多少盈餘可以用?據估算,如無意外財政儲備將下跌至8000億元。有見於香港產業結構長期向金融、房地產及服務業傾斜,而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香港商界會計師協會建議政府應配合國策,改變香港產業結構,增加創科元素,並藉此融入國內發展步伐,共同創富。
協會建議,政府應投放更多資源於創科基金,鼓勵生物科技、中醫藥研究等,並可考慮發展智慧醫院、藉大數據及科技紓解醫護荒;政府亦可考慮結合工廈活化及「垂直耕種」,在舊式工廈研種有機菜,待發展成熟時將技術輸出到國外及大灣區。
此外,香港商界會計師協會建議深化工業2.0,政府可在「北部都會區」預留地段作工業發展,鼓勵廠商投資在香港發展先進工業、並給予資本性開支補貼或稅務優惠。
葉冠榮會長表示,政府可將觀塘或西九龍作為工業價值鏈的一環,捕捉世界市場動態,爭取上游市場,支援大灣區生產線,避開下游強大對手。
籲香港發行藍色債券
另方面,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香港作為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國際資產管理及風險管理業務的角色,為了加強和內地及海外市場的聯繫,加大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廣本港金融服務的力度,建議政府可參考印度洋國家塞席爾(Seychelles)發行藍色債劵(Blue Bond)的經驗,以保護維港和中華白海豚為主題,發行藍色債券。
吳德龍表示,香港的發債額在整個國家的佔比很小,主要還是通過金融體系、法規、稅制及人才,幫助中國發債,以共同創富,早日實現中國金融體系現代化。
該會又建議政府通過設立投資推廣團隊或給予稅務優惠,吸引更多大中華地區以至國際投資者來港投資近年大熱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SPAC)及數碼資產,促進本地初創企業融資,達致初創企業和投資者雙贏的局面。
支持財政司審慎理財
政府近年不斷推動港人抓緊大灣區機遇,北上創業就業。為促進人才共融,拉動整個經濟圈繁榮,該會建議政府實施專業資格互認。吳德龍指出,香港法律界人士可通過大灣區內地執業考試,而實現在當地創業就業,港澳稅務師在前海也有類似政策可不用考試在前海直接執業,建議政府為會計及審計界別推出類似資格互認制度。
黃慧琪稱,現時大灣區內港人港稅的稅務政策是「先徵稅,後補貼」,該會建議深化稅務優惠至「精準計稅交稅」。
部分社會人士認為,北上港人的就業支援及配套略嫌不足,香港商界會計師協會建議政府考慮設立大灣區辦事處,為當地落戶者完善生活配套,照顧住房、醫療、孩子教育等不同領域。
葉冠榮會長表示,在疫下經濟動盪的大環境下,絕對支持財政司審慎理財的理念。該會建議預算案派糖、減稅只屬短期措施,香港想要長遠創富,還需配合國策,融合大灣區發展框架,在政策、基建、資金、文化四通的條件下,創造共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