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燦然闖出演藝路,良劇薈萃現舞台──專訪著名演員潘燦良

燦然闖出演藝路,良劇薈萃現舞台──專訪著名演員潘燦良

由畢業到現在,潘燦良演繹過無數角色,他的生命彷彿已跟戲劇融為一體。「在我的人生中,絕對有戲劇。我不敢想像沒有了戲劇,會怎麼辦?生命有了戲劇,多了一份樂趣,令我的生活更為愉快。」

馮珍今 作者: 馮珍今
2022-11-10
字旅相逢

照片:潘燦良提供,謹此致謝 攝影:黃文傑

標籤: 不日上演演藝學院潘燦良灼見原創灼見獨家舞台劇莊梅岩鍾景輝電視劇香港話劇團
溫文爾雅的潘燦良。
溫文爾雅的潘燦良。

《南海十三郎》於1993年首演時,我已是座上客。此劇以江譽鏐生平事跡為題材改編而成,編劇杜國威寫得極好,贏盡口碑,兩年後重演,我又走進劇場,欣賞這齣舞台劇,飾演唐滌生的,正是潘燦良。那時候,對這位年輕的演員,已留下深刻的印象。

長溝流月去無聲,輾轉又到了2022年。自7月開始,《最後禮物》在香港演藝學院公演,此劇由莊梅岩編劇,黃子華、潘燦良主演,演出共50場,卻一票難求,幸得老朋友之助,才可觀賞到這齣舞台劇。

潘燦良演出的舞台劇,我幾乎全部看遍,也非常欣賞他的演技,但從沒想過,能有機會邀請他做專訪。坦白說,如果沒有謝君豪代為聯絡,我可不能跟他面對面聊天,感謝君豪兄。

訪問那天,我們相約在香港公園的池畔餐廳吃午飯,攝影師傑哥還早到了。此日惠風和暢,窗外景色怡人,坐在餐廳的一隅,邊吃邊談,大家都感到很愜意。

溫文爾雅的潘燦良,原來也很健談,他從中學時初踏台板講起,說到演藝工作方面的經歷、所思、所感……我們談得很投契,聊到下午6點半,暮色四合,才離開餐廳,揮手告別。

因緣際會踏台板

成長的背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小時候,潘燦良居於彩虹邨紅萼樓,是家中的老么。他在中華基督教會基協中學念書,中五會考後,因緣際會,參與了學校劇社的演出。當時,他有個同學是劇社社長,寫了一齣探險懸疑劇,有點似Indiana Jones,臨時拉他當演員,他在劇中演配角,在尋寶過程中,殺了一個人……此劇演出兩場,供全校同學欣賞。

小時侯的潘燦良。

「我正在等放榜,反正有時間,就試下囉,與大家一齊合力做好一台戲,真係幾好玩,感覺非常好。」想不到,首次踏台板,他竟然演反派。

他這次演出,只是當大配角,但仍然得到讚賞。有一次,中文科老師擦身而過,對他說:「潘燦良,原來你做戲幾好睇嗰喎!」第一次受到肯定,也許就是烙印,成了他日後在演戲方面尋求個人路向的契機。

「我無心機讀書,最愛戶外活動,行山、游水、踩單車……喜歡打籃球。」潘燦良坦言,自己的成績一直不好,會考後,曾轉到其他學校重讀中五。家中的兄姊早已出外工作,沒有經濟壓力,雖然一再重讀,父母也讓他繼續念書。那是他一生中,最徬徨、迷失的時期。

中學時候第一次演出,在後台與同學合照,右一為潘燦良。

潘燦良從沒想過當演員,「我不是『讀書人』,自問沒有升學的機會。那時,聽聞香港演藝學院最着重talent(天份),縱使成績不太理想,也有被取錄的機會。對我來說,好像是唯一的出路。」他鍥而不捨,報考了四年,才成功入學。

在這幾年間,他做了好幾份工作,任職工業繪圖員、牛奶公司雜工、批發公司送貨工人……其後,轉到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CCDC)當辦公室助理,接觸舞台製作、表演藝術,他開始找到自己的方向,「大半年後,團內的Assistant Stage Manager一職有空缺,我主動求調,擔任ASM,負責燈光、音響、道具……等後台工作」。

CCDC設有CCT(City Contemporary Theatre),他要做劇場的技術人員,常碰到不同的藝術工作者。「杜Sir當時還在可立中學教書,我見過他帶學生來演戲。後來CCDC又增設小型畫廊,我也要幫手做展覽。」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藝術範疇,既充實,又有滿足感,他愈做愈投入。

「我終於找到了出路,舞台就是我的『歸宿』!」他笑着說。1987年,獲香港演藝學院取錄後,因為捨不得這份工作,他還猶豫了一陣子,反覆思量後,才決定入讀。

演藝第二年得到男主角機會,演The Crucible by Arthur Miller.

學院求藝勤展翅

潘燦良自言,進入戲劇學院的表演系,最大的得着,是來自鍾景輝(King Sir)的教誨。King Sir曾總結了一套『4D』演員守則:Discipline(紀律)、Drive(動力)、Dedication(奉獻)、Diligence(竭盡心力)。

「除了『4D』,King Sir還會親自指導學生,細說演藝行業的概念、形式……讓我們真正地了解到,投身演藝界,應該用什麼態度去面對自己的工作,還經常提醒我們要保持『那團火』(對舞台的激情),可謂一生受用。」他指出技巧不難掌握,可以慢慢練習,最重要的是態度。

由於得來不易,所以倍感珍惜,「在學院那幾年,我好用心、好勤力,盡量想多吸收、多學點知識,看英文劇本,遇到不懂的字,就查字典……我好enjoy學習的過程,決心要好好讀書。」如果有興趣,學習的動力就會引發出來。潘燦良就是個好例子!

回想當年的經歷,「我好努力學習,也盡力爭取演出的機會,藉以累積經驗。在學院中,我多做主角,也成為同學間『搶手』的合作伙伴。」自信心就是這樣煉成的。

演藝第三年,演《蝴蝶飛翔》中的失明人Don Baker。

工作時,他儲了點錢,第一年的學費,可以自給自足,但餘下的幾年,經濟上的支持,就來自母親。畢業那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獲取了兩個獎學金,於是將大部分的錢歸還給媽媽,答謝她的支持……

潘燦良的畢業演出,是古希臘歐里庇得斯著名悲劇《神火》(Dionysus),由Colin George(章賀麟)導演。他們在香港公演六場後,便直飛北京,與中央戲劇學院作兩場學術交流演出,接着南下上海,訪問上海戲劇學院,在上海人藝演出廳公演兩場,亦獲得好評,有評論者指出「他們的演出充滿熱情和生命活力,表演技巧基本功十分扎實,導演別具一格,給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畢業演出,希臘悲劇《神火》,用面具演出!

磨煉演技圖突破

1991年畢業後,潘燦良即投考香港話劇團(簡稱話劇團),「我很幸運,獲得取錄。同年入團的,還有同學蘇玉華,另外有雷思蘭、劉紅荳、吳業光。」他加入話劇團時,藝術總監為楊世彭博士,第一次踏上舞台,是在《欽差大臣》中擔當「跑龍套」小角色,與古明華扮演村民,做兩兄弟。

那時的話劇團,有30多個全職演員,「演員包括老中青、生旦淨末丑。羅冠蘭已獨當一面,謝君豪、高翰文、楊英偉等小生,亦炙手可熱……」。

在開首兩三年,他只能演閒角,做「茄喱啡」,或當候補演員,「我有點投閒置散的感覺,陷入低潮期……」直到1994年,他被一位美國導演選中,在《黑鹿開口了》中飾演Crazy Horse。這齣舞台劇,內容跟《與狼共舞》相近,潘燦良演一個反抗白人的印第安英雄人物,演技大受讚賞,而且獲得了香港舞台劇獎的最佳男配角獎。

1995年《黑鹿開口了》演狂馬。

自此,他開始得到楊博士的重視,也得到較多的演出機會。1995年,他在《南海十三郎》(重演)中演唐滌生。「此劇首演時,李偉英演唐滌生,演得非常好,我也參照了他的演繹方式。」1997年,《南海十三郎》改編成電影,潘燦良亦因唐滌生一角,獲得第34屆台灣金馬獎及第1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香港話劇團1995年《南海十三郎》演唐滌生。2013年再演唐滌生。

眾所周知,楊博士熱愛導演翻譯劇。1996年,他計畫將Cat on a Hot Tin Roof(《熱鐵皮屋頂上的貓》)搬上香港的舞台,此乃Tennessee Williams(田納西‧威廉斯)的名劇,曾獲普立茲獎。由於當時謝君豪請假結婚,潘燦良因而獲得機會,在劇中擔任主角。此劇分AB Cast,前者為羅冠蘭和高翰文;而後者則為潘碧雲和潘燦良,在台上輪流演出。「我覺得無咁灰心,開始建立自信。」

在話劇團,他曾參演的劇目眾多,印象比較深刻的角色亦不少,其中包括《德齡與慈禧》(重演及再度公演粵語版)的光緒皇帝;在《凡尼亞舅舅》的鄉村醫生阿斯特羅夫(Astrov)……

「我主動向楊博士自薦,在大型製作《德齡與慈禧》中爭取演出機會;而在契訶夫的《凡尼亞舅舅》中,來自俄國的導演令我學會了好多,在演技上亦得到提升。」至於最大的挑戰,則來自一齣意大利瘋狂喜劇《戇病夫妙計試真情》,導演為何偉龍。

2008年《德齡與慈禧》演光緒。

「坦白說,演喜劇不是我的強項,演這個戲,主要是為了磨練演技……」更大的突破,是在2004年的《家庭作孽》,角色的要求更大。對手是擔綱演出的黃秋生,也有一定的壓力。

2005年《家庭作孽》演何必達(左)。

「排練的過程好艱苦,已排了三個星期,毛Sir(毛俊輝)仍未感到滿意。他引導我嘗試用另一種方式,好似戴一個Mask(面具)般演出,從外入手,設計這個人物的形象。秋生也建議我將聲音吊高講對白,突然之間,我開竅了!」他戴上「假哨牙」演出,由外而內,找到一個新的節奏,以特別的聲線、動作演繹……構成一種獨特的喜劇感。

結果,潘燦良演活了劇中人何必達,那位大陸保安公司負責人,連觀眾也幾乎認不出他,以為話劇團來了一位新演員。結果,他憑《家庭作孽》取得第14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配角(喜劇/鬧劇)獎。

「也許,一直以來,我的外形比較正氣,局限了自己的發展。這次演出,是一個大突破,表演的幅度拉闊了,對我日後的演藝生涯,帶來正面的影響。」他認真地說。

重回凡間作凡人

潘燦良引述毛Sir說過的一句話,「演員是一種好孤獨的工作。成為一個演員,要花20年。」經歷多年的磨煉,他開始體會到箇中的真意。

他認為不斷自我發掘的同時,也要不斷向自己提問題。

「為什麼要當演員?為什麼社會需要演員?我以前曾問過,也有過model answer。」演戲多年,他開始有感而發,那是歷練引發出來的個人想法,「演一個戲,無論什麼題材,演什麼角色,其實是為社會某些人發聲,表達一些思想、信念。」

他認為不斷自我發掘的同時,也要不斷向自己提問題。

2006年,他獲亞洲文化協會(Asia Cultural Council)的利希慎獎學金,到紐約American Repertory Theatre進修半年。這是個難得的機會,可以學習、觀摩,沉澱自己,然後重新出發。

2009年,他首次創作了《重回凡間的凡人》,「劇本不太成熟,寫的是我媽媽的故事,加上我個人的感受。」此劇於2011年獲邀參與香港藝術節演出,他親自執導,由蘇玉華及張錦程主演。

說到這裏,潘燦良分享了一個小故事。話說有一天,他演完戲後,一個女觀眾在後台的出口,拿着劇本,請他簽名,還說:「謝謝,這個戲打開我的心結。」接着便離開了。望着她遠去身影,他感到有點詫異。

「什麼心結?」事後回想,他也想追問,可惜已沒有機會。

「也許,這齣戲令她領略到一些道理,可讓她放低心結,找到出路。」潘燦良體會到戲劇工作的社會責任,戲劇不單只是娛樂,透過演戲,帶出訊息,可能會令人們的生活過得好一點!

演戲這麼多年,「在台上的演出,任何一個角色,都會帶出影響,哪怕只影響到一個人,也很重要。」他真切地道出藝術的感染力!

「我是慢熱的人,性格也不太冒險。到了2012年,在這個環境,演了21年的舞台劇,我覺得夠了!」蘇玉華也支持他的決定。

當他知道話劇團的藝術總監陳敢權,以及行政總監陳健彬兩位先生已提名他角逐香港藝術發展獎後,他坦然告知二人自己的決定。「我感到有點尷尬,也覺得辜負了他們,他們真的欣賞我,不會因為我去意已決,而放棄給我提名。」對於兩位前輩,他心存感激。

「我在1991年8月1日開始上班,至2012年4月30日約滿為止。」他與蘇玉華合演《心洞》之後,便正式離開話劇團。

同年6月,他獲頒「2011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戲劇);而《心洞》也為他帶來了第22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主角(悲劇/正劇)的獎項。

潘燦良留守話劇團,長達21年之久,「劇團王子」,可不是浪得虛名!

2012年在香港話劇全職生涯最一個演出《心洞》,潘燦良與蘇玉華合演夫婦。

凝聚人心顯力量

潘燦良決定不再續約後,「當時香港電視網絡(港視)剛成立,總導演聯絡我,邀請我與張可頤合作,演電視劇《來生不做香港人》,可能他們想找一些新臉孔吧!」他考慮後,覺得不妨一試。由於電視劇於2012年底才開拍,他在7月,還參與《我和秋天有個約會》的演出,再飾演沈家豪。

港視想他簽長約,他也婉拒了。「正因為不想簽約,才離開劇團,我情願拍『部頭』戲。」接拍之前,他要先看劇本。「我對戲劇有一種藝術上的追求,演電視劇、電影也一樣。」

離團往外闖,潘燦良參與港視劇《來生不做香港人》,憑花心男「Hill少」一角,成功走紅,令更多觀眾認識他。在電影方面,他亦累積了不少經驗,早年於《人間有情》(1995)演阿貴、《南海十三郎》(1997)演唐滌生,又於《愛情觀自在》(2001)飾呀修。其後於《逆流大叔》(2018)演黃淑儀,亦入圍角逐第3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項。

2001年電影《愛情觀自在》演呀修。

「身為演員,我已ready。相對來說,我比較熟識舞台,拍電視劇或電影,我不像其他資深演員般熟識機位、鏡頭的調度……對於這些技術性的東西,我還處於學習階段。」無論面對哪一種媒界的演出,潘燦良都全力以赴,認真演好自己的角色。2014年,他又憑《教授》奪得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主角(悲劇/正劇)。

2017年,移居英國多年的演藝校友張志偉回港,大家相聚時,談及一個想法,期望透過研討會、工作坊,跟戲劇界志同道合的朋友,整理多年來的工作經驗,彼此交流分享。

所謂坐言起行,他們成立了一個為期三年的戲劇實踐計劃”Project Roundabout”,不設藝術總監行政總監架構,召集人為潘燦良、蘇玉華、張志偉。計劃以演員為本,匯聚有共同願景的人才,每年透過演出、研討及工作坊,期望重新思考、梳理演技和打破演員的慣性與局限。

「我們的信念是由個人演技提升開始,再達至演員間能互相完善對方,最終回到自己崗位後再延續此精神。」從2017到2019年,Project Roundabout演出了《謊言》(The Truth)、《她媽的葬禮》和《親親麗南》(The Beauty Queen of Leenane)。

「我們的投資,不單只是金錢,還有involvement、精神、態度……以聘請方式,招攬台前幕後的工作人員,提供最好的排戲條件,讓不同崗位的人,可以全程投入,集中精神做好一台戲,還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作出專業交流。我們不是營運,而是提供一個平台,讓大家有機會沉澱。」無論是演出的水準、觀眾的反響,以至票房……事後的檢討,證明了這個計劃的成功,三年計劃達標後,他們便停下來。

2020年,疫症蔓延,演藝工作者面對前所未有的艱難局面。2020年4月,正值香港第二波疫情,Project Roundabout以一封信為劇場燃點起一盞燈,提出「不日上演」計劃,最初是為了解決同業燃眉之急,他們拿出過往「三年計劃」成果的部分酬金,製作4齣讀劇演出,後來因為更多有心人的出現,最終順利演出12齣讀劇,共有179名業內人士參與其中。

「『不日上演』的策劃意念非常清晰明確,以簡約的讀劇方式,製作多齣跨年代的原創劇,參與者包括所有的劇界人士,不分世代。」潘燦良指出,劇目有杜國威《人間有情》、莊梅岩《教授》、龍文康《過户陰陽眼》、陳志樺《蛋散與豬扒》等。透過這個計劃,很多已遭埋沒的佳作,重新被發掘出來,讓年青的一代,都有所得着和啟發。

他認為「不日上演」比之前的三年計劃更重要,「它不單紓緩了劇界的困境,而且見證了團結的力量,最重要的是團結人心!」

「不日上演」計劃海報。

12個劇本的第一場讀劇演出《三子》。

「不日上演」參加人員大合照。

隨緣而行重嘗試

談到未來計劃,潘燦良聳聳肩笑着說:「我從來沒有具體的工作計劃,比較隨緣,碰到什麼便做什麼,遇到合適的角色、可以合作的人、有趣的演出……我也會樂於嘗試。」

他說:「對於舞台劇、電影、電視劇,我一視同仁。」三者之中,他最熟識的,首推舞台劇,「然而,拍攝影視作品,於我來說,也蠻有新鮮感,覺得好刺激,亦有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

停頓了一會,他繼續說下去,「在電影、電視方面,導演有話事權,演員受到的限制比較大,但也不能抹煞那方面的享受。當然,在舞台上,我可以得到全面的發揮,例如在《最後禮物》中,我跟子華第一次合作,感覺非常好,那是不可取代的。」

潘燦良笑言沒有工作計劃,遇到合適的會樂於嘗試。

3月下旬播出的電視劇集《反起跑線聯盟》,以現今社會父母對子女的教育理念為主題,成功吸納大批家長觀眾,收視報捷。潘燦良在劇中,飾演其中一位「怪獸家長」,盡見其喜劇細胞。而在電影《致命24小時》中,他飾演變態殺手,一反正氣形象,演技亦毋庸置疑。

「舞台是神聖的,可是,影視作品卻可以流傳下去。」今時今日,潘燦良遊走於不同的界別,他強調,「身為演員,能夠演好自己的角色,好好地完成每一個作品,而它亦有留下來的價值,我就會感到完滿。」

岑偉宗曾說過,「舞台是我的家;電影是旅行的地方。」

「對於我的家,我感到很熟悉、很舒適,也好安全;我好enjoy去旅行,而且不會homesick!」潘燦良卻如是說。

由畢業到現在,潘燦良演繹過無數角色,他的生命彷彿已跟戲劇融為一體。「在我的人生中,絕對有戲劇。我不敢想像沒有了戲劇,會怎麼辦?生命有了戲劇,多了一份樂趣,令我的生活更為愉快。」

早在1995年,潘燦良與蘇玉華合作拍攝電影《人間有情》,開始走在一起。兩人選擇在2020年註冊結婚,主要是因為疫情導致工作量暫時減少,可以騰出時間,面對他們不喜歡處理的繁文縟節。「我們在平時,已常常被『關注』,其實,我們喜歡過的是平常的生活。不過,隨着年紀大了,也要作出實際的考慮……」夫婦倆最喜歡旅行,已策劃明年外遊的大計。

潘燦良在《短暫的婚姻》中改變崗位,擔任導演。

9月底,他剛演完50場的《最後禮物》,接着,他與編劇莊梅岩繼續合作,在《短暫的婚姻》中當導演,這齣戲將於12月底,在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公演。

「如果深愛,再長的婚姻也是短暫的。」莊梅岩寫這齣戲,談愛情、婚姻、關係,說失去、寂寞、背叛……還探討人生與家庭的問題,為觀眾帶來更多的思考空間。

在2019年首演時,潘燦良演Galen。這一趟,他改變了崗位,且拭目以待!

潘燦良與作者合影。

更多精采文章

  • 疫中說「戲緣」疫中說「戲緣」
  • 君踏舞台成佳話,豪情俊逸十三郎──專訪著名演員謝君豪君踏舞台成佳話,豪情俊逸十三郎──專訪著名演員謝君豪
  • 劇壇奇女子焦媛,「冤案」過後,暗香拂塵上路:「會吃的,繼續吃戲飯!」劇壇奇女子焦媛,「冤案」過後,暗香拂塵上路:「會吃的,繼續吃戲飯!」
  • 從電視劇《小捨得》看教育的「捨」與「得」從電視劇《小捨得》看教育的「捨」與「得」
  • 事筆宜詞音樂劇,行文雅妙趣俗鄙──專訪資深填詞人岑偉宗事筆宜詞音樂劇,行文雅妙趣俗鄙──專訪資深填詞人岑偉宗

  • 山歌好比春江水,舞中傾溢見真情──專訪舞劇《劉三姐》導演丁偉
  • 「無論如何彎彎曲曲,都是路」──專訪趙廣超老師(二之一)
  • 回報華光師父,培養粵劇新秀──專訪粵劇名伶羅家英

馮珍今

出生、成長於香港。自小是個「書癡」,及長卻成了「影癡」。早歲畢業於中大新亞書院中文系,其後獲中大教育碩士。從事教育工作多年,遊學巴黎一年。現為自由寫作人,兼及寫作教學。近年喜遊走四方,亦愛讀書、寫作……著有散文集《見雪在巴黎》、《我的學生二三事》、《不一樣的學生》、《字裏風景》、《字旅人間》,童書《奇幻泡泡與石頭貓》、《中國人的故事:詩人和小說家的才華》,遊記《走進中亞三國——尋找絲路的故事》,人物專訪《字旅相逢》、《字旅再相逢》及《字旅樂相逢》;另編有《中學生文學精讀.劉以鬯》、《指空敲石看飛雲——小思散文集》等書。
View all posts
標籤: 不日上演演藝學院潘燦良灼見原創灼見獨家舞台劇莊梅岩鍾景輝電視劇香港話劇團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香港文化博物館「眾裡尋她」展館。
灼見文化

賴慶芳:眾裏尋她千百度──走訪香港文化博物館

作者: 編輯精選
2023-01-29
俄烏戰爭升級的可能性極高。(亞新社)
國際觀

美德允提供主力戰車 俄烏戰爭勢升級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1-26
專訪雷賢達:全球正歷經範式轉移 低通脹及平錢時代不再返
灼見專訪

專訪雷賢達:全球正歷經範式轉移 低通脹及平錢時代不再返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1-23
港大美術館由即日起至2月26日展出丁公的作品。
字旅相逢

衍通中西藝參化,庸德雅傳氣韻新──「困乏多情‧香江藝緣:丁衍庸的中西藝術」展覽

作者: 馮珍今
2023-01-21
雷賢達剖析了港股為何去年下半年跌幅如此深。(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專訪

專訪雷賢達:2022年全球罕現「股債雙殺」  對今年市況有何啟示?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1-20

影片

  • 嶺南中醫世家羅頌慧博士:泡腳對改善長新冠後遺症有什麼好處?配哪些中藥可以補陽、袪濕、活血、化瘀?
  • 【兔年投資錦囊】基金教父雷賢達:除了估值平,港股升勢有什麼因素推動?美股何時轉勢反彈?
  • 美國傑出大學如何依靠社會資助、募款傳統 運用良好資金管理 維持國際一流教研──郭位教授與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校長對話
  • 曾鈺成:香港三次政改帶來什麼教訓?五部曲不復存在?
  • 曆法世家蔡興華評十二生肖運程 有哪些生肖犯太歲? 豬:小心飲食 升職有望;鼠:紅鸞星動 祿勳喜慶;牛:注意長輩 謹慎投資;虎:病符纏身 提防詐騙
  • 曆法世家蔡興華評十二生肖運程 有哪些生肖犯太歲? 羊:官符纏身 太歲三合;猴:吉吉重來 慎用國印;雞:歲破大耗 以靜制動;狗:春風得意 量入為出
  • 曾鈺成:立法會議員每年有多少天有薪假期?答案:零天
  • 曆法世家蔡興華:《通勝》春牛圖、地母經透露哪些吉凶? 流年方位須注意什麼宜忌?
  • 曆法世家蔡興華:從1月1日、1月22日(正月初一)、2月4日(立春)四柱八字測兔年大運 疫情何時受控? 木旺不利樓價? 哪個月出行要小心?
  • 香港蘭藝會會長朱劍虹:購買年花 如何從花瓣、花蕊、花粉、葉子選擇健康蝴蝶蘭?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新年祝願新年祝願 常霖法師
  • 專訪雷賢達:全球正歷經範式轉移 低通脹及平錢時代不再返專訪雷賢達:全球正歷經範式轉移 低通脹及平錢時代不再返 本社編輯部
  • 陶傑:哈里夫婦是列寧的隔世接班人陶傑:哈里夫婦是列寧的隔世接班人 編輯精選
  • 虎年臘月的回顧虎年臘月的回顧 張建雄
  • 債務危機由非洲看到美國債務危機由非洲看到美國 張建雄
  • 2023年全球政經新格局:中國將面臨怎樣的經濟新秩序?2023年全球政經新格局:中國將面臨怎樣的經濟新秩序? 劉寧榮
  • 幸福快樂美滿的人生心態幸福快樂美滿的人生心態 張建雄
  • 荔枝窩民宿開幕 恢復在地經濟重要一環荔枝窩民宿開幕 恢復在地經濟重要一環 本社編輯部
  • 為何中國占星日漸式微?一探中國占星歷史為何中國占星日漸式微?一探中國占星歷史 蔣匡文
  • 2023年全球政經新格局: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與隱憂2023年全球政經新格局: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與隱憂 劉寧榮
  • 2023年全球政經新格局:完美風暴vs崎嶇復甦2023年全球政經新格局:完美風暴vs崎嶇復甦 劉寧榮
  • 賴慶芳:眾裏尋她千百度──走訪香港文化博物館賴慶芳:眾裏尋她千百度──走訪香港文化博物館 編輯精選
  • 港大微生物學系首證新冠病毒人傳人 論文獲選《刺針》200年來醫學發現里程碑港大微生物學系首證新冠病毒人傳人 論文獲選《刺針》200年來醫學發現里程碑 編輯精選
  • 戴爾計劃將其供應鏈遷出中國:是一個好的選擇嗎?戴爾計劃將其供應鏈遷出中國:是一個好的選擇嗎? 謝祖墀
  • 兔年國際大勢:中美分道揚鑣各自發展已成定局兔年國際大勢:中美分道揚鑣各自發展已成定局 關品方
  • 人工智能與大國博弈人工智能與大國博弈 彭泓基
  • 數據在握2025數據在握2025 黃淑儀
  • 美德允提供主力戰車 俄烏戰爭勢升級美德允提供主力戰車 俄烏戰爭勢升級 本社編輯部
  • 環境營造·設計思維環境營造·設計思維 程介明
  • 舞蝶迷香徑  翩翩逐晩風──宋徽宗的藝術成就和汝官窯瓷器舞蝶迷香徑  翩翩逐晩風──宋徽宗的藝術成就和汝官窯瓷器 李大齊

推薦作家

  • 程介明
  • 張灼祥
  • 黃淑儀
  • 王文華
  • 林桂光
  • 郭一鳴
  • 項明生
  • 雷鼎鳴
  • 蔣匡文
  • 譚寶碩
  • 湯文亮
  • 林嘉良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