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政局 哲學如何幫助我們了解事件?

哲學如何幫助我們了解事件?

要知道事件的真相,需要尋根究底的哲學精神,不要被事件的表面蒙蔽。透過尋根究底的哲學,反思事件的是非價值。

張楚勇 作者: 張楚勇
2017-11-24
政治與人文

標籤: 亞伯拉罕哲學尋根究底柏拉圖笛卡兒
柏拉圖認為,民主制度會腐敗,是由於人經常犯錯、有私心、或因為能力問題、或因誤信他人原因造成的。(Pixabay)
柏拉圖認為,民主制度會腐敗,是由於人經常犯錯、有私心、或因為能力問題、或因誤信他人原因造成的。(Pixabay)

編按:城大公共政策學系助理系主任兼高級特任講師張楚勇博士早前擔任「周末時事講堂──城大公共政策、政治、哲學公開講座系列」講者,以主題「認識時事、政治與哲學」,分享意見,內容豐富,本社將分五篇刊出,以饗讀者,第四篇演講內容如下:

何謂哲學?

一般來說,尋根究底的學問是指哲學。哲學二字本身有愛智慧的意思,其方式不單只是描述現象,而是尋根究底地找出原因與理據。哲學不忠於表面,因表面的東西經常是靠不住及錯誤的。因此哲學是人類認知上尋根究底式的思辨,目的是去理解我們的想法或行動的最終根據或前提。回溯到希臘哲學的老祖宗之一──柏拉圖(Plato),他曾提出了洞穴故事,講述表象與真實之間的差異,並認為哲王才是統治國家的理想人選。

在柏拉圖20篇對話中,其文學與思辨的水準皆是一流,值得我們一再細讀。而關於洞穴故事的背景,在古希臘時期,柏拉圖看到當時人創造的城邦制度皆走了樣,正如我們說一國兩制變了形。他看到希臘城邦制不論是直接民主或獨裁的年代,都日漸變得腐化。由於政治牽涉生死、資源、權力等大問題,制度腐化會帶來很多不幸。對柏拉圖最震撼的是,當他29歲時,其老師蘇格拉底(Socrates)被一個直接民主組成的議會判了死刑,理由是蘇氏被認為是蠱惑人心,荼毒年青人的心靈。由於蘇氏經常在市集與年輕人討論,質疑希臘的神明及雅典的權威,最終被人控告褻瀆神明判死。這對柏拉圖造成很大的打擊,令很多希臘的大哲學家如柏拉圖及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對直接民主很有保留。

至今柏拉圖仍是對民主制度一個最重要的批評者。蘇格拉底的死令柏拉圖開始反省,如果重頭再來,可否創立一個不會腐化的政治制度?他進一步追問,為何制度會腐敗?由於人經常犯錯、有私心、或因為能力問題、或因誤信他人等諸如此類原因造成。這些思考,促使柏拉圖探究有什麼東西,是不會腐化及肯定靠得住的。他於是進行了尋根究底的問學,追尋終極的真理。而哲學家是最有能力去尋根究底的一班人,採納理性而非未經證實的信念。對柏氏來說,常識是靠不住的,信念也不知能否被證實。但凡懂得理性知識及其應用者,根據確切的原理推算都能達致一致,如幾何數學,這都不會變異和腐化。所以,哲學是一種尋根究底的學問,而在我們的學習與知識當中,至少有這一類的知識是靠得住的,這正是哲學家需探索與接受訓練的學問。

洞穴的故事

如果統治者通過理性的訓練,然後將之應用到維護社會的政治秩序上,其不變的理性定律應可防範腐化,這是柏拉圖的推論。如果只根據我們的常識,日常的生活猶如活在柏拉圖所言的洞穴之內,只看到不全面的、靠不住的表象。如莊子曾說「坐井觀天」,意指人們只看到片面的世界,實際上天大地大,如要知道天下之大必須跳出井外。柏拉圖的洞穴故事也一樣。由於常人受很多的障礙,不論是私心、慾望、不完整的理性,都經常會犯錯,猶如洞穴內被縛的囚犯,只看到表象,而看不到外面真實的世界。如果我們可突破表象,一路尋根究底,通過理性找回外面真實的世界,便會獲得與之前完全不同的看法。正如我們以前憑常識以為太陽是圍着地球轉動,但當找出真正背後的物理定律後,才發現地球是圍着太陽轉動的真相。但如何才可找到真理?這便要靠尋根究底式,用理性的方式去建構我們的知識。

柏拉圖所言的洞穴故事猶如莊子所說的「坐井觀天」,意指人們只看到片面的世界,要知道天下之大,必須跑出洞穴外。(Wikipedia Commons)

建構我們的知識,哲學家需用理性去探討真實,以發現最終可靠的真實,這亦可以應用到至善的追尋上。但誰可帶導社群邁往至善的目標?柏拉圖的答案是哲王。作為統治者,柏拉圖認這些哲王必須自小受到訓練,培育沒私心的人格。中國傳統在此很不一樣,因為周公強調宗族的家天下。孟子罵墨家禽獸不如,就是因為他們的兼愛,被認為是「無父無君,禽獸也」。當然孟子也重公德的底線,如人們遇「孺子將入於井」,都會產生同情心而救人。但在家庭倫理上,待自己兒子一定比待別家的兒子要親好,這是儒家的基礎。相反,柏拉圖認為這種私心對統治十分危險。而私心的出現,主要源自家庭,故柏拉圖在訓練統治者時,一出生便將小孩帶走,好讓他們沒有私心,因當他們沒爸爸媽媽沒家庭時,便沒有私心,並規定他們離開統治崗位後,才可以成家結婚。

可見這類哲學的主張包含了幾個層面的探索。第一:哲學是什麼?第二:哲學為何對政治重要,如何與行動有關?第三:哲學最後目的是改變世界,讓世界變得更好。以上理想主義式的思想,其老祖宗源自柏拉圖,而馬克思是其最出色的徒孫之一。

哲者的疑惑

上述通過時事通識,去認識世界的觀點,最終是要改變世界。但這類的講法與做法,往往產生很多問題。馬克思主義固然是十分有影響力,但上世紀人類因此付出很大的代價,包括毗鄰的中國大陸也深受影響。香港比較幸運,因一河之隔而不受其直接波及,帝國主義及英國殖民歷史令香港避過文革、土改、大躍進及政治革命等,結果形成今天香港的面貌。哲王式的統治,往往帶來很多災難,不論以前的宗教戰爭,或現在的ISIS。當然不單只是伊斯蘭教,基督教歷史本身也是十分慘烈。西方為何發展出權力分立,講人權,講容忍?這是由於新舊教之間十分慘烈的衝突。當宗教一發生衝突便是永生的衝突,不只是一生一世的衝突。歷史上新舊教之間的衝突,在歐洲雙方打個平手,沒能全把對方殺光,結果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便鼓吹宗教容忍,其思想促成美國整套憲法的自由主義精神。

究竟柏拉圖式的政治理想有否弄錯?如果當你的大是,變成我的大非時,結果會如何?全面行動取向的哲學,有什麼問題?如柬埔寨上世紀7、80年代的殺戮戰場,當時波爾布特(Pol Pot)政權上台時,便殺了三分之一的柬埔寨人,尤其是知識份子和城市居民,因他們認為城市和知識代表腐敗。很多持理想主義式政治的地區,都出現過這些衝突與悲劇。當價值衝突出現時,是否一定有一方是絕對正確?

前幾天我在《香港01》讀到關於哲學思考的文章。近年流行的思考課程經常出現一些思考實驗例子──其中一個故事是:假設當你的列車在路軌上高速行駛時,突然發現煞車系統失靈壞了, 剛巧前面有一個分岔的路軌。如果你的列車不改變方向,便會飛馳撞上前面路軌上的五個工人,他們並不知道你的列車正在失控衝過來。如你改變路軌方向,另一邊路軌有一個人,你的車便會撞上他令其死亡。面對如此的抉擇,你應否改變列車的方向?在道德哲學的理論上,有很多的討論,其中最出名的理論之一是功利主義,或曰效益主義,是英國哲學家邊沁(Jeremy Bentham)提出的。對邊沁來說,究竟我們如何界定對錯?對是指最大多數人獲取最大的幸福。根據功利主義的看法,撞死一個人總好過撞死五個人。但這是否一定正確?另一套的看法是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的講法,他認為每個人都是目的而非手段,每人都有其不可被侵奪的權利。在這情況下,我們憑什麼要採取行動,改變列車的方向,要那一個無辜的人死?推而廣之,是否為求道德目的,可以不擇手段?

那篇《香港01》的文章提到,如你徹頭徹尾是一名效益主義者,撞死一人是應該的,因一人犧牲總好過五人死亡。康德的思想則持相反的講法。再進一步說,如我們參考《聖經》的典故,當中有一則關於亞伯拉罕(Abraham)受上帝考驗的故事。有一日耶和華對亞伯拉罕說,要他將兒子帶上山奉獻作犧牲品。當亞伯拉罕遵從指示,正要手起刀落斬殺兒子時,天使突然出現,吩咐亞伯拉罕可以羊代之。從這故事看,亞伯拉罕可義無反顧、有信心地為神而斬殺兒子。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是不近人情。但若你是原教旨式的信徒,便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由此可見,如我們絕對認為某些東西是真的,為此堅持而採取行動時,其過程與結果可能會變得很極端,不論是亞伯拉罕或邊沁,皆是不顧一切去做一些他們認為是必定正確的事。但若細心思考,這是否真的必定正確?如之前的思想實驗中,那個無辜的人死了肯定是對嗎?如完全是命運的安排,我們無法控制。但事實上那一人之死,或亞伯拉罕兒子的犧牲,都需要我們直接行動才可構成。宗教上愈堅定忠誠是否愈好?我們是否都應做亞伯拉罕?如果認為對的便不計手段做到盡,我們能安心嗎?

亞伯拉罕遵從上帝指示,正要手起刀落斬殺兒子時,天使突然出現,吩咐亞伯拉罕可以羊代之。(Wikipedia commons)

去得太盡採取行動,萬一搞錯便十分嚴重,除非假設人是必定正確的。但如果人是必定正確,那人豈不是變成了神?因此,這些疑惑,導致哲學的思考,在認識問題時,往往不一定像柏拉圖及馬克思的想法。誰敢肯定誰全對全錯,可以殺無赦的,將對方改變或殲滅?

因此,對不安的哲學家來說,哲學認識是無窮盡的。德國哲者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所說,哲學不一定改變世界,或一定與行動拉上關係,其特徵是能否發現問題,發現一般常理、常識、日常狀況不認為是問題的問題。哲學不在於義無反顧去訴諸行動,而是敢於發問一切問題、有智慧去問值得思考的問題。

不停尋根究底式的哲學

這一套對哲學的看法,是不停尋根究底的發問,而且對持續的爭拗不一定有答案。沒答案不代表沒問題,沒答案本身也可存在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其哲學的特徵是,一:它具勇氣去問重大的問題。二:平時看不到有問題的,它也能看出當中的問題。三:它是為問問題而問問題,就是找到答案後,還是會繼續受到挑戰。找不到答案的問題也同樣重要。所以,孔夫子在《論語》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也就是說,只是知道是不夠的,知道有所不知,同樣重要。知識不只是所知的東西或信息,這只是知識的一部分。困惑的東西、未有答案的難題,同樣都是知。即是認識到知識的不足,本身也是知識的一部分。故哲學會純為知識去作出追尋,知與行並不一定需要合一。

另外,哲學主要以問題方式探究真理,如柏拉圖最擅長以對話形式,去探究各議題背後的理由是什麼,思考前言後語是否一致連貫。在方法學上,哲學靠純粹思辯去論證,其中沒有實驗室驗證,沒有必然的定律前題。例如西方近代哲學家笛卡兒(René Descartes)的名言「我思故我在」,便影響深遠,即使沒讀過哲學的人大都聽過。究竟何謂「我思故我在」?對笛卡兒來說,既然什麼都是可以懷疑,如何可確定我們有知識?既然萬物靠不住,經常出現錯誤,不清楚及難以證實,我們如何有確定的知識?如沒有確定的知識,是否什麼都無所謂?信神拜佛無神是否都一樣,因而陷入一種虛無主義的狀態?

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哲學理論:既然什麼都是可以懷疑,如何可確定我們有知識?(Wikipedia Commons)

笛卡兒進一步問,無論我在腦中如何懷疑,並懷疑我的存在是否幻象,但當我在思考懷疑自身時,我能否懷疑自己是否正在懷疑中呢?笛卡兒認為,「我思故我在」指當我在懷疑自己是否思考時,已證實了一個我在懷疑中存在。這一點變得無可懷疑,因此要建立確實的知識,便靠這個基礎,這亦開創了整個近代西方的哲學。

「認識時事、政治與哲學」之四

本系列文章:

一則時事新聞,背後牽涉多少東西?

何謂專業新聞報道?

為什麼要關心時事?

更多精采文章

  • 把「哲學」披在古文經典上把「哲學」披在古文經典上
  • 培養健全人格的公民培養健全人格的公民
  • 懶得唏噓:忙將新愁蓋舊愁,COVID劫後三年,雞手鴨腳首飛曼谷……懶得唏噓:忙將新愁蓋舊愁,COVID劫後三年,雞手鴨腳首飛曼谷……
  • 始於心,終於心:培育「利他」的重要意義始於心,終於心:培育「利他」的重要意義
  • 好市民荼毒室?經濟學與哲學有什麼分別?好市民荼毒室?經濟學與哲學有什麼分別?


張楚勇

任教於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生平好讀書,特別是政治學的書,並認為政治秩序的建立,是人類文物的基礎。在大學任教之前,曾在香港政府的四個部門工作,並在香港和倫敦的電子傳媒任職十多年。
View all posts
標籤: 亞伯拉罕哲學尋根究底柏拉圖笛卡兒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左起)長頸鹿醫生、黃大偉醫生、胡詠儀醫生、李韡玲和楊小鳴醫生在新書發布會上。
灼見醫療

《生死相醫》──救死扶傷急症科 醫生現身講故事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3-24
奧地利駐港澳總領事Karl Ernst(左)向麥家樂頒授奧地利共和國金級榮譽勳章(Decoration of Honour in Gold for Services to the Republic of Austria) 。右為麥太太黃家舜。(被訪者提供)
灼見專訪

香港人用世界的音樂語言弘揚中國文化──專訪國際知名指揮家及作曲家麥家樂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3-23
麥家樂早年長期在奧地利、俄羅斯等地發展音樂事業,國際視野廣闊。
灼見專訪

促進香港高雅文化發展 提升全民文化素養──專訪國際知名指揮家及作曲家麥家樂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3-22
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克里姆林宮會談。(亞新社)
灼見報道

中俄元首簽署聯合聲明 重申和談解決烏克蘭危機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3-22
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周一的一對一閉門會談,歷時4個半小時結束。(亞新社)
灼見報道

習近平與普京會談逾4小時 俄方稱今商軍事技術合作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3-21

影片

  • 溢達掌舵人楊敏德:賣衫就真是賣衫?教你如何將綠色概念融入產品
  • 嚴浩:西醫西藥為何不能根治長新冠?推薦一種新生活方式保障健康
  • 盧永雄x張少威:中美實力差距有多大?美國會以俄烏戰爭做把柄對付中國?
  • 曾鈺成:人民幣有沒有可能取代港幣?香港需要跟隨內地文教政策嗎?《基本法》如何保障香港原有制度?
  • 顧小培:吃煎炸物為何會流鼻血、喉嚨痛?什麼健康食品可以清熱氣?
  • 陳鳳翔:矽谷銀行被接管 會否引發骨牌效應?白宮如何收拾殘局恢復市場信心?
  • 鄭家寶校長x 游偉樂老師x 翁港成校長:失明教師在教學上遇到什麼挑戰? 怎樣為學校及學生帶來正能量?
  • 溢達掌舵人楊敏德:如何讓員工快樂地工作?留住精英人才的兩大法寶是什麼?
  • 梁賀琪:DSE如何發揮香港軟實力?遵理在內地有什麼發展大計?
  • 法國的教師甄選及學制有何優勢?法國中學教育如何培養出開放、無私的下一代?郭位教授與巴黎路易大帝中學校長對話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八成港人無建立「平安三寶」 精神健康資訊匯倡設儲存庫八成港人無建立「平安三寶」 精神健康資訊匯倡設儲存庫 編輯精選
  • 張翔:無論為自身還是中國,成為國際城市是香港成功的唯一秘訣張翔:無論為自身還是中國,成為國際城市是香港成功的唯一秘訣 編輯精選
  • 四無量心四無量心 常霖法師
  • 促進香港高雅文化發展 提升全民文化素養──專訪國際知名指揮家及作曲家麥家樂促進香港高雅文化發展 提升全民文化素養──專訪國際知名指揮家及作曲家麥家樂 本社編輯部
  • Coco Bond可可債 命運淒涼Coco Bond可可債 命運淒涼 陳鳳翔
  • 應對新冠大流行的實踐與挑戰應對新冠大流行的實踐與挑戰 袁國勇
  • 《生死相醫》──救死扶傷急症科 醫生現身講故事《生死相醫》──救死扶傷急症科 醫生現身講故事 本社編輯部
  • 矽谷銀行挑起的疑問矽谷銀行挑起的疑問 張建雄
  • 香港人用世界的音樂語言弘揚中國文化──專訪國際知名指揮家及作曲家麥家樂香港人用世界的音樂語言弘揚中國文化──專訪國際知名指揮家及作曲家麥家樂 本社編輯部
  • 瑞銀斥30億瑞郎 收購瑞士信貸銀行瑞銀斥30億瑞郎 收購瑞士信貸銀行 本社編輯部
  • 全球南方的意見已浮見亦必須重現全球南方的意見已浮見亦必須重現 張建雄
  • 盧永雄x張少威:中美實力差距有多大?美國會以俄烏戰爭做把柄對付中國?盧永雄x張少威:中美實力差距有多大?美國會以俄烏戰爭做把柄對付中國? 本社編輯部
  • 首屆「曉日春暉」兒童環境徵文繪畫比賽結果出爐 優秀作品零碳天地展出首屆「曉日春暉」兒童環境徵文繪畫比賽結果出爐 優秀作品零碳天地展出 編輯精選
  • 福島核廢水料年內排放 日官來港釋疑:經淨化對人體影響微福島核廢水料年內排放 日官來港釋疑:經淨化對人體影響微 本社編輯部
  • 金融監管重整.中華號角示警──金融戰下的中國機構改革金融監管重整.中華號角示警──金融戰下的中國機構改革 陳鳳翔
  • 女人的沉默女人的沉默 羅乃萱
  • 顧小培:吃煎炸物為何會流鼻血、喉嚨痛?什麼健康食品可以清熱氣?顧小培:吃煎炸物為何會流鼻血、喉嚨痛?什麼健康食品可以清熱氣? 本社編輯部
  • 「華人之光」,有何不妥?──也談黃秋生「怪異」評論背後之玄機「華人之光」,有何不妥?──也談黃秋生「怪異」評論背後之玄機 施林海
  • 來自《詩經》的歲月靜好來自《詩經》的歲月靜好 招祥麒
  • 祈福記祈福記 譚寶碩

推薦作家

  • 趙靈敏
  • 曾國平
  • 胡孟青
  • 鄧兆鴻
  • 彭智華
  • 李美嫦
  • 何漢權
  • 孫明揚
  • 徐家健
  • 黃錦輝
  • 陳章華
  • 常霖法師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