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梓峰(Patrick)傳來一張很特別的照片,那是他的少年時代,敢於冒險的少年十五二十時。他說:「那是當年Jungle一部分,係旺角火車站一個山洞上嘅訊號塔,爬上去比較高,要有膽識。」
訊號塔上的少年
我可沒有膽爬上訊號塔,那些年倒是敢由山上穿過草叢灌木,直接跑下去,跑到旺角火車站,登上前往新界的火車車廂,不用從亞皆老街走上車站。
問Pat:「青少年時期,你算不算是反叛、憤怒青年?」
「我係反叛,並唔係憤怒!我諗我係太好動,不過又唔接受學校傳統嘅活動。」
說起從前的中學生活,Pat說因為不能接受傳統課堂模式及活動:「我必須自己創造自由空間,如走堂、上堂時進入冥想境界。」
冥想,大概與胡思亂想有分別的。中學時期Pat已能夠Think Outside The Box。
那年代我們的「走堂」是「名正言順」的,學校舉行周年賣物會,在賣物前的一個星期,下午可以走堂,到亞皆老街雜貨店,購買建設攤位用的材料。那時候買口螺絲,也可以動用到3位同學一起下山,快快樂樂購物去。
在Pat眼中,真是小兒科,這樣走堂太容易了,不值一提。「每日走堂,去Jungle,即今日的Moko,與火車站相連。我們到火車站(火車軌)玩,在山上捉金絲貓。另外有位同學來自圍村,時常有穿雲箭帶回學校,我記得常去Jungle,用穿雲箭向下,射去火車橋旁的靜宜女子中學,啲女仔見到開心到呱呱叫!」
少年的流金歲月,由Pat說出來,聽了也讓人覺得:中學生活,可以這樣過,很不錯呢。
Parties、Band及其他
一如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鄧梓峰(Patrick)談起中學生涯,他可算是個開心快活人。「試過一日趕3個Parties,見的女仔分別是DGS、MCS同香港瑪。」即使如此,Pat少年時代已明白,頑皮是一回事(只在學校課室以外,與同輩嬉戲玩樂),在女孩子面前,Pat是標準Gentleman,十分有禮。他不說,我也知道他很受女同學歡迎。
第一次見Pat,他在波士頓念大學。那天晚上,他坐在黃色甲蟲車後座。負責駕駛的是他的哥哥Paul,我們去郊外某女校的Party。在大佬Paul面前,Pat談起話來真的像個「細佬」。
Pat說來到美國念書:「完全變咗第二個人,一味讀書,同埋同而家老婆拍拖。」
往後在波士頓的日子,Pat仍有去Party,Partner就只有一位,不再有如歌詞那樣”Keep Changing Partner”這回事了。
多年後再與Pat見面,是在一個懷舊音樂會上,Pat站在台上自彈自唱,那時他有一班夾Band發燒友,Friend過打Band。Pat說:「讀中學時已開始玩Band,不過歌路唔同,玩咗好短時間,一直到2000年左右再遇到幾個知音,一路玩到而家。」
到經典歐西流行歌之夜,Pat是那麼認真、那麼投入,唱出教人喝采的曲目來。
不管做什麼,Pat皆能就他的能力做到最好,打Band如是,打高爾夫也一樣。我第一次打高球,就是與Paul及Pat在粉嶺打的。看見他們輕易揮動一號木,就把球打得老遠,我學他們揮桿,桿過處,球仍在,不曾向前移動一吋。Pat說:「用七號鐵吧,它比較容易打中球。」
話說得不錯,往後9洞,我只用7號鐵,總算把小白球打出去了。
樂此不疲
問鄧梓峰(Patrick)喜歡的「玩意」有哪些,Pat排名不分先後,列出5類,這些年不離不棄的Games:自駕小型飛機、高爾夫、打Band、潛水、收藏制服。
當然,這位出色「司儀」,一樣把工作與娛樂結合起來:做司儀「要做得不似司儀才算成功」。出席過由Pat當司儀的活動,他既有幽默感,又有執生本領,懂得搞好現場氣氛。但Pat不把司儀列入他的「玩意」,他所講的「生活,至緊要好玩」是言行一致的。每次見到他都在狀態,有什麼好玩的,他都會樂意奉陪,與朋友玩個不亦樂乎。聽過Pat唱歌打Band,與他一起打過高球。沒機會看他駕駛飛機、潛水,倒看過他展示的照片,做飛機師、當潛水員,不是穿上制服拍照留念,是嚟真的。
問Pat:「人到中年,與青少年時期最大的分別是什麼?」
「係冇乜分別,一樣同細個咁有好奇心,一樣咁頑皮,只係而家責任心多啲。」
有好幾趟在商場遇上Pat一家人,Pat像個大哥哥(不是大佬),與朋友一起到來購物、用餐,大家相處融洽。
所以當我問Pat,再回到青少年年代,「那時候沒有做的事,會再做麼?」
「冇,完全冇嘢係後悔當年冇做過。」該做的都做到了。
活得精采的Pat,明白活在當下的重要。過去的固然是好,眼前的更不容錯過。
有一次與Pat打高爾夫,我們打壞一桿,都在埋怨自己發揮不好。Pat偶有失誤,打壞某一洞,他顯得從容,沒有「發火」,笑笑口繼續打下去,愈打愈好。
「今日年輕人一定要有創意,對世界充滿好奇、妙想天開,視自己為Global Citizen。」Pat現身說法,說是分享經驗,其實他還是個「年輕人」。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綜合轉載,題為編輯擬。